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91)
2023(9627)
2022(8224)
2021(7860)
2020(6641)
2019(15510)
2018(15286)
2017(29727)
2016(15659)
2015(17561)
2014(17161)
2013(16535)
2012(14619)
2011(12971)
2010(12718)
2009(11250)
2008(10489)
2007(8528)
2006(7081)
2005(5708)
作者
(41379)
(34418)
(34181)
(32766)
(22102)
(16209)
(15695)
(13577)
(13169)
(11986)
(11746)
(11394)
(10704)
(10638)
(10426)
(10266)
(10244)
(9968)
(9951)
(9807)
(8262)
(8167)
(8085)
(7965)
(7647)
(7640)
(7388)
(7285)
(6841)
(6691)
学科
(65647)
经济(65587)
管理(43921)
(40555)
方法(34983)
(33854)
企业(33854)
数学(31930)
数学方法(31290)
中国(17605)
(14747)
(14513)
业经(13007)
地方(12187)
(11283)
贸易(11278)
(11026)
(10863)
理论(10581)
农业(9751)
(9630)
财务(9577)
财务管理(9556)
技术(9498)
环境(9299)
(9093)
(9049)
企业财务(9045)
(8195)
(7579)
机构
大学(209319)
学院(208940)
管理(87425)
(85506)
经济(83782)
理学(77295)
理学院(76505)
管理学(74777)
管理学院(74385)
研究(63781)
中国(47071)
(42745)
科学(39286)
(36026)
中心(30878)
业大(30376)
财经(30253)
(29368)
(28972)
(28413)
(27874)
研究所(27151)
经济学(26622)
(26429)
师范(26179)
北京(25717)
(24223)
经济学院(24206)
财经大学(23028)
农业(22802)
基金
项目(155069)
科学(124618)
基金(115923)
研究(111019)
(100799)
国家(100071)
科学基金(88598)
社会(72100)
社会科(68694)
社会科学(68676)
基金项目(61503)
(59352)
自然(59089)
自然科(57866)
自然科学(57857)
自然科学基金(56773)
教育(52079)
(50460)
资助(47573)
编号(44467)
重点(34629)
(34328)
成果(33368)
(32768)
(32101)
国家社会(30694)
创新(30671)
科研(30308)
教育部(30069)
人文(29348)
期刊
(80694)
经济(80694)
研究(54627)
中国(33416)
管理(31027)
学报(28808)
科学(28461)
(27615)
(24089)
大学(22975)
学学(21744)
技术(20890)
教育(18814)
农业(16752)
财经(14071)
(13710)
金融(13710)
经济研究(13547)
业经(13272)
统计(12544)
问题(12352)
(12113)
(11345)
技术经济(10438)
决策(10197)
图书(9986)
(9736)
资源(9712)
科技(9425)
理论(9408)
共检索到282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许伟攀  李郇  陈浩辉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突破原有的规模限制,城市规模不断变大。以人口为指标的城市规模分布服从齐普夫法则。不同城市化发展阶段,其城市位序规模分布存在差异。城市夜间灯光数据一般可用来衡量城市的经济活动、建成区面积、人口密度、发展水平等。本文以同源的城市夜间灯光数据代表城市规模,在国家尺度和省州尺度研究中美两国城市规模位序分布,并比较其异同。研究表明,在国家尺度,2013-2016年间,中美两国城市规模均变得集聚,而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比美国更为分散,齐普夫指数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洋  李雅静  何春阳  刘志锋  黄庆旭  
利用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中获取的1992—2012年城市用地信息,以城市首位度、城市基尼系数、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方法为基础,系统比较了环渤海湾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1992—2012年城市用地规模及其等级都在迅速扩张与提升,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都仍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城市用地规模差异都在不断缩小,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总体上都在日趋平衡。2京津冀城市群中"多中心"发展模式初显,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最为集中,高位序城市突出而中小城市发育不够;山东半岛城市群呈"双核"发展模式,城市用地规模分布最为平衡,高位序城市不够突出而中小城市发育相对较好;辽中南城市群持续呈"单核"发展模式,首位城市的规模优势地位在缓慢增强,但中小城市发育不够。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华军  杜广杰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平稳、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1992~2013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3年,中国总体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其动态演变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区域内部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尚缺乏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统一框架。(2)南部沿海地区对于中国总体地区差距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尤其是广东省内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未发挥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3)空间Markov转移概率估计结果表明,空间因素在中国地区经济动态演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高水平地区为邻能够显著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孟禹  蔡之兵  张可云  
本文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新城市规模指数,力求以更客观、更综合的视角来度量城市规模,并从空间竞争角度研究城市规模变动。对新城市规模指数的分析表明,一定条件下其能纠正土地和人口总量度量法引起的误差;本文进一步通过构建反映城市规模变动空间竞争的空间计量模型,对引起竞争的"水平方向(横向策略互动)"和"垂直方向(纵向共同反应)"两个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显示:"水平方向"的竞争强度为正,且逐年递增,城市规模空间竞争表现为愈来愈强的模仿性;"垂直方向"的竞争强度也为正,官员晋升体制也能引起城市规模空间效仿现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孟禹  蔡之兵  张可云  
本文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新城市规模指数,力求以更客观、更综合的视角来度量城市规模,并从空间竞争角度研究城市规模变动。对新城市规模指数的分析表明,一定条件下其能纠正土地和人口总量度量法引起的误差;本文进一步通过构建反映城市规模变动空间竞争的空间计量模型,对引起竞争的"水平方向(横向策略互动)"和"垂直方向(纵向共同反应)"两个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显示:"水平方向"的竞争强度为正,且逐年递增,城市规模空间竞争表现为愈来愈强的模仿性;"垂直方向"的竞争强度也为正,官员晋升体制也能引起城市规模空间效仿现象;研究还发现,在晋升年份,以垂直方向的竞争为主,其他年份则以水平方向的竞争为主。过去十年来中央政府"做对了(城市规模)激励",但"做对协调"却显不足,未来应加强"做对协调",实现二者统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景奇  周思静  修春亮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五大区域级城市群近20年间空间扩张的过程和规律,进而对比五大区域级城市群在空间扩张协同性上的差异。研究方法:通过对DMSP/OLS与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数据的融合,分析研究区1998—2017年空间扩张动态变化,在对其扩张速度、质量和内部关联测算的基础上,对比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4个时点空间扩张的协同水平。研究结果:(1)五大区域级城市群空间扩张的协同性整体上升,但群间差异大;(2)城市数量少的中小规模城市群空间扩张协同性更高;(3)中小规模城市群中,双核心城市群比单核心城市群在协同发展上更具优势。研究结论:中国区域级城市群的发展应根据城市群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规划上促进土地的联合开发利用,增强用地空间增长的协同性,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有序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鹏   元丽娇   孙滢悦  
文章基于城市兴趣点(POI)与夜间灯光对城市空间结构反映的真实性、直观性的优势特征,以福州市2018年、2020年、2021年的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空间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福州市总体的城市结构为单中心结构,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发展特征为中部强、西部弱、东部增强趋势明显。(2)耦合区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高—高、高—中、中—高耦合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高—低耦合区分布在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地,中—中耦合区分布在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区,而中—低、低—中、低—低耦合区则分布在城市外围郊区经济欠发达地带。(3)2018—2021年夜间灯光与POI核密度耦合相同区域面积总体在增加,即高—高耦合与低—低耦合区;2018—2020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面积大幅度增加,中—高耦合区减少;2020—2021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则有所减少,中—高耦合区增加。(4)福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是经济、政治、人口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孟禹  蔡之兵  王小华  
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伴随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空间变化更具多样性。城市体系内原有的城与乡、新区与旧区、先进与落后、核心区与边缘区等内部异质性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更好地反映城市空间变化带来的其所承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活动变化,促进经济技术转型升级,需以新方法识别城市规模变动类型与空间联系变化。使用夜间卫星灯光光斑来衡量城市规模,将灯光光斑和地级市数据匹配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光斑衡量的城市规模与人口、土地总量显著正相关,表明在分析城市规模空间联系时,其作为城市规模的替代变量有一定合理性。将光斑分为亮、暗两区,根据相对变化方向和速度,识别城市规模变动类型,主要有"内聚型"和"蔓延型"两类,多数城市属后者。比较两类城市的空间联系,发现蔓延型城市间的空间联系比内聚型城市间要强,而分别用光斑和亮区衡量城市规模时,两类城市空间联系并不一致。结论印证了城市蔓延是普遍的空间现象,同时证实了城市蔓延"空间组织"能力强,是城市规模空间关系演化的主导力量。研究结论对新时期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有一定参考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翼  谢保鹏  赵鸿雁  陈英  裴婷婷  刘士琪  
为掌握城市规模时空格局演化规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平均灯光强度表征城市规模,采取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xploratory time-space data analysis,ESTDA)的研究框架对我国1992~2015年的县域城市规模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县域城市规模的核心-边缘结构与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较为稳定但趋向动荡,城市规模变化呈现出"稳步增长"、"逐级递增"的特点,城市局部关联较弱,缺乏共同向上跃迁的动力;(2)京汕断裂带、110°E与100°E三条LL断裂带将城市规模空间格局割裂,阻碍了区域协调发展,但城市规模空间格局有可能突破胡焕庸线;(3) 2003年后城市规模的局部空间动态性、增长波动性与局部依赖性增强。东部的局部空间动态性趋于稳定,中西部局部空间动态性开始增强,城市规模增长波动性与局部依赖性重心向南方与东北方向转移;(4)自然因素、交通状况、城市行政级别、政策导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空间临近效应是影响县域城市规模时空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利用灯光数据进行城市规模研究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未来应该着力构筑东中西部互联互动的网络通道,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春杨  吴国誉  张超  
基于1992-2012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城市体系呈现明显的双核首位特征,规模分布随时间逐渐由非均衡向均衡状态演变;考察期间,重庆市域城市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川省域城市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整个成渝城市体系的重心向北偏移;城市增长在长轴方向上有所收敛,而在短轴方向上有所发散,即城市体系沿西北——东南方向的增长更为显著;整个城市体系空间展布的范围有所增加,城市分布密集程度呈现下降趋势。成渝城市群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从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在优化城市群要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秦蒙  刘修岩  
城市蔓延的经济与社会影响是城市经济学的前沿研究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城市蔓延对生产率作用的研究,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且相关研究多见于理论分析,基于大量城市样本特别是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很少。本文使用2000-2012年中国地级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借助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构造了专门的城市蔓延指数,并运用混合截面回归、面板随机效应回归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多角度的稳健性检验,最终证实:来自中国的证据明确地支持了城市蔓延不利于生产率提高的结论,其深层含义是当前我国城市内部还普遍存在空间集聚经济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蔓延对生产率的负面影响似乎在逐渐减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娟  兰宗敏  金浩  张超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的演化特征,城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婕  卢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