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64)
- 2023(15317)
- 2022(13409)
- 2021(12540)
- 2020(10315)
- 2019(24022)
- 2018(23701)
- 2017(46205)
- 2016(25060)
- 2015(27966)
- 2014(27835)
- 2013(27228)
- 2012(25077)
- 2011(22252)
- 2010(21866)
- 2009(19190)
- 2008(18152)
- 2007(15128)
- 2006(13001)
- 2005(10670)
- 学科
- 济(99303)
- 经济(99198)
- 管理(70684)
- 业(63644)
- 企(51914)
- 企业(51914)
- 方法(46167)
- 数学(40858)
- 数学方法(40284)
- 农(26537)
- 中国(25953)
- 财(23360)
- 地方(23174)
- 学(22924)
- 业经(20849)
- 环境(19418)
- 农业(18014)
- 和(15869)
- 贸(15614)
- 贸易(15607)
- 理论(15536)
- 务(15049)
- 易(15043)
- 财务(14977)
- 财务管理(14949)
- 制(14800)
- 技术(14725)
- 划(14483)
- 企业财务(14091)
- 发(11632)
- 机构
- 大学(338617)
- 学院(337222)
- 管理(137724)
- 济(129989)
- 经济(126991)
- 理学(120604)
- 理学院(119205)
- 管理学(116935)
- 管理学院(116323)
- 研究(109621)
- 中国(79725)
- 京(73438)
- 科学(70650)
- 财(56428)
- 农(54282)
- 业大(53476)
- 所(52940)
- 中心(51324)
- 研究所(48869)
- 江(47596)
- 财经(46696)
- 范(45760)
- 北京(45690)
- 师范(45352)
- 经(42692)
- 农业(42514)
- 院(41370)
- 州(38990)
- 经济学(38545)
- 师范大学(37063)
- 基金
- 项目(247011)
- 科学(194759)
- 基金(179789)
- 研究(178208)
- 家(156928)
- 国家(155695)
- 科学基金(135135)
- 社会(112123)
- 社会科(106249)
- 社会科学(106221)
- 基金项目(97352)
- 省(96134)
- 自然(89959)
- 自然科(87851)
- 自然科学(87832)
- 自然科学基金(86183)
- 划(81785)
- 教育(81291)
- 编号(72892)
- 资助(72715)
- 成果(56249)
- 重点(54906)
- 部(53518)
- 发(52458)
- 创(51121)
- 课题(49118)
- 创新(47762)
- 科研(47432)
- 国家社会(45913)
- 大学(45889)
- 期刊
- 济(134080)
- 经济(134080)
- 研究(93300)
- 中国(61732)
- 学报(53744)
- 科学(50661)
- 农(48070)
- 管理(47081)
- 财(42173)
- 大学(40897)
- 学学(38371)
- 教育(35166)
- 农业(33698)
- 技术(29953)
- 业经(23018)
- 融(22461)
- 金融(22461)
- 财经(20919)
- 经济研究(20434)
- 问题(19349)
- 图书(18937)
- 资源(18330)
- 经(17832)
- 业(17043)
- 科技(16844)
- 版(15882)
- 理论(15717)
- 技术经济(15434)
- 现代(15107)
- 发(15000)
共检索到472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潘浩之 施睿 蔡子攀 黄贤金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探索基于多源空间大数据“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源。通过自上而下地从宏观层面分析统计数据,将碳排放总量分配到城市不同区域,进而自下而上地从居民建筑、产业活动和交通等排放活动出发,计算出具体地块的碳排放。研究旨在为南京的生态空间、紧凑用地、绿色行为、结构优化、产业新城等方面提供国土空间规划支持,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泓江 闫凤英 尹文超
双碳目标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碳中和建设、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新阶段的战略重点。然而,目前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缺乏减排目标和低碳规划技术手段的融合,导致国土空间规划控碳的行动路径仍不清晰。为此,针对县级城市,从土地利用视角切入,构建了一套融合“方法—机制”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控碳体系。一方面,开发基于低碳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控碳方法体系,通过对土地利用碳效应的“核算分析—预测评估—干预调整”,为低碳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编管结合”的控碳机制,将减碳目标与低碳技术系统统筹在以空间规划为载体的编制框架内,并为空间规划引领碳中和建设提供公共政策保障和智慧管理平台。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进行方法应用与机制探索,证明了县级空间规划控碳体系的有效性,可推广到其他县级城市的碳中和实践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柳 陈江龙 高金龙
城市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关注的热点。以南京市为例,测度了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二者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南京市2002、2007和2012年的城市空间结构均属于较不紧凑状态,且呈下降趋势;"中心区"紧凑度高,且呈上升趋势,城市内部填充与城市外围蔓延扩张现象并存。(2)2002~2012年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属于中等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南京市各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明显。(3)城市空间结构紧凑通过距离和交通可达性来影响城市内部要素在空间的分布,最终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基于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城市内部空间合理组织,尤其是加强对交通设施的投入,促进城市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与流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黎孔清 陈银蓉 陈家荣
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首次建立了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评价指标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运用Super Decision软件进行实证演算。研究得出:①影响南京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地均GDP、地均碳排放、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②1998—2009年南京市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水平呈总体上升态势,评价指数从0.41增加到0.55,年均增长速率为2.72%;③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低碳水平和可持续性制约了南京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发展,是未来改革方向。所构建模型和ANP方法有助于客观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下城市土地利用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艳君 姜彤 吕宏军
近20年来,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与城市化相关的环境问题随之产生。六朝古都--南京,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其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同样的环境问题。为了研究南京市的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利用1987、1998、2000年的三期遥感数据,通过分层分类的方法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专题信息提取,结合GIS技术,获得研究区1987-1998,1998-2000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据此全面分析了南京市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13年来,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以大量蚕食耕地而显著增加,年均增幅达到1.92%;耕地...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王亚华 项灵志
为了克服利用统一分类模型难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精度的问题,为土地利用/覆被定性、定量信息的提取提供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提取方法,将分层信息提取法和基于知识规则的信息提取方法相结合,基于对南京市都市区的土地利用时空特点和研究区TM影像数据中各地类波谱信息的分析,结合了地类提取指数模型、DEM数据、城市建成区边界等,充分利用地学先验知识,设计了一套土地信息分层提取的流程,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提取。利用该方法对2012年南京市都市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提取的总体精度达到了88.67%,Kappa系数达到了0.85。实践证明,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土地利用信息分层提取方法提取精度较高,适用性强,对其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雪飞 张京祥 何流
基于城市竞争力视角对城市空间组织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深入分析,从竞争资源、竞争载体、竞争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卓越的城市空间架构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从都市圈、市域、都市发展区、主城四个层面对南京城市空间影响其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格局进行了总体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城市竞争力为导向,建构了未来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策略框架。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空间 规划 南京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奎 周生路 张红富 孙兆金 冯昌中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土地储备规划风险定量化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与思路,定量化测度南京市城市土地储备规划风险,总结其分异特征及规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数学模型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南京市各行政区的土地储备规划风险形势整体较为严峻,较大风险级别的面积比例达到了66%以上,各土地级别除八级地外,规划风险差异不大。研究结论:文中构建的城市土地储备规划风险评价模型是可行的,可为城市土地储备风险评价提供有利借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唐天君 周华 韩敏
国土空间规划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明显,进而对区域碳储量带来影响。文章以快速城镇化地区贵阳市为例,利用FLUS模型分别进行自然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约束两种情景模拟,探究各情景下碳储量能力。研究发现:(1)国土空间规划将实施至2035年,在平衡发展和保护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相比2020年,耕地保持稳定,林地面积增长32.61%,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相比自然发展情景可减少1.16个百分点。(2)在同一阶段,自然发展情景碳储量减少0.24×106t,国土空间规划约束情景碳储量增加6.37×106t,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实施在增强碳汇上作用显著,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其实施可以有效推进区域碳汇能力提升,支撑国家“双碳”政策落地。(3)模型研究法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中,应考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空间异质性,分区域模拟提升研究准确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金明
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探讨了模型设计的程序,并应用线性规划方法对南京市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和优化设计,对资源的影子价格和模型的灵敏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土地 利用结构 系统分析 优化设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瑞祥,周生路,邹勇刚,彭补拙
小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利用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城镇建设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正负面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提出了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并对兼顾小城镇健康发展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及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城镇 土地利用 城镇化 南京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京涛 周生路 吴绍华
城市的扩张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道路建设造成了城市景观的破碎化,使城市景观呈现不同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异质性特征,并且这种空间异质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89、1999和2008年的Landsat TM/ETM+数据,以南京市为例对道路交通网络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关系进行了不同层次和尺度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近20a来,南京市城市空间形态扩展迅速,建设用地面积从1989年的100.3km2增加到2008年的684.7km2;在不同时期,南京市城市化过程表现出不同的道路交通网络结构和城市空间扩展模式;由道路交通建设造成的局部区域的景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建 蒋依依 李正国 张小飞 李卫锋 岳隽
作为衡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度,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土地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等四方面建立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各效益子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模型。并对南京市江宁区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区总体土地利用效益适中且基本协调,但各乡镇间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性的区域差异显著。依据各乡镇土地利用总效益及其协调度的聚类分级,可将全区划分为土地利用高效协调区、高效基本协调区、高效不协调区、中效协调区、中效基本协调区、中效不协调区与低效基本协调区等七大土地利用效益类型区,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的空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燕守广 李辉 李海东 张银龙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功能极其重要或生态环境极为敏感/脆弱的区域,是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以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和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料,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不同类型土地利用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水域、人工表面、湿地和草地,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并逐年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2000—2015年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平均值为53.83,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处于亚健康水平,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3)陆域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相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相对较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轶 刘涛 张峰 叶志聪
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力量作用下,日益频繁的洪涝灾害已成为中国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社会脆弱性评估识别易受淹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是降低风险和增强气候适应性的重要途径。以南京市为例,通过构建面向洪涝的城市社会脆弱性评价框架,识别南京社会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社会脆弱性总体上呈现“中心—外围”模式,即中心城区和远郊区社会脆弱性高,近郊区社会脆弱性低,进一步划分了“高暴露型”、“高暴露—高敏感型”、“高暴露—低适应型”和“低适应型”四种政策分区,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