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66)
- 2023(16011)
- 2022(13678)
- 2021(12969)
- 2020(10688)
- 2019(24821)
- 2018(24408)
- 2017(46597)
- 2016(24690)
- 2015(27999)
- 2014(27717)
- 2013(27260)
- 2012(24976)
- 2011(22618)
- 2010(22170)
- 2009(20243)
- 2008(19287)
- 2007(16442)
- 2006(14197)
- 2005(11787)
- 学科
- 济(102743)
- 经济(102632)
- 管理(68425)
- 业(68057)
- 企(52987)
- 企业(52987)
- 方法(48580)
- 数学(43177)
- 数学方法(42650)
- 农(36385)
- 中国(29048)
- 财(24665)
- 业经(24181)
- 农业(23955)
- 学(20181)
- 贸(19554)
- 贸易(19544)
- 地方(19485)
- 易(19077)
- 制(18119)
- 环境(15563)
- 技术(15268)
- 和(15093)
- 理论(14900)
- 银(14654)
- 务(14645)
- 银行(14619)
- 财务(14575)
- 财务管理(14542)
- 融(14155)
- 机构
- 大学(350420)
- 学院(348855)
- 济(145282)
- 经济(142417)
- 管理(141858)
- 理学(124638)
- 理学院(123298)
- 管理学(121141)
- 管理学院(120518)
- 研究(116094)
- 中国(87000)
- 京(73432)
- 科学(70725)
- 财(62352)
- 农(57500)
- 所(55833)
- 中心(53052)
- 业大(52418)
- 研究所(51425)
- 财经(51292)
- 经(47120)
- 江(47106)
- 北京(46050)
- 范(45757)
- 师范(45371)
- 经济学(44359)
- 农业(43994)
- 院(42259)
- 经济学院(40119)
- 财经大学(38463)
- 基金
- 项目(248696)
- 科学(197340)
- 基金(183672)
- 研究(182609)
- 家(159600)
- 国家(158280)
- 科学基金(137100)
- 社会(117739)
- 社会科(111447)
- 社会科学(111419)
- 基金项目(97614)
- 省(94518)
- 自然(88448)
- 自然科(86457)
- 自然科学(86436)
- 自然科学基金(84874)
- 教育(83252)
- 划(79784)
- 资助(75043)
- 编号(73632)
- 成果(58386)
- 部(55832)
- 重点(55000)
- 发(52810)
- 创(51602)
- 课题(49638)
- 国家社会(49294)
- 教育部(48360)
- 创新(48129)
- 科研(47426)
- 期刊
- 济(153028)
- 经济(153028)
- 研究(100119)
- 中国(62010)
- 农(56489)
- 学报(54057)
- 科学(51579)
- 管理(49341)
- 财(45158)
- 大学(42438)
- 学学(40093)
- 农业(38926)
- 教育(35091)
- 技术(29676)
- 融(27797)
- 金融(27797)
- 业经(26940)
- 经济研究(24636)
- 财经(24308)
- 经(20788)
- 问题(20129)
- 业(18105)
- 图书(16970)
- 版(16884)
- 科技(16772)
- 技术经济(16520)
- 理论(16059)
- 资源(15562)
- 世界(15239)
- 贸(15151)
共检索到4917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智 张小林 陈媛 李红波
首先对城乡相互作用概念进行解析,揭示出要素、城乡联系与空间是其概念核心。同时这三者也是乡村地域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又是乡村复兴研究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在这种逻辑关系的指引下,揭示出转型期中国乡村复兴在要素、动力、路径、发展理念及指导理论等方面具有新的内涵特征,并探索了乡村复兴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乡村复兴的四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经济依赖型、中间通道型、城乡融合型,并分别总结其所对应的乡村复兴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识城乡相互作用、探索乡村复兴模式以及完善乡村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智 张小林 陈媛 李红波
首先对城乡相互作用概念进行解析,揭示出要素、城乡联系与空间是其概念核心。同时这三者也是乡村地域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又是乡村复兴研究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在这种逻辑关系的指引下,揭示出转型期中国乡村复兴在要素、动力、路径、发展理念及指导理论等方面具有新的内涵特征,并探索了乡村复兴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乡村复兴的四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经济依赖型、中间通道型、城乡融合型,并分别总结其所对应的乡村复兴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识城乡相互作用、探索乡村复兴模式以及完善乡村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安录
本文在城乡相互作用前提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了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通道及结果 ,并指出城乡相互作用是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形成的动力和前提 ,城乡生态经济要素双向流转是城乡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孝德
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中,绵延五千年之久的中国乡村文明,处在何去何从的历史十字路口。处在消亡中的中国乡村文明面临着文明、文化、经济、社会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危机。从中华民族历史视角看,当今中国乡村的危机,绝不是一个村庄能否存在的危机,其背后表现出的是民族自信不足和主体性迷失危机。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看,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传承之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信之根、复兴之本。从生态文明的时代高度看,中国乡村文明的命运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连。中国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我们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再度从农村起航的历史选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乡村文明,重新设计我们的未来...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晓莉
以城市化、财政分权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机理为理论基础,根据1978-2009年的时序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从长期来看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短期却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而城市化虽在长期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在短期则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力度更为明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竟竟
从区域系统视角构建城乡相互作用分析模型,并以河南省为实证对象,进行城乡相互作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城乡相互作用量与城市市区和县域经济实力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较之以人口规模表征城乡系统质量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城乡联系的实际水平;距离衰减规律在县域层面仍具有一定作用,但在市域层面不明显;城乡相互作用量分析模型在理论和方法上是对城乡相互作用量化研究的有益尝试,实践上可为各地加强城乡联系指明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霞 周阳月 单卓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长期作为城市二产、三产转嫁发展成本的"受体",主体性缺失。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基于"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两个维度,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非农化"演化逻辑,指出乡村的蜕化发展走向了"村庄终结"与"村庄异化"两个极端。为了使乡村回归主体本位进而主动转型与复兴,依托乡村的本源价值和"新三农"关系的重新定位,从乡村主体的立场重构城乡关系,认为"乡村复兴"应包括内部结构重组与对外价值输出两方面内涵,并提出通过构建城乡要素互通系统,重振乡村产业活力、重塑乡村文化魅力、重组乡村治理结构、重构乡城平等互补格局、重建乡村政策保障机制,让乡村主动向价值回归、自身造血、繁荣复兴的方向转...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瑾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导下,乡村旅游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合体后做整体性开发,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居民休闲与度假的重要方向。本研究深入阐述城乡统筹发展观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契机,从游客价值体系与景区居民价值体系两个层面深度挖掘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价值,从革新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理念,强化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创新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运营模式等角度给出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行策略。
关键词:
城乡统筹 乡村旅游 旅游产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斌 宋智勇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累积了诸多问题,既造成了“城市病”,也造成了“农村病”。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以后,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但在人口、土地、资金、公共服务、制度体制等方面仍存在着矛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对于我国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破解二元经济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用地市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市场、城乡一体化的资金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守英 王一鸽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百年结构转变及其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与乡村制度变革,得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在城乡中国阶段,一方面是农民的高度异质化及其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关系发生分野,农二代引发代际革命,农业走向劳动集约和多功能化;另一方面是要素在城乡间配置活跃,城乡分工与融合增强,乡村在分化的同时也迈向业态、产业、功能多样化。在历史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城乡中国"有必要成为理解转型中国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范式,任何基于"乡土中国"或"城市中国"的公共政策都不利于中国完成伟大的转型。
关键词:
结构革命 乡土中国 城乡中国 历史转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群明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核归根结底就是将乡村和城市的问题放在一起研究,利用城市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激活乡村的优势资源,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是通过旅游盘活乡村资源,服务城市居民,提高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世界发达国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所采取的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以乡村土地流转为基础、以乡村社会与城市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等举措,可以为中国科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乡统筹 乡村社会 新农村 城乡一体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媛媛 罗源
城乡人口流动是改变并形成新城乡关系的重要驱动力。伴随中国城乡融合的深度发展,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出现新动向,即人口城乡逆流,这一重要社会现象正推动着乡村社会联系与发展。人业互动作用下作为空间载体的乡村社会空间的演进与重构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探讨中国乡村“人—地—业”格局复杂化背景下的人口城乡逆流对乡村社会空间的重构过程,对于理解目前“城乡中国”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城乡人口流动与乡村重构、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社会空间演变、乡村社会空间重构过程及效应等核心研究领域着手,利用VOSviewer工具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凝练出当前研究重点关注主题取得的成效与亟需解决的瓶颈,进而从人口城乡逆流重构乡村社会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过程规律、作用机理、地方效应等4个方向进行研究展望,旨在重新认知并诠释新时代中国人口城乡逆流现象,破解城乡融合深度发展的人口问题,为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支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十九大以来的重要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旅游业对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带动效应已成为各界共识,但对于乡村文化的振兴和发展路径讨论不足,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需要深入解读。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同时亦是传承、恢复与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文化复兴 全域旅游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凡
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通过发展基于乡村文化的旅游经济,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全面融合,从而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