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92)
2023(16129)
2022(13835)
2021(13114)
2020(10963)
2019(25581)
2018(25064)
2017(47955)
2016(25773)
2015(29374)
2014(28852)
2013(28549)
2012(25870)
2011(23402)
2010(22818)
2009(20697)
2008(19905)
2007(16795)
2006(14347)
2005(12294)
作者
(74040)
(61932)
(61195)
(58212)
(38967)
(29582)
(27908)
(24440)
(23506)
(21525)
(20919)
(20794)
(19244)
(19241)
(19054)
(18816)
(18488)
(18467)
(17584)
(17486)
(15169)
(15003)
(14772)
(13936)
(13861)
(13655)
(13362)
(13314)
(12402)
(12239)
学科
(104164)
经济(104051)
管理(71133)
(68147)
(55455)
企业(55455)
方法(52079)
数学(46146)
数学方法(45512)
中国(27967)
(27586)
(24567)
(22481)
业经(22114)
(20806)
贸易(20798)
(20302)
农业(18481)
地方(18203)
(16606)
(16378)
理论(16306)
环境(16291)
技术(15927)
(15707)
财务(15633)
财务管理(15598)
企业财务(14752)
(14201)
银行(14150)
机构
大学(366530)
学院(363129)
(148246)
经济(145404)
管理(145120)
理学(127451)
理学院(126044)
管理学(123665)
管理学院(123038)
研究(122772)
中国(90985)
(77827)
科学(77461)
(63259)
(62016)
(60870)
业大(57518)
研究所(56363)
中心(55571)
财经(52637)
农业(48987)
(48945)
北京(48800)
(48319)
(46988)
师范(46523)
经济学(45423)
(44506)
经济学院(41114)
(39761)
基金
项目(260048)
科学(205419)
基金(191693)
研究(186298)
(168928)
国家(167624)
科学基金(144014)
社会(118401)
社会科(112389)
社会科学(112358)
基金项目(101348)
(98958)
自然(95224)
自然科(93094)
自然科学(93069)
自然科学基金(91402)
教育(85570)
(84720)
资助(79463)
编号(74261)
成果(58742)
重点(58194)
(57869)
(54823)
(53992)
创新(50490)
课题(50474)
科研(50377)
国家社会(49786)
教育部(49556)
期刊
(149358)
经济(149358)
研究(101857)
中国(63298)
学报(61532)
科学(55675)
(55390)
管理(51174)
大学(46374)
(46312)
学学(43427)
农业(39099)
教育(36775)
技术(31822)
(25707)
金融(25707)
经济研究(25212)
财经(24751)
业经(23531)
(21255)
(21235)
图书(20278)
问题(19504)
技术经济(17832)
科技(17613)
统计(17272)
(17240)
理论(16728)
资源(16430)
(15960)
共检索到508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志标  李文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志标  李文娟  
[目的]定量分析中国小麦生产驱动因素贡献份额,综合评价各因素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效应。[方法]采用埃塔平方法 (η2)来确定气候与气象、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3组因素对小麦生产影响的贡献份额。选取1978年以来小麦生产集中度波动上升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和新疆(春小麦)6省区作为研究案例。分别建立冬小麦生产和小麦生产两个模型群。每个模型群包含1个全因素模型和6个局部因素模型。[结果]两个模型群的R~2×100的值分别为63.70和62.74,显示模型整体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气候与气象、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这3组因素中的X变量分别在两个模型群中解释了小麦生产变化的63.70%和62.74%。η~2×100是相应因素或因素组合的解释力,由此得到的贡献份额显示了各因素对于小麦生产的独立和交互贡献份额。其中,冬小麦模型群的运算结果显示,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独立贡献份额分别为5.83%和4.30%,而交互贡献份额则高达40.57%;气候与气象因素的独立贡献份额为2.43%,与科技和生产投入因素的交互贡献份额为0.14%,与社会经济因素交互贡献份额为-1.15%,说明气象气候与社会经济因素中共享了一部分信息;整个模型所有因素交互贡献份额为11.58%。小麦模型群的运算结果支持冬小麦模型群,在3组因素中,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独立贡献及其交互贡献份额分别为5.05%、3.22%和44.86%;气候与气象因素的独立贡献份额为2.48%,与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贡献份额均为负,分别是-0.41%和-1.24%;3组因素交互贡献份额为8.78%。[结论]两个模型群的运算结果共同显示科技与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科技与生产投入对于小麦生产的作用更为突出;这两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于小麦生产有控制性影响,并在小麦生产模型中更加明显;相比之下,气候与气象因素贡献份额相对较小,且在和科技与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削弱作用,使得气候与气象因素的作用更加不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婷婷  李文娟  
[目的] 从气象、生产投入、社会经济、技术进步、政策五个方面对玉米生产的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明确不同驱动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程度。[方法] 采用埃塔平方法(η~(2))对1978-2018年玉米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对全国和两大主产区建立全因素模型和局部因素模型群,测算各组因素的贡献份额。[结果](1)在全国全时段模型群中,技术进步因素对我国玉米生产的独立贡献份额最大,为2.71%,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次之,而政策因素的贡献份额最小。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贡献份额最为突出的是由气象、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四大因素组成的模型,对我国玉米生产交互贡献了19.78%。(2)在全国分时段模型群中,社会经济因素的贡献份额始终最大,对全国玉米的贡献作用最为显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气象、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因素组合模型的交互贡献份额在除20世纪80年代外均表现为最大,而1980时段气象、社会经济、技术进步和政策因素的交互贡献份额最大,为10.28%。(3)在分区域全时段模型群中,北方春玉米区的气象因素独立贡献份额最大,政策因素最小,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生产投入因素独立贡献份额最大,技术进步因素最小。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北方春玉米区的气象、生产投入、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因素的交互贡献份额最大,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生产投入、社会经济、技术进步和政策因素的交互贡献份额最大。[结论] 在全国全时段中,技术进步、生产投入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玉米生产影响显著,气象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效应在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有所削弱;在不同时段中,社会经济、技术进步因素的驱动作用始终较大,其中社会经济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不同区域受驱动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玉米生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辉  周玉玺  周林  杨洁  王盈桦  
文章采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实证分析了1994~2013年间中国小麦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更加集中,优势省份由15个减少至12个。黄淮海区小麦生产重要性更加突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向河南、山东、河北3省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安徽、江苏等小麦生产新兴省份对区域带动作用显著,促进长江中游区、东南沿海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持续上升,但由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的小麦生产职能更加弱化,区域综合不具备比较优势。新疆受规模化影响逐步发展成为小麦生产大省,带动蒙新区小麦产量实现了增加。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及东北区综合优势指数与产量比重持续下降,区域小麦生产呈现逐步弱化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凤娥  
本文以2007~2009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实证研究测算了工业企业各项资产的相对效率及技术资产的利润贡献份额。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资产的利润率要高于固定资产及人力资产;技术成熟度不同、规模不同及所有权性质不同的行业技术资产利润贡献份额不同。企业应优化资本配置,提高投资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晓燕  张益  韩一军  
[目的]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其生产布局变化影响市场供给的均衡性,关系小麦生产稳定,也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方法]采用1978—2014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规模指数、集中度指数、生产重心指数及重心转变路径全面分析中国小麦生产布局空间演化特点,通过莫兰指数检验各区域小麦播种面积的空间相关性,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小麦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时间迁移,小麦生产布局由分散逐渐变集中,主要集中于中部、黄淮海地区,该地区的面积和产量对全国小麦生产的贡献最大;(2)无论是从播种面积还是产量角度,中国小麦生产重心都表现出自北向南再向东的趋势;(3)小麦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随时间变化越来越显著;(4)灌溉水平和化肥投入对该区、相邻地区和全国的小麦播种面积均有正向作用,机械投入、政策和技术水平对该区、相邻地区和全国的小麦播种面积均产生负向影响,比较收益和非农就业机会对该区和相邻地区的小麦播种面积均有影响,但作用方向相反。[结论]建议小麦生产布局优化要注重发挥相邻区域农民的学习效仿能力,促进小麦品种研发技术提升,增强小麦生长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小麦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关注非农就业导致的小麦播种面积波动,保障主产省农民收益。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楼嘉军  李丽梅  刘润  
城市休闲化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常态。本文利用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5个城市为例,选取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等4年的数据,在对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要素贡献率和贡献弹性的方法对城市休闲化水平发展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辨析。研究发现,从发展水平看,东部地区城市休闲化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地区城市休闲化发展潜力略高于东部地区;从贡献角度看,2003年~2012年期间,促进城市休闲化水平提升的要素经历了由特色资源和基础环境向休闲产业以及休闲产业与居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成  周晓时  冯中朝  彭玮  
[目的]文章基于农机服务的视角,旨在分析中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该文采用2004—2015年中国15个小麦主产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一是测算出中国小麦的生产技术效率;二是构建度量农户农机服务采纳程度的指标,并借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探究农机服务对中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基于社会分工的视角,讨论了农机服务及雇工状况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小麦主产省(自治区)的农机服务使用程度及生产技术效率,在区域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农机服务投入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农业生产雇工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通过增加小麦的农机服务投入,能够改善小麦生产的要素结构配置,进而有助于促进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该文建议,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优化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为优化促进小麦生产以及农民增收提供重要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伟  
[目的]分析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可以掌握小麦生产的时空分布规律,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产业的稳定发展。[方法]首先利用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数等指标对1978—2016年我国小麦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定量研究我国小麦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空间移动趋势,并且小麦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对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还对邻近地区的小麦生产规模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结论]为保证我国小麦供给的安全,应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单产水平,大力提升小麦耕、种、收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并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的比较效益。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葛明   贾怀勤   赵素萍  
恒定市场份额(CMS)三层次两极均化模型将微观层面的商品价格、数量、种类,中观层面的国别、产业结构,与宏观层面的市场份额和需求规模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刻画出口波动的直接因素。基于该模型,本文从总体、动态、区域、产业4个维度逐层解析2002—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进口需求效应占据主导地位,需求数量和价格水平增长均有显著贡献,虽然出口竞争力效应总体表现不佳,但是品类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均小幅改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出口竞争力效应显著增长,特别是数量竞争力效应大幅改善。研究还表明,上述效应在不同产业和区域既存在共性特征,也具有一定程度差异性。相对于CMS两层次分解框架,CMS三层次两极均化模型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经济学含义更加清晰,政策启示更加明确,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慧  李超  
#N/A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三贵  史照林  张存根  许英  王济民  
本文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八十年代我国畜牧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和物质投入是整个畜牧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1980—1990年间的畜产品增量中,41%应归功于畜牧业技术进步,但对于不同的畜产品而言,其增长模式又有明显的差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海燕  徐明岗  蔡泽江  文石林  吴红慧  
【目的】以湖南省祁阳县为例,定量化分析整个县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致酸因素,为我国的红壤酸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搜集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统计年鉴等,获取施肥量、主要农作物产量和林木生物量,以及地上部不同部位的养分含量等数据,基于经典的H~+产生量的计算方法,解析氮循环过程、盐基离子吸收和酸沉降等三个关键过程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对于整个祁阳县域,氮循环(N)过程致酸贡献率为66.5%(65.3%—68.8%),盐基(BC)吸收为33.0%(30.1%—34.4%),酸沉降则仅为0.5%(0.3%—1.7%)。无论是农田还是林地,氮循环过程都是产生H~+的主要来源,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单位面积旱地农田的H~+净产量(产酸量)最高,达到19.0 kmol·hm~(-2)·a~(-1),其次为水田(16.5 kmol·hm~(-2)·a~(-1)),林地的产酸量(3.2 kmol·hm~(-2)·a~(-1))最低,旱地农田产酸量约为林地产酸量的6倍。6种主要农作物体系产酸量存在很大差异,从10.1 kmol·hm~(-2)·a~(-1)到30.0 kmol·hm~(-2)·a~(-1)不等,产酸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豆>油菜>花生>水稻>玉米>甘薯,油料作物(油菜、花生、大豆)产酸量普遍大于粮食作物(水稻、玉米、甘薯)的产酸量;6种不同农作物的氮循环过程和盐基吸收的致酸贡献差异较大,氮循环过程致酸贡献率范围为45.3%—78.3%,盐基吸过程为21.4%—54.2%。7种主要林地体系产酸量也存在很大差异,从2.0 kmol·hm~(-2)·a~(-1)到27.8kmol·hm~(-2)·a~(-1)不等,柑橘>板栗>油茶林>马尾松>杉木>竹>湿地松,经济林(柑橘、板栗、油茶林)产酸量普遍大于用材林(马尾松、杉木、竹、湿地松)的产酸量;7种林木体系的氮循环过程和盐基吸收的致酸贡献率差异较大,氮循环过程致酸贡献率范围为46.1%—80.8%,盐基吸过程为19.0%—53.3%。采用"长期定位试验+土壤缓冲曲线"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本研究采用的H~+产生量的计算方法,土壤pH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均方根误差(RMSE)为0.15,两者之间吻合度较高。【结论】氮循环过程是祁阳县域土壤酸化的主控因素。土壤酸化过程总产酸量差异和致酸因素贡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农作物种类和林地类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珍珍  李健  
结合我国实际,对Kaya等式进行扩展,引入经济效应影响因子、能源强度影响因子、行业贡献影响因子和碳排放强度影响因子,构建了行业CO2排放增长驱动力模型。论文应用该模型测算和分析了1990年至2010年我国6个经济部门CO2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1990—2010年,影响我国各行业CO2排放的正向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效应,负向驱动因素主要是能源强度效应和碳排放强度效应;②碳减排政策的制定要权衡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政策协同;③1997—2000年和2005—2010年CO2排放量减少或增速减缓的主要驱动力是能源强度效应和行业贡献效应;④基于国情,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时间内对CO2减排效力不大,而是一...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吴凯  范从来  
全国劳动收入份额自1996年开始出现下降,并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得以延续,在经历2004和2008年暴跌和暴涨之后,"十二五"期间2012年至2015年劳动收入份额保持上升态势,然而2016年再次出现的下降值得关注。为研究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趋势及其驱动因素,本文基于吴凯和范从来(2014)提出的劳动收入份额LMDI分解的分析框架,对1993年至2017年全国、四大地区和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全国劳动收入份额的累计变动虽然主要受生产效率变动的影响,但是其主导驱动因素是分配比例,两者呈现出同步变动趋势;收入比例和结构变动则相对较为平稳,影响较小。(2)从四大地区来看,生产效率均出现下降。分地区来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东部地区则呈现出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主要受益于结构比例的大幅上升,此外其分配比例和收入比例也出现上升。东北地区仅收入比例略微上升,其劳动收入份额的大幅下降主要归因于其结构变化的大幅下降。(3)从31个省来看,分配比例因素的影响和地区差异较大,是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提出提高数据质量及其可比性、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改革的相关政策、引导国民收入的分配向劳动者报酬倾斜、基于地区和各省差异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