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11)
2023(14284)
2022(12514)
2021(11730)
2020(9716)
2019(22705)
2018(22290)
2017(43412)
2016(23309)
2015(25972)
2014(25781)
2013(25154)
2012(22796)
2011(20361)
2010(20021)
2009(18033)
2008(17287)
2007(14554)
2006(12558)
2005(10421)
作者
(64803)
(54097)
(53613)
(51053)
(34465)
(26095)
(24409)
(21356)
(20681)
(18957)
(18816)
(17996)
(17022)
(16809)
(16740)
(16226)
(16174)
(16163)
(15599)
(15427)
(13256)
(13034)
(13023)
(12480)
(12081)
(11955)
(11791)
(11777)
(10768)
(10682)
学科
(95384)
经济(95290)
管理(64689)
(61567)
(51169)
企业(51169)
方法(47457)
数学(40705)
数学方法(40160)
(24911)
(22311)
中国(22273)
地方(21345)
业经(20968)
(20664)
农业(17143)
理论(17056)
(15520)
贸易(15514)
(14974)
环境(14900)
(14887)
(14457)
财务(14388)
财务管理(14360)
技术(14187)
(13680)
企业财务(13613)
(12670)
(11692)
机构
大学(325499)
学院(324978)
管理(132946)
(126116)
经济(123445)
理学(117066)
理学院(115737)
管理学(113533)
管理学院(112953)
研究(103265)
中国(73594)
(68692)
科学(66227)
(55503)
(49658)
(49080)
业大(48976)
中心(47342)
(47114)
财经(46282)
研究所(46006)
(44847)
师范(44439)
(42176)
北京(41980)
农业(38322)
(38288)
经济学(38020)
(37308)
师范大学(36352)
基金
项目(235279)
科学(186319)
基金(172263)
研究(170592)
(150036)
国家(148852)
科学基金(129320)
社会(108130)
社会科(102532)
社会科学(102507)
基金项目(92961)
(91894)
自然(85590)
自然科(83589)
自然科学(83572)
自然科学基金(82041)
教育(78499)
(77094)
资助(70434)
编号(69320)
成果(53919)
重点(52406)
(51596)
(49946)
(48674)
课题(46781)
创新(45340)
科研(45330)
教育部(44498)
国家社会(44383)
期刊
(129593)
经济(129593)
研究(88624)
中国(51318)
学报(50801)
科学(47936)
管理(45862)
(43311)
(40665)
大学(38799)
学学(36647)
教育(33841)
农业(30647)
技术(28117)
业经(22228)
财经(21458)
(20963)
金融(20963)
经济研究(20164)
(18261)
问题(17363)
图书(16450)
资源(15822)
科技(15601)
理论(15063)
(15050)
技术经济(14994)
(14798)
商业(14314)
现代(14008)
共检索到442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爱平  刘艳华  钟林生  徐勇  周凤杰  
区域旅游供给场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场类型,场叠加、场结构与场核的作用效应是区域旅游供给场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对区域旅游供给场相关概念进行定义与空间解析的基础上,以游客密度作为旅游场强变量,运用GIS技术对由沪苏浙皖这一区域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旅游场的场域分异更为显著,但游客密度的集中程度在下降;(2)区域旅游场内存在较明显的"三阶梯"等级结构特征,且在考察末期,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场域范围不断扩大,尤以第二阶梯的扩大最为明显;(3)由场核向外围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场强呈现出显著的衰减特征,各次级场域的场核间也存在明显的场强波动地带;(4)区域旅游场极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蒋丽芹  张丹  
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同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虽地缘相近,文脉相系,但由于市场、经济、历史等方面原因,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旅游一体化发展将强化旅游业对该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文章尝试从差异和原因出发,借助于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提出实现三省一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文智  张利平  邱扶东  
古村镇旅游作为遗产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一直被视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村社区发展的有效手段。然而,古村镇旅游发展涉及较多的利益主体,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甚至有所冲突,给古村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带来了众多挑战,其中,门票收费模式直接影响到各个相关主体的利益,成为争议的焦点。因此,文章通过对江浙沪皖四地古村镇案例分析,总结了全封闭式、半封闭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4种古村镇现行收费模式及其潜在的7个影响因素,并基于古村镇各个利益主体的行为反应,分析了各个因素对古村镇收费模式影响的程度,提出封闭式收费模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倪鹏飞  李冕  
经济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空间支柱,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上海的功能层次稳步提升,经济区规模不断扩大,并发挥扩散效应以带动全国的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文章从主体、空间、联系三个方面建立了经济区的理论框架,基于两小时通勤圈和经济一体化测度发现长三角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至沪苏浙皖,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基于主体规模和功能层次发现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超级经济区。文章建议顺应这种客观趋势,在空间上制定带动纵深发展的战略规划,在联系上建立全面一体的协同机制,在主体上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上海的功能层次,促进沪苏浙皖成为全球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层次高端、联系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莹  俞路  韩贵峰  
在区域范围的城市旅游体系中,引入"中心地的中心性"概念,可以在这种旅游性的空间网络中考察城市地位的相对重要性,划分出城市的等级层次,判断出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更可以进一步得到区域空间的城市旅游构成关系。Voronoi图在地理学中是一种利用中心地的中心性广泛用于空间分割、空间邻域查找的空间剖分方法。引入这种方法,以苏浙沪地区为例,在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利用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原理,找出不仅具有规模性,而且具有空间组织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志才  张凌媛  郑钟强  张补宏  廖梓维  
文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古城为例,通过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三元一体社会理论框架,研究并解析潮州古城旅游社区空间生产与发展的阶段。研究发现,在旅游的发展和推动下,政府与规划者等主体掌握着空间表征层面的绝对话语权;在现有的管理制度、资本运作和社会关系下,加之资金、话语力量、自身精力等匮乏资源的局限,居民在权力主体"底线及规则"下表现出与政府"一致""认同"等规训与顺应的行动策略。并进一步指出:在古城旅游社区的社会关系、文化资本、日常惯习等语境下,列斐伏尔空间思想的话语内涵并非单纯从消费性、生产性主体走向他者化主体,旅游社区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超出了原有意义上的旅游空间生产逻辑,是一定意义上的批判和延伸。研究最后倡导从空间表征、日常生活实践等角度挖掘出旅游场域和生活场域的融合机制,识别出古城镇甚至旅游社区研究的更多理论线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陆玉麒  韩立钦  王志宏  
在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大背景下,适时调整并优化皖江城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组织系统,协调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发展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的基本要求。以"点—轴"理论为基础,以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界定皖江示范区旅游城市节点、旅游开发轴线及其基础上的旅游地系统。研究表明:一级旅游城市节点为合肥市、芜湖市、池州市和安庆市,原巢湖市等10城镇为二级旅游节点;合肥—芜湖—宣城、马鞍山—池州—安庆、合肥—桐城—潜山交通段为一级旅游发展轴线,潜山—岳西—六安等9交通段为二级发展轴线。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规划出示范区四大旅游地系统:滨湖—滨江旅游地系统、区北丘陵旅游地系统、宣州文化旅游地系统、大别山旅游地系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颜澄  梁雪松  
文章以浙江省为例,采用泰尔指数方法,从地带内、地带间、城市间三个方面定量研究了浙江省整体及三大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性,利用区域带分离程度指数研究了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异变化,结果表明浙江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性在减少。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田成诗  陈雨  
由于城市虹吸效应的存在,人口逐渐向城市集聚,但人口大规模集聚也将增加城市能源消耗。为探究三者之间联系,本文使用沪苏浙皖地区41座城市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职工工资水平构建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城市人口虹吸力测算模型,测算城市对流动人口的虹吸力。在此基础上,基于能源投入需求函数,使用固定效应面板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探寻人口虹吸及人口集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不考虑城市人口虹吸作用时,人口集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当考虑城市人口虹吸作用时,人口集聚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随着城市人口虹吸力的增加而增加。本文为人口集聚与能源效率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结论可为推进沪苏浙皖地区人口政策一体化,强化区域环境共保联治机制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国忠  冯海霞  
以浙江省11个地市为单位,以2003年7月~2004年4月完成的全省旅游资源普查所确定的全省所有21 126个旅游资源单体为对象,分别对各地市旅游资源的数量(包括丰度和密度)、品质、组合状况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及各地市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发现,环杭州湾旅游区的资源丰度最高,人文资源极为突出;金衢丽旅游区其次,自然旅游资源占明显优势;温台(温州,台州)沿海旅游区最低,但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比较平衡,自然景观相对突出。各地区所在地理区位特征存在一致性,各地市旅游资源丰度与密度的位次排序不一致。密度与丰度相比,位次上升最明显的是舟山、嘉兴、湖州;各地市旅游资源组合优势相对平衡,浙东、浙西南、杭州尤为...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薛莹  
本文对江浙沪地区内部的旅游流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之间互动旅游流的总量及其变动情况;江浙沪地区的内聚旅游流在江苏、浙江境内城市间的流向;内聚游客的特征等。力图为区域旅游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章鸿  
江苏旅游业竞争力总体上的决定因素已经由旅游设施因素转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因素,但对竞争力处于第二方阵的地区,旅游设施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竞争力偏弱地区,则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设施的影响。江苏各地区只有因地制宜,实施竞争力提升战略,合理分工,加强旅游业协调发展,创新举措,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才能综合提高旅游业竞争力,建设旅游强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靳诚  徐菁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变差系数、均衡度系数和均衡比系数,对A级旅游景区、工业旅游示范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景点数量在各个地市分布差异较大,景点数量最多的是苏州、南京和无锡,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景点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A级景区在各个市的分布相对均衡,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变差系数最大,市际差异显著;经济均衡比系数相对较小,面积均衡比相对较高,说明旅游景点的分布和经济存在较大的关联,面积影响相对较小。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三类景点布局优化进行探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会霞  耿德传  
鉴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构建创新投入、创新资源、生态环境和创新产出4个子系统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指标体系,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绿色创新竞争力系统仿真模型。以长三角沪苏浙皖四省(市)为研究区域,动态仿真研究四省(市)的绿色创新竞争力演变趋势,分析比较关键变量,明确四省(市)绿色创新竞争力的差异与优势。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均有利于绿色创新竞争力的提升,整体指标状况优良,绿色创新效益显著。江苏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最高,浙江省的绿色创新竞争力综合水平与上海市基本相近,安徽省处于最低位置。四省(市)在绿色创新竞争力的不同维度分别占据优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磊  丁烨  杨宏浩  
以浙江省为例,分别利用变异系数、均衡度指数和均衡比系数,对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化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市际差异较大,A级旅游景区分布数量最多的是绍兴、杭州和宁波;浙江省3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程度最高,从区际差异上看,浙东北地区3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相对均衡,而浙西南地区2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则相对均衡;三类均衡比系数显示,人口均衡比系数较小,说明人口因素对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影响最大,人口比重越大,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越均衡;在差异测度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优化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