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9)
- 2023(8890)
- 2022(7664)
- 2021(7369)
- 2020(6158)
- 2019(14268)
- 2018(14167)
- 2017(27610)
- 2016(14434)
- 2015(16639)
- 2014(16264)
- 2013(15674)
- 2012(13776)
- 2011(11753)
- 2010(11063)
- 2009(9710)
- 2008(8633)
- 2007(6933)
- 2006(5503)
- 2005(4308)
- 学科
- 济(56537)
- 经济(56488)
- 管理(40921)
- 业(37452)
- 企(30780)
- 企业(30780)
- 方法(29211)
- 数学(26653)
- 数学方法(26262)
- 农(15859)
- 中国(14449)
- 地方(13976)
- 财(13752)
- 业经(12383)
- 农业(10464)
- 贸(9398)
- 贸易(9392)
- 务(9293)
- 财务(9229)
- 财务管理(9209)
- 环境(9099)
- 易(9070)
- 学(8921)
- 技术(8795)
- 理论(8349)
- 企业财务(8337)
- 制(8210)
- 和(7894)
- 划(7215)
- 银(6545)
- 机构
- 学院(185914)
- 大学(183165)
- 管理(77949)
- 济(72799)
- 经济(71338)
- 理学(68741)
- 理学院(68046)
- 管理学(66760)
- 管理学院(66407)
- 研究(52167)
- 中国(39854)
- 京(37505)
- 科学(32067)
- 财(31310)
- 业大(27814)
- 中心(27607)
- 财经(26298)
- 江(25796)
- 农(25678)
- 经(24131)
- 范(23959)
- 师范(23692)
- 所(22456)
- 北京(22407)
- 经济学(22103)
- 州(21020)
- 经济管理(20887)
- 研究所(20805)
- 经济学院(20190)
- 院(20156)
- 基金
- 项目(139961)
- 科学(111662)
- 基金(102858)
- 研究(102778)
- 家(88256)
- 国家(87529)
- 科学基金(77993)
- 社会(65647)
- 社会科(62303)
- 社会科学(62289)
- 基金项目(56164)
- 省(55266)
- 自然(51746)
- 自然科(50575)
- 自然科学(50563)
- 自然科学基金(49607)
- 教育(48103)
- 划(46300)
- 编号(41424)
- 资助(41087)
- 重点(30804)
- 部(30666)
- 成果(30477)
- 发(30066)
- 创(29998)
- 创新(28018)
- 课题(27524)
- 科研(27389)
- 国家社会(27095)
- 教育部(26952)
共检索到249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汪雨欣 孙欣 李晓琳 张淳 薛生赟
分析总结了城市地下物流系统的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从快递量、功能以及设计约束等方面对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通过分析客货共线与客货分线两种依托地铁运输的城市地下物流系统运营模式的优缺点,确定设计的依托地铁运输的城市地下物流系统采用客货共线且地铁外挂物流车厢的运营方式,利用AGV占地面积小、灵活性高等特性作为货物的实际承载工具,以武汉市地铁为研究对象进行地下物流系统设计,具体分析了系统的构成与运作流程。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武亚鹏 李慧颖 李婷 刘淮源
采用有效度法对线性回归、ARIMA模型以及灰色预测模型进行线性组合,经验证,其最大误差为5.56%,平均误差为2.94%,处于合理范围。运用组合模型对武汉市2021-2030年物流需求(货运量)进行预测分析,经计算至2030年武汉市年货运总量将达到140 000万吨以上,接近上海等一线城市现有物流需求水平。面对巨大的物流需求规模,武汉市在“十四五”期间,有必要制定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指导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立,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慧 曾文 吕建军 胡芸珊
GIS已经广泛用于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之中,在统计行业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应用前景广阔。文章综述了统计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以及统计GIS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APGIS的武汉市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功能设计方案。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红 申犁帆 胡议文 张远航 彭建东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挑战,提供适老化的轨道交通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现有研究强调了建成环境对居民地铁出行行为的影响,但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征使其更易受建成环境的影响,现有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老年群体尚不清楚。论文以武汉市为例,基于轨道交通刷卡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中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探索站域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工作日及周末轨道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老年人地铁出行距离从工作日到周末呈现增长趋势,但老年人出行频率周末低于工作日;(2)老年人出行时长集中在45 min以内,跨江出行较少,目的地集中于同区滨江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区域,且出行时刻与城市高峰呈现出明显的错峰出行特征;(3)“建筑容积率”与“购物中心数量”是正向影响老年人轨道交通客流量最重要的变量,在工作日与周末呈现类似的趋势;(4)所有建成环境变量对老年人地铁客流展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当建筑容积率达到2.0、购物中心数为18个时,对老年人地铁客流吸引力最大;(5)与其他人群研究结论不同的是,“公交站点密度”与“土地利用混合度”对老年人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年人地铁出行时空特征及建成环境的影响,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谢书桥 张国方
近几年来CNG加气站规模规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大多数关于CNG站点规模和数量的建设的研究都将经济效益作为指导因素;以武汉市为例,用F-AHP的方法将安全性和便利性也放入指导因素之中,然后通过CNG文献的收集来确定三种不同因素之间的权重,最后结合相关权重和不同因素的标准化方程组成新的目标函数,再根据相关约束条件,确定CNG母站、子站和标准站的数量;旨在对于CNG站点网络的建设给出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而为其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CNG加气站 多目标优化 F-AH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敬宣 李湘梅 陈雷 李勇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特征。鉴于集对分析(SPA)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总生态足迹与其相关影响因子联系起来考虑,融合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模式识别的“择近原则”和聚类分析思想构造集对分析动态模型,模型精度较高,验证误差均小于0.3%。并对武汉市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将由1 784.662×104hm2增长到2 781.388×104hm2,呈现出低于GDP、...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大均 谢双玉 陈君子 裴星星
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发展政策等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空间尺度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空间结构具有等级性、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本文运用分形理论,结合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将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发展模式、集聚发展模式、多中心发展模式和一体化发展模式4种类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多分形特征明显,且处于多中心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最后提出了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
旅游景区系统 分形理论 演化模式 武汉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萌 任立 陈银蓉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系统动力学 仿真 低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后建 王学雷 宁龙梅 芦云峰
分析了1996~2001年武汉市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①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达12.32×103hm2,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为11.70×103hm2;②ESV由1996年的457.74×107元减少到2001年的456.14×107元,5年减少1.61×107元;③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的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在增加,气候调节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萌 任立 陈银蓉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系统动力学 仿真 低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小芳 周敬宣 李湘梅
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关心的问题,环境库兹尼茨曲线(EKC)即为描述它们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阐述协调度与EKC曲线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信息熵模型,并引入BP网络对未来的协调度值进行预测,所得协调度值对应于EKC曲线进行分析,得到协调度的EKC曲线变化趋势,为区域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得到该区域1988~2006年经济环境协调度,并对2007~2020年的协调度值进行了预测,从协调度值与EKC曲线的量化关系得出经济与环境的EKC曲线发展状态和趋势。结果表明:武汉市的协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基本呈现协调度值较低、发展状态较差的状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洁 王磊
中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而工业化始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位体制,使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扩展也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分布特征,即工业资本迅速向外扩展,而人口与服务业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以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利用土地遥感影像、产业空间重组信息和街道级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土地、资本、人口等要素在城市空间的运动轨迹与分布特征,并对城市扩张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当前这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造成了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不足、城市的社会融合度低、城市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为此,研究认为要以增加新城区人口数量、推进人口融合和产业转型为导向,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提档升级、推动土地的混合利用、深化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推动新城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小青 黄晶晶
论文基于PSR(压力—状态—反应)模型构建城市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城市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预测城市创业环境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优化创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具备有效性、时滞性和积累效应,其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平台期,其正面效果逐步显现,政策红利逐步释放,预计城市创业环境将持续改善。最后指出优化城市创业环境应该从创新引领、聚集人才优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行政审批服务机制创新、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以及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形成创业型经济方面着手。
关键词:
PSR模型 创业环境 城市创业 评价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汪晓春 熊峰 王振伟 陈双 张祚 彭丽娜
文章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500 m网格尺度上,以POI数据与"六普"人口数据为基础,结合现有的城市养老设施分布特征,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养老设施选址布局进行定量模拟。文章先从武汉市31 390个网格中模拟出4 878个适合选址点位,然后根据各区域老龄化程度,进一步筛选出1 366个需要优先布局的点位,初步实现精细化尺度下养老设施定量化选址。研究发现:(1)模型模拟结果与现有养老设施对比,准确度为95.7%,方法可靠。(2)预测结果表明武汉市新增养老设施主要布局在三环以内等老龄化人口集聚区;同时,部分远城区街道人口老龄化也比较严重,需尽快新建养老设施。(3)研究尝试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养老设施规划选址,可以使整体的布局趋向最优,可以尽量避免规划选址的主观性。该方法在其他公共设施选址中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胜华 梅昀 陈曲 黎孔清 张信者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稀缺程度可想而知,能否节约集约用地对理性增长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至关重要。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有: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由外因和内因组成。外因包括由国民经济宏观总量部分和国民经济总消费部分组合的经济发展维度、由相对增长和绝对增长综合的人口增长维度、由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集成的城市化发展维度以及其他因素维度。内因划分为公共用地和商住工用地;②商住工用地扩张是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等是其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公共用地扩张主要由其他因素驱动;③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武汉市城...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扩张研究 对应分析 武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