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87)
2023(13834)
2022(11705)
2021(11091)
2020(9565)
2019(22255)
2018(21776)
2017(41095)
2016(22147)
2015(25373)
2014(25026)
2013(24902)
2012(23120)
2011(21076)
2010(20560)
2009(19079)
2008(18752)
2007(16298)
2006(13884)
2005(12376)
作者
(66284)
(55788)
(55300)
(52857)
(35138)
(27025)
(25201)
(21967)
(21240)
(19495)
(19155)
(18887)
(17724)
(17644)
(17587)
(17496)
(16873)
(16561)
(16108)
(16027)
(13892)
(13658)
(13631)
(12867)
(12660)
(12522)
(12413)
(11960)
(11225)
(11165)
学科
(93586)
经济(93489)
管理(58077)
(56003)
方法(46058)
(44526)
企业(44526)
数学(41459)
数学方法(40977)
中国(25830)
(24564)
(23041)
(22132)
(19163)
贸易(19156)
(18666)
业经(17795)
农业(16266)
(16230)
地方(16230)
(14060)
财务(14018)
环境(14010)
财务管理(13981)
(13849)
(13617)
银行(13559)
企业财务(13254)
(13197)
金融(13194)
机构
大学(322821)
学院(319031)
(134459)
经济(131940)
管理(119906)
研究(116224)
理学(104075)
理学院(102798)
管理学(100772)
管理学院(100207)
中国(87909)
科学(74149)
(69589)
(60540)
(60045)
(58712)
研究所(55356)
中心(53022)
业大(51849)
农业(48350)
财经(47638)
(46030)
北京(43794)
(43584)
(42457)
经济学(42444)
(41484)
师范(40952)
经济学院(38429)
(35940)
基金
项目(222814)
科学(175518)
基金(165649)
研究(153978)
(148653)
国家(147577)
科学基金(124709)
社会(98290)
社会科(93230)
社会科学(93206)
基金项目(87538)
自然(84179)
(83749)
自然科(82243)
自然科学(82213)
自然科学基金(80762)
(73348)
教育(70496)
资助(68848)
编号(59244)
重点(51609)
(50217)
(47766)
成果(47153)
(45628)
科研(44229)
计划(43090)
创新(42974)
教育部(42149)
国家社会(42129)
期刊
(137761)
经济(137761)
研究(90175)
中国(59308)
学报(57399)
科学(52653)
(52611)
(45244)
大学(42429)
管理(41785)
学学(40299)
农业(36077)
教育(27173)
技术(26332)
(25331)
金融(25331)
经济研究(23552)
财经(23497)
(20905)
业经(20418)
(20255)
问题(18865)
(16937)
资源(16626)
(16256)
统计(16099)
世界(15422)
技术经济(15394)
国际(14873)
科技(14275)
共检索到4607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明亮  庄大方  胡文岩  
利用我国“八五”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与“九五”县级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库分析了 9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耕地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变化存在区域差异 ,其中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区减少最为显著 ,东南丘陵区耕地为显著增加 ;通过分析各土地利用区划一级单元内不同变化度基本研究单元所占总体耕地面积比例情况 ,说明各区域内耕地动态差异也比较大 ;为了定性反映不同区域内由于耕地面积的变化所引起的整体耕地质量的相对变化 ,运用全国 1 :1 0 0× 1 0 4地貌图与基本研究单元图的叠加 ,统计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上的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 ,我国平原地区的耕地减少绝对量与相对量均最大 ,而高原地区耕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维明  柴慧霞  方月  周成虎  田长彦  吴世新  汤奇成  
以新疆1995、2000、2005及2008年4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水资源分区、SRTM-DEM和数字地貌等数据,分析了基于水资源分区和地貌特征的新疆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总体上,不同时段各水资源分区耕地空间分布稍有变化,但总体格局保持不变。不同时段各水资源分区的耕地面积有增有减,但增加量远超过减少量,耕地总体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95年到2008年,共增加126.39×104hm2。②对比4个时期26个水资源分区的耕地数值、变化和升降形式差异,可将耕地变化形式归纳为上升、先降后升、先升后降和升降波动四大类。③新疆耕地空间变化存在分区差异。1995至2008年期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原晋涛   陈万旭   曾杰  
近40年来中国耕地时空格局经历了深刻重塑。科学揭示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并评估其对耕地NPP的影响,对于准确研判中国耕地资源利用形势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鲜见研究关注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重心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数字地形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1980—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及对耕地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间中国转入耕地数量逐渐超过转出耕地,总体呈南减北增、东减西增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转入转出重心总体都在向西南方向移动;(2)转入转出耕地都向高海拔高坡度地区推进,转入耕地平均海拔与坡度总体高于转出耕地,存在“占缓补陡”“占低补高”现象;(3)转入转出耕地破碎化程度都不断加剧,且转入耕地破碎化程度更高,存在“占整补零”现象;(4)1980—2000年间耕地与草地、林地转换最频繁,2000—2020年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用地侵占耕地现象愈发明显;(5)研究期间中国耕地NPP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多个城市群及其周边区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为认识中国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耕地NPP的影响提供了依据,为精细化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惠中  宋文  张文信  李新举  刘佳琦  李俊颖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月娇  杨小唤  程传周  王静  
地形是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全国地形数据和2008年-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以占补耕地的海拔、坡度以及破碎度为主要参数,分析近年来中国占补耕地的地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08年-2010年,全国耕地占补呈现南占北补的空间分布格局,黑河-腾冲线以西以补充耕地为主,而黑河-腾冲线以东以占用耕地为主。其中新疆耕地补充较多,占全国补充耕地的76.8%,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耕地占用较为严重。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城市占用与补充耕地交错分布,在数量上基本达到占补耕地的动态平衡;②我国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耕地占用主要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安祥生  徐勇  汤青  
研究目的:分析山西省适垦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差异性,为山西省未来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宏观性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地形高程图生成地形高程和坡度分级图,通过将地形高程分级图、地形坡度分级图、2000年耕地分布图和分县行政区划图的叠加,提取2000年分县耕地地形分异数据,计算2005年分县适垦耕地面积。研究结果:(1)山西省耕地的地形分异特点是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均呈下降的趋势;(2)适垦耕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条件控制,地形平缓的黄土塬面、盆地和河谷适垦耕地指数一般都在40%以上,而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指数值普遍较小;(3)人均适垦耕地面积空间分布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俊甫   房阿曼   吴克宁   赵华甫   陈伟强   刘浩男  
[目的]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明显。理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河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优化耕地利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2015年、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32.12%、29.15%和32.21%,耕地“非粮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变动幅度。2015年至2020年耕地“非粮化”上升率增加了3.06%,且目前处于中度“非粮化”。(2)在空间上形成了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三门峡市)、中部(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等地区“非粮化”率高,北部(新乡市、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焦作市)、东部(周口市、商丘市)等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异格局,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3)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异格局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程、人均消费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和坡度对于该格局变化具有较强的影响。[结论]研究期内,河南省耕地“非粮化”在经济、自然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呈现出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为政府精准制定防治耕地“非粮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君华  游碧君  詹寄任  张黎明  邢世和  
以地形地貌复杂的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利用1∶50 000耕地利用—土壤类型数据库以及2009年和2017年两期全省耕地土壤调查样点数据,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技术与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探讨了8年间福建省耕地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年福建省耕地以中低等占优势;2017年转变为以中高等占优势,但低等耕地仍有一定数量分布;8年间福建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了1.55等.不同地貌类型区耕地质量表现为平原盆地区平均等级高于丘陵山地区,但平均等级提升幅度依次为盆地>丘陵>山地>平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平均等级提升幅度表现为低发展区>一般发展区>中等发展区>高发展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分布逐渐减少,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也逐渐降低,从低海拔区到高海拔区平均等级提升幅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200~400 m区域耕地质量等级提升最多.灰色斜率关联分析表明,2009—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产业比重、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城镇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钾肥施用量以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隽隽  周勇  叶青清  于雷  刘强  
采用马尔科夫模型与地类转移矩阵合成地学信息图谱单元的方法对湖北江汉平原1980—2010年耕地资源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图谱分析,并对研究区范围内县域耕地动态度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1980—1990年耕地主要向水域转换,1990—2000年耕地变化主要特征为转入,耕地新增来源主要为水域,2000—2010年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占据主导;②30年间,耕地动态度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江汉平原东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提高,西部区域耕地动态度不断降低。研究认为,江汉平原仍旧是以耕地—水域为主的生态景观系统,科学地应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整个区域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红霞  李锐  任志远  薛亮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并结合李晓文等人提出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计算了陕西省101个县(区)2000年~2004年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分析了陕西省近年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差异:①陕西省近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较大;②全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县(区)耕地减少,少部分县(区)耕地有所增加或保持数量平衡;③以小康水平粮食标准400kg/人.年为参照,全省整体处于不足状态,101个研究县(区)中,有66个县(区)处于不足状态,1个县(区)处于临界状态,34个县(区)处于富余状态。针对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现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通过保护...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庞晓菲  陆汝成  李思旗  张利国  庞芸  
[目的]以格网为评价尺度精细测算和分析广西边境地区耕地利用“四维度”功能的时空分异及权衡/协同关系,旨在为边疆土地安全科学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方法]多目标决策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聚类分析方法。[结果](1)2000-2018年耕地利用多功能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异质性和波动性,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生态安全功能均呈现减弱后增强态势,而经济生产功能、安全发展功能则逐渐减弱;(2)耕地利用多功能间交互作用大多呈协同关系且程度不一,随时间的推移权衡程度逐渐增强;(3)耕地利用多功能权衡/协同关系空间集聚性突出,协同区大体呈现“多核心”团聚发展格局,权衡区变化相对稳定;(4)根据主导功能及权衡/协同关系将广西边境地区划分为功能协同发展区、功能权衡发展区、生态主导发展区,并提出了具体措施。[结论]边境耕地利用多功能应以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划分不同管护区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提升边境耕地多功能复合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方杰  王宏志  李仁东  
江汉平原大平小不平,具有平原湖区、平缓岗地区和起伏丘陵区3种微地貌单元。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研究分析微地貌格局下土地利用的特征。将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图层(1990,2010年)与微地貌单元图进行叠置,提取不同地貌单元下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周长、面积等信息;分析验证了江汉平原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分形关系,采用分维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了不同微地貌单元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和变化方向。结果表明:(1)各微地貌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差异明显,平原湖区和起伏丘陵区耕地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平缓岗地区林地占绝对主导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盼   余国安   侯伟鹏  
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沟谷)出口常见的堆积地貌形态。发育成熟、稳定的冲积扇是山区生产生活的良好区域,但同时也是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潜在易发区。研究冲积扇的地貌特征及成因有助于山洪泥石流灾害合理防控和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以中国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冲积扇为研究对象,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以及野外踏勘调查,统计分析区域冲积扇地貌发育特征、空间分异及主要类型和成因,并探讨气候影响下区域冲积扇变化,结果发现:(1)帕隆藏布流域冲积扇面积较坡降空间波动剧烈,干流冲积扇整体较支流冲积扇小且陡;三大支流冲积扇从上游曲宗藏布到下游易贡藏布面积中值呈增大趋势,而坡降中值呈减小趋势;扇体面积与流域面积呈弱正相关,扇体坡降与流域面积呈负相关且与流域崎岖度呈正相关,4个分析区域冲积扇与流域形态参数之间的拟合关系存在明显差异。(2)流域内洪积扇、泥石流扇和坡积扇三类扇体地貌特征差异大,且与其来源流域的联系不同,表现为泥石流扇与流域形态参数之间的拟合相关性均最强,而坡积扇的相关性很弱。(3)扇体发育受降水、物源供给、主导动力机制及主河作用等因素影响,气候变化(如升温、强降雨事件增多等)背景下,流域不断新生冲积扇且原有冲积扇规模(甚至类型)发生变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单娜娜  赖波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和各位专家的相关的研究结果,对建国以来的耕地数据进行了重建,取得了比较可靠的长时间序列的耕地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对分析模型,对建国以来的耕地资源的安全态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建国以来中国耕地资源安全贴近度呈现波动式的变化规律,耕地资源安全贴近度在0.4的周围波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幅度逐渐变小,趋于平缓。集对分析很好的体现了耕地系统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具有计算方便、方法简单、评价客观、合理等特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薛永森  鞠正山  曾磊  
通过预测全国各生态区未来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垦、土地整理复垦、生态退耕等各方面的耕地资源变化,分别分析了1997—2010年,2011—2030年和2031—2050年3个阶段的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这3个阶段耕地总面积净减少量分别是648811hm2,341413hm2和279642hm2,而同期由于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退耕,旱地的比重降低,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