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12)
2023(9786)
2022(8214)
2021(7636)
2020(6436)
2019(14452)
2018(14015)
2017(27238)
2016(14302)
2015(15524)
2014(15221)
2013(14677)
2012(12882)
2011(11393)
2010(10870)
2009(9707)
2008(8979)
2007(7301)
2006(5828)
2005(4825)
作者
(36880)
(30997)
(30642)
(29158)
(19346)
(14804)
(14104)
(12216)
(11845)
(10587)
(10480)
(10370)
(9829)
(9444)
(9357)
(9200)
(9121)
(8944)
(8711)
(8698)
(7364)
(7325)
(7142)
(7084)
(6986)
(6852)
(6532)
(6319)
(6063)
(5922)
学科
(60271)
经济(60223)
管理(40806)
(38854)
方法(30300)
(29734)
企业(29734)
数学(27809)
数学方法(27475)
中国(15670)
地方(15155)
(14817)
(14308)
环境(13136)
业经(11693)
(10837)
保险(10745)
(10142)
农业(10109)
(9759)
银行(9752)
(9610)
财务(9580)
财务管理(9559)
(9414)
(9295)
金融(9293)
(9280)
贸易(9278)
(9197)
机构
学院(189181)
大学(187487)
(79717)
管理(79707)
经济(78324)
理学(70107)
理学院(69379)
管理学(68198)
管理学院(67844)
研究(56602)
中国(46114)
(36832)
(36069)
科学(34704)
财经(30024)
中心(28566)
(27569)
业大(26620)
(25848)
(25444)
经济学(25328)
(25323)
研究所(23597)
(23559)
师范(23348)
经济学院(23189)
财经大学(22886)
北京(21968)
经济管理(21768)
(21582)
基金
项目(143455)
科学(116458)
基金(108202)
研究(103857)
(93690)
国家(93018)
科学基金(82797)
社会(69604)
社会科(66210)
社会科学(66196)
基金项目(58445)
(55563)
自然(54076)
自然科(52797)
自然科学(52784)
自然科学基金(51799)
教育(47125)
(46838)
资助(42657)
编号(40577)
重点(32507)
(31865)
(31140)
(30528)
国家社会(29939)
成果(29258)
创新(28652)
科研(28217)
人文(27850)
教育部(27827)
期刊
(75841)
经济(75841)
研究(49784)
中国(28369)
(26649)
管理(26190)
科学(25696)
学报(25129)
(21335)
大学(20191)
学学(19546)
(19006)
金融(19006)
技术(16721)
农业(14922)
财经(13736)
教育(12764)
业经(12641)
(11662)
经济研究(11639)
资源(11417)
问题(10101)
统计(9406)
理论(9056)
(8916)
技术经济(8890)
科技(8654)
(8366)
实践(8363)
(8363)
共检索到251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迪  陈海  耿甜伟  张行  史琴琴  
论文采用"概率—损失"二维风险模型解构陕西省区域生态风险,基于地貌分区视角识别多源风险类型的同时以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关联要素合成潜在生态损失,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陕西省2000—2015年单一风险要素及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并基于地貌分区视角结合重心模型探讨了生态风险的时空迁移。结果如下:①2000、2015年陕西省多源危险度分别为0.3837、0.4558,上升18.79%,大致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沿南北轴线呈现"W型"展布;潜在生态损失分别为0.5537、0.6270,上升13.24%,除高原南部与秦岭东部山区外,生态损失均呈现高值;区域生态风险分别为0.2429、0.2865,上升17.95%,空间上呈现"三高夹两低"的分布格局。②从时序变化来看,秦巴山地保持较低风险且风险变化率较小;黄土高原与风沙过渡区变化率处于中等,后者面临较高风险;汉江盆地风险最高,该区域与关中平原分别为风险变化率的首位与次位。从生态风险重心变化趋势看,黄土高原与风沙过渡区重心均向西南移动,关中平原与秦岭山地重心东移趋势明显,汉江盆地与大巴山地重心跃向东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钟业喜  陆玉麒  
江西省国土分别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为各区域带来不同的发展条件,形成区城内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在进行全省区域经济差距总体分析和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用锡尔系数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按地貌单元进行空间分解,揭示不同地貌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基本规律,为江西统筹区域发展服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迪  陈海  史琴琴  张行  耿甜伟  
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等生态脆弱区生态风险评估已成为地理学与生态学应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热点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为研究区,构建"风险概率—敏感性—损失度"(PSI)的三维评价框架,并以子流域为评价单元进行数据整合,分析了米脂县2009-2015年准则层与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及其重心转移,并基于风险主导因子给出米脂县风险防范分区及降险对策。结果如下:(1)2009-2015年风险概率分别为49.93%、52.92%,有上升趋势;生境敏感性分别为0.61、0.60,下降了1.6%,生境质量趋好;损失度分别为0.42、0.46,损失度增加。(2)生态风险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研究期间生态风险值分别为0.14、0.15,风险有所升高;风险重心向西南转移跃入银州川道且风险演化主体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3)风险预警区、生态恢复区、预警恢复兼顾区、自然调控区面积占比分别为7.53%、6.57%、23.86%、62.04%。基于风险主导因子的风险防范分区可有效进行风险消解,促进区域生境的可持续。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俊  杨勤科  杜继龙  刘红艳  程琳  
【目的】建立陕西省水文地貌关系正确的数字高程模型(Hc-DEM),并对Hc-DEM的精度进行评价。【方法】研究快速有效地处理原始数据及生成陕西省Hc-DEM的方法。从地形的表现能力、水系网络和交叉验证等方面,对Hc-DEM与基于TIN建立的DEM(TIN-DEM)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Hc-DEM能够很好地表现地形起伏,正确地反映地貌,如梁、沟及流水线网络;且其对地形的表现能力优于利用TIN建立的DEM。【结论】用ANU-DEM生成的陕西省Hc-DEM能更真实地反映实际地形,比TIN-DEM效果好。生成了陕西省Hc-DEM的3个关键参数:分辨率50m,第2糙度系数0.8,迭代次数4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星  李占斌  李鹏  高海东  
为揭示陕西省丹汉江流域典型县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对石泉县和商南县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和DEM图的叠加,得到土壤侵蚀强度在坡度、坡向、高程、起伏度等地貌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土流失程度较高,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不同坡度、高程、起伏度下的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呈现单峰分布,平地的水土流失面积接近0,不同坡向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最大值随着坡度升高而增大,但却随着高程的升高而减小。各土壤侵蚀强度的起伏度分布特征均很相似。此结论可为陕西省丹汉江流域中游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雯雯  宁晓刚  王浩  孟静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针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缺少空间数据、无法充分体现空间的差异性特征等问题,将"双评价"作为基础工作,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成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陕西省南泥湾景区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城镇建设适宜性的集成评价,并采用"三维魔方"模型将其划分为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最终通过与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叠加,揭示南泥湾景区的发展潜力及风险空间。结果表明:(1)南泥湾景区以生态保护空间为主,面积为1 270.87 km~2;其次为农业生产空间,面积为68.28 km~2;城镇建设空间最少,面积为14.69 km~2;。(2)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开发、农业生产潜力空间分别为9.42,53.55 km~2,临镇镇东南部有较大的农业拓展开发空间。(3)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对生态破坏可能性较低。农业生产风险空间较大,为92.79 km~2,多位于临镇镇东北部。该区域生态敏感性较强,未来建议提高耕地种植效率,恢复生态空间建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光华  于鹏  丁艳萍  
分别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三大地带(关中、陕南、陕北)、地级行政区域和县级行政区域3个不同层次的陕西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1978~2004年间,不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陕西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都呈逐年扩大的变化态势,并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而且区域空间划分得越小(地域空间单元越小),所体现出的差异程度越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海虹  刘科伟  
陕西省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然而由于自然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区域发展政策等的差异,陕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因此,深入研究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及其变动情况,有助于了解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制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管理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开发。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85年、1994年、2003年陕西省10个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做出排序,揭示出陕西省区域经济现状差异和近20年来的变动概况,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志恒  李世平  
省域内经济差距的过分扩大影响了省内各区域以及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要求地方政府从更高更宏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处理区域内的经济问题。陕西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演化机理及其合理性对该省及全国经济影响巨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越兰  王宁莲  杨天祥  
首先运用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陕西省1999-2008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泰尔指数对陕西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得出陕南、关中、陕北地区内部差异逐渐减小,地区间差异为构成全省总差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最后从如何围绕中心城市,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陕南、关中、陕北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文辉  
文章首先基于创新指标设计原则以及专家意见建立了评价地区科技自主创新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3个主因子,通过构建原始因子载荷矩阵与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命名主因子,构造评价综合指数模型,对28个样本地区进行因子综合得分、排序,最后评价陕西省科技自主创新综合能力以及优势和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为陕西省发展为科技强省提供政府决策参考和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萌辉  白中科  董潇楠  
研究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差异及平衡状况进行陕西省土地整治空间格局的划分,形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土地整治分区方案。研究方法:采用价值当量法核算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量,选取社会经济指标定量化表征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量,依据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类型得到土地整治分区的结果。研究结果:按照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差异及匹配类型,采用"地区+典型地貌类型"的命名方法将全省划分为6大土地整治区。其中,北部风沙滩地土地整治区和关中平原土地整治区属于"低供给—高需求"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土地整治区属于"低供给—低需求"类型;黄土台塬土地整治区属于"高供给—高需求"类型;秦岭山地土地整治区和汉中—安康盆地土地整治区属于"高供给—低需求"类型。根据各种类型区的特点明确了各自的土地整治方向。研究结论:陕西省不同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在明确不同匹配类型区域土地整治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整治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的效益。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单宝艳  
为探索山东省区域经济时空演变规律,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08个城镇9年的10项统计数据进行了计算,得出了反映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分别采用传统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构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和空间马儿可夫转移概率矩阵,将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结合在一起,探索山东省区域经济时空演变动态特征。最后利用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演变过程的时空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席建强  刘超  高小敏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可反映属性值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文章通过对陕西省各地市2001年、2006年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全局及局域空间统计分析,发现陕西省区域内经济增长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通过重新构建适用于省级以下单元经济增长差异比较的人力资本指标,运用变截距时空数据模型综合多因素分析陕西省区域内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揭示空间区位,人力资本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陕西省区域内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Н.И.尼可拉耶夫  方永  
现有的地形类型概念近年来由于大地构造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大地貌起源问题的解答也有了一定的进展,在大地貌形成上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作用。许多俄国学者,从Μ.Β.罗蒙诺索夫开始,包括Η.Β.戈尔夫金斯基、Γ.Ε.舒尔夫斯基、A.Π.卡尔宾斯基、A.Π.巴甫洛夫、Д.Л.阿努青、Β.A.奥勃鲁切夫等人都曾指出过地壳构造因素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