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31)
2023(8879)
2022(7540)
2021(7116)
2020(6042)
2019(13806)
2018(13489)
2017(26406)
2016(13864)
2015(15180)
2014(14883)
2013(14335)
2012(13150)
2011(11511)
2010(10981)
2009(9749)
2008(8830)
2007(7139)
2006(5854)
2005(4822)
作者
(37459)
(31791)
(31413)
(30051)
(19993)
(15432)
(14169)
(12580)
(12304)
(11014)
(10853)
(10749)
(10019)
(9850)
(9719)
(9562)
(9320)
(9266)
(9235)
(9125)
(7673)
(7651)
(7413)
(7399)
(7146)
(7068)
(6708)
(6506)
(6361)
(6230)
学科
(59022)
经济(58979)
管理(35252)
(34738)
方法(28944)
(26363)
企业(26363)
数学(26046)
数学方法(25696)
(17231)
(16371)
中国(13837)
(12762)
农业(11647)
土地(11632)
地方(11395)
业经(10832)
环境(9166)
(8571)
贸易(8568)
(8306)
经济学(8116)
(8069)
技术(8046)
财务(8038)
财务管理(8022)
(7794)
理论(7660)
企业财务(7646)
(7461)
机构
大学(185760)
学院(184394)
(75615)
管理(75402)
经济(74317)
理学(66262)
理学院(65480)
管理学(64166)
管理学院(63811)
研究(60196)
中国(44752)
科学(39194)
(38979)
(32492)
(31646)
业大(30641)
中心(29809)
(28743)
财经(26914)
研究所(26826)
(26081)
农业(25738)
(24794)
(24722)
师范(24452)
经济学(24339)
北京(23144)
(22748)
经济学院(22067)
财经大学(20452)
基金
项目(140302)
科学(112376)
基金(105313)
研究(98079)
(93280)
国家(92619)
科学基金(80796)
社会(64357)
社会科(61124)
社会科学(61109)
基金项目(56804)
自然(54601)
自然科(53342)
自然科学(53330)
(53199)
自然科学基金(52349)
(46332)
教育(44783)
资助(41809)
编号(38008)
重点(32001)
(31277)
(29887)
(29498)
创新(27795)
科研(27790)
成果(27759)
国家社会(27660)
教育部(26646)
计划(26588)
期刊
(72678)
经济(72678)
研究(46082)
中国(33150)
学报(30354)
科学(29653)
(27601)
管理(24627)
(23705)
大学(22796)
学学(21713)
农业(19198)
技术(15947)
教育(13618)
资源(12688)
财经(12591)
统计(12079)
业经(12002)
(11550)
金融(11550)
经济研究(11137)
(10857)
问题(10205)
(10072)
(10057)
决策(9262)
(8871)
图书(8391)
科技(8388)
技术经济(8278)
共检索到252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程轩  徐颂军  巫细波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差异对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性和结构性差异及其形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地统计学原理,运用遥感、GIS和变异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时空分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佛山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从1991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因子总体上呈多样化不断增长的态势,土地利用驱动力的程度和强度加大;空间分布由中心区向北和向西呈现连片式扩展,向南呈现跳跃式延伸;土地利用变化受自然因素驱动程度下降,受人类活动驱动程度增强,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性降低,随机性增大,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1991年到2003年,以人类活动为主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主导性由单一方向转变为互相垂直的双方向;2003年到2005年,佛山市土地利用驱动力分异呈现出多极主导的集聚式、组团式分布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良健,刘伟,包浩生  
本文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工业化与城镇化、人口增长、经济管理机制和社会行为等 4 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黑箱”理论等模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顾蕾  吴春骏  王鑫  
以浙江省临安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8年和2007年3期遥感获取资料和地形图,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动态度以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进行探讨分析,并结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临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为耕地锐减,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林地小幅减少,水域略增。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度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程度差异较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静雯  王红旗  张欣  张亚夫  
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为研究区,基于ArcGIS 9.2和ENVI 4.8平台,以2000年、2004年和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提取NDVI、MNDWI和森林郁闭度来建立决策树并执行分类;然后对分类结果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变化分析;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导致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决策树分类可适用于该类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且分类精度较高;研究区地物类型有显著的变化,区域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林地和居民地面积的大幅增长,疏林地和草地的大面积丧失;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人口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是促进该区土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海民  何爱霞  
土地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及各种突发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自组织性,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和景观结构,通过空间格局分析可以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可以更好地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时空演变规律。文章基于遥感解译数据,从地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人类对土地的改造活动不断加强,土地景观的多样性趋于均匀化,土地结构在空间上呈现均质化;人为改造活动是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源,自然区域性因素是福州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约束因子;生态风险指数分布区域与非农建设用地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尼加提·伊米尔  满苏尔·沙比提  玉苏甫·买买提  麦丽开·艾麦提  
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丽艳,吕昌河,姚治君  
本义以1990年和200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化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等指数分析方法.对潮白河上游1990-2000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由于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潮白河上游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为草地与耕地往林地的转移。从变化的空间差异看.赤城县以及几个县的交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看,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影响深刻.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最重要的驱动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王圣云  姚晓军  牛俊杰  俞立中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994~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a间,上海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07%;在各种用地变化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共减少了94 007.72hm2,减幅达23.3%;从耕地转移来看,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共74 825.86hm2,占耕地面积总流出量的67.12%;可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魏心雨   王雁杰   孙梦媛   王智芳   周凯  
河南省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较低和碳排放基数较大等诸多问题,这给双碳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时空格局的影响,为政府制定低碳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方法和ArcGIS技术,本研究量化了河南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分布,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河南省主要的碳源,林地则是主要的碳汇,碳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90%以上。总体上,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367×10~7 t增长到2010年的7.337×10~7 t,增长率为118%;而在2010—2020年下降了5.247×10~6 t,下降率为7%。空间上,不同市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碳排放量水平差异,部分市域存在碳收支不平衡,且碳排放量远超碳吸收量。此外,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占比对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建设用地q值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规模q值在2020年最高。通过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变化和空间格局变化以及碳排放格局的驱动力,对推动河南省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谢红霞  
在GIS,Excel,SPSS11.0的支持下,以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对衡阳市1994~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衡阳市近七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衡阳市1994~2001年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减少,其他用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动的总体方向是: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耕地向园地、水域转化,未利用地向林地转化。(2)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时间上1997年前土地利用变化显著,1997年后变化较小;空间上以祁东县和衡阳市区变化较大,衡南县、南岳区变化较小。(3)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是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牛星  欧名豪  
基于扬州市1996-2004各年份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8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①8年来全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出耕地、园地的面积大幅下降,建设用地的面积普遍增长;②选择11项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影响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人口和经济的增长;③运用Eviews 3.1软件对土地利用变化中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做回归分析得出:全市GDP每增长1亿元,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约15.36 hm2,减少耕地约17.53 hm2;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需要减少耕地面积389.3 hm2,...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礼  陈晓宏  曾乐春  魏清泉  
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系统为例,用灰色关联方法确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判别其最大驱动力,结果表明:深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外资利用额的关联系数最大,达到0.8491,其次为基础建设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工业总产值及总人口数量;耕地、林地、荒地、水域面积变化则与城市化率的关联系数最大。以1991-1999年间的建设用地面积作为灰色系统特征数据序列,选取与其关联系数最大的五个驱动因子序列数据作为相关因素数据系列,建立GM(1,6)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值和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11.11%,最小为-0.25%,平均相对误差也只有3.41%;检验结果表明,2000-2004年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冬  罗毅  顾康康  
以“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测度了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用地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冲击平原区和东北部沿海一带,其中生产用地整体呈缩减趋势,生活用地快速增加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浙北丘陵山区和冲击平原地带。(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在时间上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U”形演变过程,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最低;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盐城市、泰州市、南通市和上海市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长江流域的带状中等质量区和以杭州市为中心的浙北、皖南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区。(3)土地开发强度(X_(16))、政策重视程度(X_(1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_9)、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_(10))、城市绿地面积(X_(15))、碳排放量(X_(13))和城镇化率(X_6)等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靳晓雯  张宇  高和平  王利民  
通过尝试多种数学方法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期望获得较为统一的运算结果,以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回顾前人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入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问题进行研究,经实证分析发现,运用两种方法得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因素基本吻合,证明了两种方法可以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方法间的劣势,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也为这两种方法在其他领域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借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晓  李卫忠  张伐伐  何婧娜  
【目的】分析陕西省佛坪县长角坝乡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力,为该乡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陕西省佛坪县长角坝乡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利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分析长角坝乡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长角坝乡未成林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最大,每年以12.290%的速率迅速增长;有林地的土地变化强度最大,年增加0.9800%;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02.387和203.891;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大于0。【结论】长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