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91)
- 2023(13953)
- 2022(12062)
- 2021(11374)
- 2020(9487)
- 2019(21996)
- 2018(21794)
- 2017(41544)
- 2016(22662)
- 2015(25585)
- 2014(25530)
- 2013(24764)
- 2012(22829)
- 2011(20504)
- 2010(20266)
- 2009(18112)
- 2008(17704)
- 2007(15391)
- 2006(13266)
- 2005(11752)
- 学科
- 济(86559)
- 经济(86429)
- 管理(66549)
- 业(60207)
- 企(49691)
- 企业(49691)
- 方法(37470)
- 数学(32711)
- 数学方法(32209)
- 财(25186)
- 农(24949)
- 中国(21385)
- 制(20171)
- 地方(19787)
- 学(19624)
- 业经(19522)
- 农业(16555)
- 务(15730)
- 财务(15676)
- 财务管理(15629)
- 贸(14875)
- 贸易(14865)
- 企业财务(14726)
- 环境(14554)
- 易(14354)
- 理论(14140)
- 体(13889)
- 和(13596)
- 技术(13437)
- 银(13127)
- 机构
- 学院(311031)
- 大学(310246)
- 济(120052)
- 管理(117787)
- 经济(117361)
- 研究(102861)
- 理学(101239)
- 理学院(99963)
- 管理学(98013)
- 管理学院(97403)
- 中国(78315)
- 京(66222)
- 科学(65127)
- 财(58608)
- 农(52579)
- 所(51525)
- 中心(49196)
- 江(48747)
- 业大(47441)
- 研究所(46807)
- 财经(46291)
- 范(42172)
- 经(41945)
- 师范(41736)
- 农业(41098)
- 北京(40738)
- 州(38565)
- 院(38373)
- 经济学(37010)
- 财经大学(34444)
- 基金
- 项目(215893)
- 科学(169657)
- 研究(157163)
- 基金(156174)
- 家(137348)
- 国家(136198)
- 科学基金(116637)
- 社会(98249)
- 社会科(92880)
- 社会科学(92856)
- 省(84498)
- 基金项目(83658)
- 自然(77162)
- 自然科(75242)
- 自然科学(75217)
- 自然科学基金(73817)
- 教育(72901)
- 划(71997)
- 编号(63953)
- 资助(62766)
- 成果(51437)
- 重点(49230)
- 部(47647)
- 发(46222)
- 创(45292)
- 课题(44469)
- 制(42642)
- 创新(42492)
- 科研(41763)
- 教育部(40603)
- 期刊
- 济(133355)
- 经济(133355)
- 研究(87455)
- 中国(64736)
- 学报(49983)
- 财(48186)
- 农(47141)
- 科学(47119)
- 管理(43057)
- 大学(38128)
- 学学(35744)
- 教育(34462)
- 农业(31767)
- 技术(28263)
- 融(26786)
- 金融(26786)
- 财经(22476)
- 业经(21981)
- 经济研究(19435)
- 经(19328)
- 问题(17974)
- 资源(16896)
- 业(16777)
- 版(16232)
- 图书(16015)
- 财会(14495)
- 科技(14323)
- 理论(14191)
- 现代(13602)
- 技术经济(13569)
共检索到4605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健斌 张英 张志伟 侯磊 曾维莲
为探讨西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2010、2015及2020年共3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获得30 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林芝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10—2020年林芝市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等4类用地稍有减少,而耕地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至了原来的2.66倍。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帕隆藏布河谷平地。建设用地动态度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呈现出逐年扩张的态势;耕地的变化动态度次之,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全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012%/a;县(区)域尺度上,巴宜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乡(镇)域尺度上,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其次是巴宜区更张门巴民族乡和巴宜区林芝镇。人口密度变化、粮食产量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城镇化率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和海拔等7个因子显著影响林芝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是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同时作用的结果,各个因子相互作用后解释力全部得到增强,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对林芝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林芝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华 徐勇 王丽佳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区,进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对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严格人类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现行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高海拔地区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分别构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坡地适建、气温和土壤抗蚀四个控制参数测算方法;以100 m间隔高程分级和1°间隔坡度分级为基准情景,选择林芝市为典型案例开展实证应用研究,并对两种增大高程和坡度间隔分级情景进行论证。结果表明:(1)林芝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均以不适宜为主体,不适宜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87.48%和87.42%,欠适宜区比例分别为5.58%和4.58%,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区的面积之和占比分别仅为6.94%、7.60%;(2)基准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建设用地和耕地的适配效果较好,适配精度分别达到93.59%和90.89%,米林县、巴宜区和波密县的适配精度达到95%以上;(3)情景1和情景2下建设用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48%和-2.31%,耕地适宜性的适配精度与基准情景的误差分别为+0.63%和+0.65%,误差处于可接受范围;(4)500 m高程间隔和3°、5°、8°、12°、15°、20°、25°的坡度间隔适用于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舒迪 刘振华 朱明帮 张敏敏
【目的】为了研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利用时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用地结构有序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认知及决策依据。【方法】为验证地理探测器在长时序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适用性,揭示广州市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以5年为时间间隔选取了六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①在长时序(1995—2020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下,地理探测器模型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解析,揭示其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②1995—2020年,广州市建设用地呈现“稳定—缓慢增加—剧烈增加”的趋势,而耕地呈现出“缓慢减少—稳定—大幅减少”的趋势,其转入面积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林地;耕地呈现出“缓慢减少—稳定—大幅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整体呈现出单调减少的趋势,主要转出分别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水域面积表现为上下浮动,主要转化面积来自于耕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大幅减少—缓慢减少”的状态,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③1995—2020年内的不同时期,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其中的社会经济类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高于自然地理类因子;④1995—2020年内的各时期,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交互因子的q值(解释度)均高于单因子,说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结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叠加会加剧各用地类型之间的冲突,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立彬 郭永刚 吴悦 杨永涛
根据1990、2005和2015年共3期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及其他辅助资料,运用遥感(RS)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分别制作3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图,分析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林芝地区总面积的52.5%;其次为未利用地,占25.9%。1990—2015年,林芝地区林地面积减少118.4 km~2,变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次之,面积分别增加32.65和32.06 km~2,水域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增加26.89 km~2,主要由林地转化而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6.96和9.84 km~2,变化幅度相对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林芝地区北部变化明显强于南部变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毅 周晓丹 刘向宇
公园绿地等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关乎民生健康和空间公平等重大社会议题,合理衡量地理区位、邻里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公园绿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将有助于反映当前存在的资源配置及其社会公平问题。基于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本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将传统指标与新兴数据结合从步行可达性、绿地占有量和悦跑活力指数3个角度评价公园绿地的空间利用水平,并利用地理探测器从区位特征、邻里特征和社会特征3个方面探究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利用格局方面,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空间分布存在空间分异性,核心城区内沿轴带分布,外围则围绕点状聚集,仅有50.02%的居民可在15min步行内到达公园绿地;绿地占有量呈现3组团镶嵌分布格局,虽然绿地分布广泛,但有67.59%的区域处人均绿地占有量低;在悦跑指数上,居民的选择以优质的浑河生态廊道为主,公园绿地为辅,城郊的高校与大型公园的利用率相对较高。(2)影响机制方面,区位特征与社会特征对绿地占有量和步行可达性有明显影响,邻里特征对于步行可达性和悦跑指数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可知,3个角度的空间利用格局是局部有交集、整体不重合的关系,所以对交集内和交集外的地区应根据交通、人口、经济和设施配置等影响因素的空间特点,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方案。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金梦 程杨 陶卓霖
医疗联合体建设是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研究县域医疗共同体的空间组织并分析其服务效率对合理配置基层医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西藏林芝市为例,考虑自然环境和道路特征,采用累计成本距离算法测算就医可达性,以此为依据将林芝市划分为7个医共体,并对其服务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一级医院可达性远高于二、三级医院,1 h圈覆盖村居点达81%。(2)7个医共体的规模差异较大,波密县医共体内的一级医院最多,有12家,米林县医共体仅有5家一级医院。(3)三级医院对各医共体的服务效率差异较大,察隅县和墨脱县的三级医疗服务稀缺;工布江达县一级医院的加权平均可达性较低,说明人均执业(助理)医师相对不足。(4)察隅县与墨脱县的综合加权可达性较低,总体医疗服务较为薄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丽英 刘彦随 任志远
榆林市地处北方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特大型神(木)府(谷)煤田、靖边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区内人口快速增长,工矿业规模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强。本文将现代遥感和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指标,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揭示了榆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小风 李娅娅 赵雲泰 田志强
土地开发度(LDD)是衡量区域人类活动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分析土地开发度的时空差异和驱动机制能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类活动与区域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为研制区域差别化的土地管控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全国345个城市2009~2015年土地开发度的时空差异,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其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全国土地开发度从2009年的4. 1%持续增加到2015年的4. 47%,并在东、中、西3个区域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2) 345个城市的土地开发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土地开发度高的城市主要在城市群集聚,并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区域表现较快增长。(3)全国土地开发度由投资驱动和人口驱动为主转变为产业驱动和人口驱动为主,东、中、西3个区域土地开发度的主导驱动因素有所差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顺宝 李泽辉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1999年全国市县统计人口数据与各市县土地利用类型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各市县各类土地利用指数的复相关系数为0.82,在西藏、青海和海南3省区,复相关系数均达到0.99。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根据市县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指数及数字高程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并计算出西藏自治区1km×1km分辨率的栅格人口数据。在被选作验证区的3县37个乡镇中,用模型计算出的各乡镇人口密度与各乡镇的实际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88。因此,土地利用信息是进行市县级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重要参数,利用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之...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人口数据 空间化 西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珊珊 李阳兵 王萌萌 罗光杰
采用2004年、2010年和2015年分辨率均为2.5 m的SPOT等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创建200 m×200 m网格的微空间单元,计算单元网格内地类面积占比、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并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法,深入研究岩溶峡谷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4年林地、耕地、聚落和裸岩裸土网格内平均占比分别为6.46%、11.76%、0.87%、28.86%,2010年分别为10.36%、8.77%、1.27%、27.13%,2015年分别为9.13%、10.30%、26.18%、1.29%;(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3)耕地热点区呈减少趋势,且后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林地热点区总体增加,裸岩裸土极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东北部收缩。而近几年土地利用程度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西北部延伸,花椒林则主要分布于北部干热河谷地带。简而言之,花江峡谷区林地面积增加,且逐渐向集中连片演变,而裸岩地逐渐向峡谷区北部以及东北部收缩,研究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土地压力减小,生态环境逐渐转好。本文以典型岩溶地貌单元为代表,揭示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内部差异性,对研究更大尺度土地利用演变特征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雪 李益敏 赵筱青
高山峡谷区由于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人地矛盾突出,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对该区域耕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滇西北高山峡谷区怒江州泸水县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坡向、海拔、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为评价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GIS叠置分析等空间分析技术,以30 m×30 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泸水县的耕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泸水县60%以上面积的土地不适宜耕地分布,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临界适宜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62%、15.16%、18.26%。有10.67%的现有耕地分布在不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莉红 张军民
城市空间无序扩张是产生当代"城市病"的重要根源,既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热点,更是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根据城市增长自组织原理及其空间结构理论,基于遥感影像识别和空间分析技术,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模型,以新疆石河子市为例分析了典型绿洲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固定资产投资对建设用地扩张的解释力度最大,而人口因子的解释力最小,其他非人口因子的内生因子的解释力度较强。表明石河子市处于投资驱动初级阶段,投资规模及强度对城市扩张影响较大,但投资结构及投资效益改进不显著。(2)各因子交互作用呈线性增强关系,表明内生因子对建设用地扩张的交互作用具有明显的线性和非线性增强作用,符合城市化初级阶段的扩张规律。扩大人口及经济规模、提高要素及产出效率是提高交互效益的关键。(3)道路交通发展是城市扩张的最主要环境(背景)因子,但其解释力远远小于内生因子,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力和交互力都不明显,反映了城市扩张受到流域环境条件及生态基础的影响相对较弱,对稀缺或优势资源、要素及区位的竞争压力较小,绿洲城市还有较大的扩大空间和职能扩张潜力,应该有效利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范和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和扩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介勇 刘彦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与重点领域,案例剖析是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有效途径。论文以1991、1999、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运用G 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为: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主要转为园地,建设用地表现为"突变式"增长与分散布局,园地由沿海平原台地向北部丘陵山地扩展,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趋势显著;②三亚市外部环境诱导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推动旅游休闲产业以成片建设开发模式发展和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驱动着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向园地为核心的快速土地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驱动机制 北京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汤傅佳 黄震方 陈晓艳
以常州中华恐龙园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处土地利用重要变化节点2000—2010年为研究时段,利用GIS/RS手段,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扩展强度和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对中华恐龙园周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年中华恐龙园周边10 km缓冲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有较大变化,随着缓冲区范围的扩大,其建设用地变化速率变缓,相比而言,2005—2010年间的变化强度和规模比2000—2005年间大。研究区内建设用地变化与中华恐龙园的发展水平呈显著相关。依托区域形象、人文环境、人口集聚等保障因素,在政府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的引导下和各项经济因素的推动下,主题公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