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57)
2023(17864)
2022(15412)
2021(14483)
2020(11992)
2019(27801)
2018(27386)
2017(51668)
2016(28228)
2015(32066)
2014(31861)
2013(31324)
2012(28586)
2011(25795)
2010(25411)
2009(22527)
2008(21744)
2007(18628)
2006(15918)
2005(13752)
作者
(80587)
(66901)
(66319)
(63304)
(42554)
(32165)
(30453)
(26475)
(25514)
(23719)
(22982)
(22630)
(21174)
(20936)
(20687)
(20521)
(20164)
(19908)
(19218)
(19148)
(16523)
(16459)
(16030)
(15277)
(14864)
(14796)
(14707)
(14654)
(13402)
(13195)
学科
(109581)
经济(109460)
管理(78443)
(72260)
(59267)
企业(59267)
方法(51958)
数学(45627)
数学方法(45014)
中国(30601)
(29648)
(27099)
(25609)
业经(23932)
(21357)
贸易(21346)
(20782)
地方(20462)
环境(19917)
农业(19802)
(18893)
理论(18550)
(18038)
(17329)
财务(17250)
财务管理(17206)
技术(16862)
企业财务(16268)
(16049)
银行(15995)
机构
大学(392850)
学院(392303)
(155135)
管理(152814)
经济(151902)
理学(133120)
研究(132275)
理学院(131582)
管理学(128980)
管理学院(128296)
中国(98837)
科学(84328)
(83752)
(68700)
(66172)
(64711)
研究所(60928)
业大(60552)
中心(60326)
财经(56208)
(55716)
(52715)
北京(52676)
师范(52167)
(51397)
农业(50874)
(48840)
经济学(47116)
(45088)
经济学院(42671)
基金
项目(276477)
科学(217114)
基金(200722)
研究(200074)
(176619)
国家(175206)
科学基金(149988)
社会(124778)
社会科(118220)
社会科学(118188)
(106933)
基金项目(106612)
自然(99137)
自然科(96832)
自然科学(96808)
自然科学基金(95050)
教育(92718)
(90976)
资助(82934)
编号(81217)
成果(64750)
重点(62591)
(60819)
(58848)
(57261)
课题(56012)
科研(53704)
创新(53533)
大学(52014)
教育部(51847)
期刊
(162269)
经济(162269)
研究(111853)
中国(72025)
学报(65013)
科学(59708)
(57419)
管理(54266)
(51647)
大学(49305)
学学(46311)
教育(45135)
农业(40314)
技术(35145)
(28873)
金融(28873)
经济研究(26478)
业经(26436)
财经(26293)
(22578)
(21519)
图书(21098)
问题(21028)
(18854)
科技(18809)
资源(18784)
技术经济(18227)
理论(17647)
(17006)
统计(16824)
共检索到559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娟娟  张金锁  
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考察了我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碳排放空间分异及空间相关特征显著,初期呈现“西低东高”“北高南低”特征,而后高值区逐渐向东南及西北省份移动。(2)碳排放热点区主要聚集于华北、长三角、河南、山东等地,冷点聚集程度逐年下降。(3)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及固定资产投资是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产业结构的解释力度最小,且多数因子在与其他因子空间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4)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的高值区,碳排放量均处于较高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娟娟  张金锁  
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考察了我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碳排放空间分异及空间相关特征显著,初期呈现“西低东高”“北高南低”特征,而后高值区逐渐向东南及西北省份移动。(2)碳排放热点区主要聚集于华北、长三角、河南、山东等地,冷点聚集程度逐年下降。(3)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及固定资产投资是碳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产业结构的解释力度最小,且多数因子在与其他因子空间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4)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的高值区,碳排放量均处于较高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小风  李娅娅  赵雲泰  田志强  
土地开发度(LDD)是衡量区域人类活动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分析土地开发度的时空差异和驱动机制能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类活动与区域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为研制区域差别化的土地管控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全国345个城市2009~2015年土地开发度的时空差异,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其驱动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1)全国土地开发度从2009年的4. 1%持续增加到2015年的4. 47%,并在东、中、西3个区域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2) 345个城市的土地开发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土地开发度高的城市主要在城市群集聚,并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区域表现较快增长。(3)全国土地开发度由投资驱动和人口驱动为主转变为产业驱动和人口驱动为主,东、中、西3个区域土地开发度的主导驱动因素有所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晨曦  孟凡浩  罗敏  王媛媛  萨楚拉  包玉海  
[目的]明晰干旱半干旱区耕地水资源短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首要前提,对保障区域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内蒙古为典型研究区,以水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构建耕地水资源短缺指数(Arable Land Water Scarcity Index,AWSI),分析2000—2018年内蒙古AWSI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揭示研究区内气候、植被、地形、人口密度等11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水资源短缺时空变化的影响差异。[结果]结果表明:①内蒙古AWSI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耕地缺水压力较大。2000—2018年间内蒙古AWSI呈增加趋势,增加区域占总面积82%以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②自然因素主要决定内蒙古耕地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其影响明显大于社会经济因素,但是2000—2018年间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在呈增大趋势。③自然因素中以蒸发量、年均温、降水量为主的气候因子在生态探测中共有19组显著差异,占据了影响因子中的主导地位。而在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影响力呈现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结论]由于农业水资源短缺空间分布不均及供需矛盾加剧,亟需增加节水设施和调整种植结构成为内蒙古未来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小风  刘梦丽  王柏源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政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在分析345个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2)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扩张规模按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逐渐递减,扩张速度按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逐渐递减;(3)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投资驱动的影响,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人口驱动转为产业驱动,中部地区由人口驱动转为投资驱动,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一直受投资驱动较为明显;(4)影响因子两两之间均为增强关系,包括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2000年,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及学校数量交互作用极强,而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与其他因子的交互性明显增强。研究结论: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产业、投资和人口共同驱动,但驱动力大小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应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驱动因素实施差别化管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艳华  赵建吉  刘娅娜  冯海龙  苗长虹  
研究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加快推动金融产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德地图提取的POI数据共计250 522个兴趣点,运用核密度方法,对我国金融业以及银行、保险、证券业等细分行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无论从金融产业整体还是细分行业的空间格局来看,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半壁始终占据显著优势;②金融产业集聚最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北京、上海始终处于高集聚区;③影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子不同,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源、信息流动、规模经济、政府行为等因子的作用逐渐凸显,城乡居民储蓄、工业化水平等因子的作用逐步减弱;④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呈现了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没有出现减弱和独立的关系。2010年,对外开放水平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金融业集聚影响的强化作用较为显著;2016年,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比较均衡,人力资源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金融业集聚影响的强化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刁贝娣  曾克峰  苏攀达  丁镭  刘超  
作为"十二五"期间新纳入控制性约束指标的污染物,NO_X排放量的研究成果可为地区减排份额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省域工业NO_X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通过LMDI模型分解探究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工业NO_X的排放总量虽然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但至2013年也只完成减排份额的5.6%,相对2015年15%的减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减排形势严峻;2省域工业NOX排放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特征,高排放量集聚主要出现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中东部地区,且随时间的推移有向外围省份扩张的趋势;3LMDI模型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NOX增排的主要驱动力,生产技术进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艳秋  戴小文  
低碳农业不仅是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经过程,研究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中国制定农业减排措施具有一定意义。而已有研究更注重农业碳排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未从影响因素本身出发考虑其在影响农业碳排时的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本文将对应分析和面板模型结合,一方面从时间纬度分析了全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从空间纬度探讨了地区农业碳排主导因素的区域差异。得到了两方面结论:一是中国农业碳排放主导因素在时间纬度上有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农业经济结构主导向农业机械化主导转变,再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主导转变;二是中国农业碳排主导因素在空间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经济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舒迪  刘振华  朱明帮  张敏敏  
【目的】为了研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要素对土地利用时序变化的影响,为城市用地结构有序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认知及决策依据。【方法】为验证地理探测器在长时序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适用性,揭示广州市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以5年为时间间隔选取了六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①在长时序(1995—2020年)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下,地理探测器模型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进行解析,揭示其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②1995—2020年,广州市建设用地呈现“稳定—缓慢增加—剧烈增加”的趋势,而耕地呈现出“缓慢减少—稳定—大幅减少”的趋势,其转入面积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林地;耕地呈现出“缓慢减少—稳定—大幅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整体呈现出单调减少的趋势,主要转出分别为建设用地和林地;水域面积表现为上下浮动,主要转化面积来自于耕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大幅减少—缓慢减少”的状态,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③1995—2020年内的不同时期,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其中的社会经济类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强度高于自然地理类因子;④1995—2020年内的各时期,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交互因子的q值(解释度)均高于单因子,说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结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叠加会加剧各用地类型之间的冲突,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菊红   陈拉   胡绵好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区主要来源武汉城市群,低效区主要来源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的GWUE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但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分布演变。(2)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中四角”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占用情况成为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推动因子,2019年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对GWUE空间分异起决定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菊红   陈拉   胡绵好  
利用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度了2010—2019年“中四角”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GWUE),采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索GWUE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寻GWUE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四角”GWUE高效区主要来源武汉城市群,低效区主要来源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各城市的GWUE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但空间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逐渐向集聚分布演变。(2)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中四角”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占用情况成为GWUE空间分异的主要推动因子,2019年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和政府重视程度对GWUE空间分异起决定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晨  蓝修婷  孙威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乡镇街道尺度研究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然因素对不同类型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对常住人口作用强度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对外来人口作用力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2)自然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除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外,坡度和河网密度分别对六环内、外区域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高程和地形起伏度对六环外人口格局作用力高于六环内地区;3)两类自然因素叠加对人口密度作用的强化方式体现为因素相互协同或因素作用力非线性增加。5类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力交互作用探测值为1,各类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力协同增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晨  蓝修婷  孙威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尺度特征,从乡镇街道尺度研究自然因素对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有利于得出更精细的结果,并为城市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空间格局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然因素对不同类型人口空间格局影响具有差异性。对常住人口作用强度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对外来人口作用力由大到小的自然因素分别是地形起伏度、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坡度、海拔高程和河网密度;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杨  汪聪聪  高超  丁镭  
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与2003-2017年浙江省湾区经济带面板数据,分析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并应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城市化视角下碳排放的驱动机制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浙江省湾区经济带各地市碳排放规模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增速放缓,碳排放量差异明显,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空间上呈现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加大的趋势;(2)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是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其他依次为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和城市化;(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要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各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影响情况,为实现区域差异化碳减排策略提供指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智邦  王中辉  周亮  王慧荣  
采用2013—2015年"淘宝村"空间统计数据,结合区域网民数量、互联网普及率等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淘宝村"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5年中国"淘宝村"发展迅猛,以江浙沪为核心向邻近区域扩散;2"淘宝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阶梯特征,即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梯度锐减,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多北少","淘宝村"集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物流便利、经济基础良好、消费市场成熟的沿海发达地区;3"淘宝村"快速发展的深层驱动因素主要有:互联网消费市场的繁荣,快递、互联网金融、通信网络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政府引导调控和电商平台企业战略投入的共同推动,"邻里效应"与"商业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的促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