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52)
- 2023(11215)
- 2022(9749)
- 2021(9293)
- 2020(8060)
- 2019(19076)
- 2018(18904)
- 2017(36776)
- 2016(19911)
- 2015(22666)
- 2014(22627)
- 2013(22277)
- 2012(20725)
- 2011(18483)
- 2010(18065)
- 2009(16472)
- 2008(16023)
- 2007(13978)
- 2006(11604)
- 2005(9983)
- 学科
- 济(83242)
- 经济(83167)
- 管理(52565)
- 业(50556)
- 方法(40312)
- 企(39947)
- 企业(39947)
- 数学(36429)
- 数学方法(35975)
- 农(23136)
- 地方(20492)
- 财(20099)
- 中国(18540)
- 学(18391)
- 业经(15866)
- 农业(15566)
- 贸(14939)
- 贸易(14933)
- 易(14416)
- 制(12831)
- 务(12821)
- 财务(12777)
- 财务管理(12746)
- 环境(12484)
- 和(12106)
- 企业财务(11978)
- 技术(11126)
- 理论(11125)
- 土地(10488)
- 融(9983)
- 机构
- 学院(274806)
- 大学(274171)
- 济(109058)
- 管理(107297)
- 经济(106721)
- 理学(93158)
- 理学院(92020)
- 研究(90524)
- 管理学(90276)
- 管理学院(89750)
- 中国(68037)
- 京(59512)
- 科学(58977)
- 农(50363)
- 财(47651)
- 所(45628)
- 业大(45280)
- 中心(44214)
- 研究所(42021)
- 江(40950)
- 农业(39907)
- 财经(38890)
- 北京(36880)
- 范(36139)
- 师范(35756)
- 经(35329)
- 院(33408)
- 经济学(33097)
- 州(32627)
- 经济学院(30214)
- 基金
- 项目(194666)
- 科学(152326)
- 基金(140913)
- 研究(138021)
- 家(124202)
- 国家(123199)
- 科学基金(105369)
- 社会(85829)
- 社会科(81251)
- 社会科学(81225)
- 省(76528)
- 基金项目(76120)
- 自然(71111)
- 自然科(69345)
- 自然科学(69326)
- 自然科学基金(68032)
- 划(65468)
- 教育(63164)
- 资助(57451)
- 编号(56000)
- 重点(44141)
- 成果(43573)
- 部(42469)
- 发(42304)
- 创(40219)
- 科研(38331)
- 课题(38215)
- 创新(37718)
- 计划(37134)
- 大学(36090)
- 期刊
- 济(113006)
- 经济(113006)
- 研究(71553)
- 中国(51295)
- 学报(45946)
- 农(44043)
- 科学(42335)
- 财(38310)
- 管理(35207)
- 大学(33953)
- 学学(32047)
- 农业(29919)
- 技术(24616)
- 教育(24136)
- 融(20605)
- 金融(20605)
- 业经(19299)
- 财经(18188)
- 经济研究(17394)
- 业(16539)
- 资源(16240)
- 问题(16183)
- 经(15610)
- 版(13987)
- 图书(13415)
- 技术经济(13155)
- 统计(13130)
- 理论(12651)
- 科技(12380)
- 财会(12072)
共检索到389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为探讨平谷区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地形信息,对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在各地形因子分级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和林地为主,1993—2008年的15年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增加;2)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差异明显。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0~300m高程带和小于15°的坡度带,林地与草地的互转主要发生在高程300~800m、坡度大于8°的阳坡与半阳坡;园地与草地的转化主要...
关键词:
土地利用 DEM 高程 坡度 坡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芳 许月卿 田媛 郭洪峰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平谷区1993—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1993—2008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大幅度增加;②坡度、高程及地形位对平谷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有着重要影响。③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草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林地、未利用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月卿 崔丽 孟繁盈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茜宇 张占录 华逸龙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都市郊区耕地保护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耕地保护缺乏经济补偿机制和动力机制出发,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设立和配置完善耕地保护相关政策的路径。研究表明:1土地发展权基于公平的理念,因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而产生;2土地发展权为耕地保护提供了一个与土地用途管制相补充的经济补偿机制;3土地发展权的初始配置需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相关指标确定土地发展权的初始数量;4土地发展权对耕地保护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为市场交易和政府购买。基于此,政府应通过法律、规划监管的完善和耕地保护基金的设立来构建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耕地保护体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新 姜广辉 张瑞娟 马雯秋 周涛
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以网格作为评价单元,评价了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MoRan指数测度了全局和局部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且相对稳定,1993、2011年平原区健康状况平均值分别为0.53和0.51,而丘陵山区则为0.62和0.65,丘陵山区显著优于平原地区。健康状况空间集聚程度增强,1993—2011年间平原区和丘陵山区的MoRan指数分别由0.49和0.41升为0.61和0.46,表明平原病态区域集聚程度增加,而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北京市的应急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当前平谷区...
关键词: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 PSR模型 平谷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秀美 潘瑜春 陈百明 张蕾娜
该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1993、2001、2007年三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利用GIS技术计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相互之间的转换情况,了解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损益。研究表明:(1)1993年到2001年,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2001年到2007年,变化程度相对较少,但各种用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换的面积较高。(2)昌平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稳定,但是从1993年到2007年,生态服务价值总值持续降低,幅度不大。由1993年23.9亿元,降低到2001年的22.7亿元,2007年又降低到21.6亿元。(3)在昌平起主要生态作用的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吉福
当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大都市为应对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重需要,必须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笔者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探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为切入点,构建科学合理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杨重光 蒋三庚 王铮
目前,中国京、沪、港等国际化大都市内建成区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亟待解决。东城区作为北京市核心城区和建成区,区内土地利用状况对于中国诸多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就目前东城区的土地利用模式来看,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与城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东城区土地利用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国际化大都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模式创新的原则、内涵和具体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粟敏 宋金平 方琳娜 吕红迪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权属变化明显。大兴区作为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地权属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以其为例,分析城市边缘区土地权属变化情况:在强度变化上,国有未利用地变化最为强烈,集体农用地变化最为微弱;在空间变化上,国有建设用地对北京市相同地类空间变化的影响最大,而集体农用地影响最小。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影响因素。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土地权属 影响因素 大兴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原智远 胡业翠 王介勇 任丽超
基于高分影像及参与式村域用地制图方法,对典型城郊村庄大庄户村进行微观尺度长时序土地利用变化定量研究,反演其40年用地格局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71—2010年大庄户村用地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且1981—1990年变化速度最快;地类转换主要表现为耕地流失与建设用地扩展,公路两侧及公路与居民点之间是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宏观政策、大城市辐射、村域发展及交通引力是用地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保障城郊村域土地可持续利用需在耕地保护、土地征收、集约节约用地、生态构建、产业用地协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强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谈明洪 冉圣宏 马素华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市人口和产业外迁的主要地带,建设用地扩展迅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之该区离城市较近,其生产和生活方式接近城市,生产和生活垃圾较多;同时该区域又具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规划相对欠缺的特点,因此,该区环境问题突出,污染较为严重。房山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南,是典型的城乡边缘地带。重点剖析该区域在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矿产资源开采和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房山区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可为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环境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环境问题 房山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占录 赵茜宇 李蒴
采用综合分析法从土地规划干预的视角对土地发展权进行了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进行土地发展权的定量配置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在政府有效干预下,土地用途转换所带来在农业用途基础上的价值增值即为土地发展权价值;(2)平谷区土地发展权初始配置为每公顷非基本农田土地发展权数量为0.35个,每公顷基本农田土地发展权数量则为1个,二者均有10%属于国家所有;(3)政府对土地利用干预是土地发展权存在的前提,显现了土地发展权的价值,土地发展权制度的设立又是政府干预的补充;(4)土地发展权在土地所有者和国家之间分配,国家的份额比例相对较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灿 汤惠君 王枫 张凤荣
为深入探索城镇化空间推进的过程及其特征,利用顺义区1992、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并运用900m×900m网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研究发现:1)耕地在研究期间减少突出,减少幅度达24.26%,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明显,分别上升了15.34%和11.37%;其他土地、水域和林地的动态度相对突出,分别为5.82%,4.16%和2.78%;林地在空间上新增和减少的规模变化最为明显,空间分析模型显示为20.52%;相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耕地和建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月卿 王静 崔丽 邵晓梅 张凤荣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案例区,区别以往基于行政单元和统计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土壤图、农用地分等相关数据,构建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平谷区的农用地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比状况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灌溉等自然本底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基础条件;②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主要处于比较集约和基本集约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平原和半山区的农用地集约度高于山区。构建基于多元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大都市边缘区乡镇土地集约利用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4镇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公众认知程度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大都市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为例
基于乡村地域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绿色空间生态评估——以北京市通州区重点新城为例
大都市区土地整理与农田水肥管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为例
节能环保视角下大都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以北京市为例
略论大都市效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
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以南京市郊佘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