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52)
- 2023(8022)
- 2022(6888)
- 2021(6467)
- 2020(5566)
- 2019(12746)
- 2018(12531)
- 2017(24428)
- 2016(12765)
- 2015(14157)
- 2014(13632)
- 2013(13182)
- 2012(11846)
- 2011(10330)
- 2010(9639)
- 2009(8320)
- 2008(7532)
- 2007(5836)
- 2006(4525)
- 2005(3479)
- 学科
- 济(51181)
- 经济(51137)
- 管理(33432)
- 业(32077)
- 方法(27368)
- 企(26149)
- 企业(26149)
- 数学(25188)
- 数学方法(24826)
- 农(12741)
- 财(12663)
- 学(12265)
- 中国(10930)
- 业经(9492)
- 土地(9285)
- 农业(8503)
- 地方(8415)
- 务(8253)
- 财务(8221)
- 财务管理(8205)
- 贸(8009)
- 贸易(8007)
- 企业财务(7838)
- 易(7787)
- 环境(7622)
- 技术(7489)
- 和(7206)
- 制(6832)
- 理论(6456)
- 划(6117)
- 机构
- 大学(165994)
- 学院(165205)
- 管理(68420)
- 济(67208)
- 经济(66028)
- 理学(60827)
- 理学院(60175)
- 管理学(58860)
- 管理学院(58566)
- 研究(52320)
- 中国(39347)
- 科学(33836)
- 京(33572)
- 财(29225)
- 农(27810)
- 业大(27007)
- 中心(26291)
- 财经(24892)
- 所(24533)
- 经(23059)
- 研究所(23034)
- 江(22358)
- 农业(22089)
- 经济学(21318)
- 范(21160)
- 师范(20904)
- 院(20419)
- 北京(19644)
- 经济学院(19569)
- 财经大学(19105)
- 基金
- 项目(129079)
- 科学(103759)
- 基金(97710)
- 研究(89924)
- 家(86785)
- 国家(86188)
- 科学基金(75153)
- 社会(58864)
- 社会科(56032)
- 社会科学(56018)
- 基金项目(52651)
- 自然(51113)
- 自然科(49954)
- 自然科学(49944)
- 自然科学基金(49020)
- 省(48946)
- 划(42560)
- 教育(41328)
- 资助(38854)
- 编号(34754)
- 重点(29574)
- 部(29077)
- 创(27377)
- 发(27181)
- 科研(26160)
- 创新(25761)
- 国家社会(25526)
- 成果(25188)
- 教育部(24800)
- 计划(24647)
共检索到218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旗 尚二萍 于竹筱
以往研究刻画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皆是对整个研究区地形特征进行统计,难以揭示土地利用垂直分布在局部的空间差异。本文以黔桂喀斯特山地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地形分异指数—海拔(坡度)分异指数,刻画土地单元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高低(陡缓),以分析和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垂直分布特征的局地差异。结果表明:(1)应用传统方法分析发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在0~200m的低海拔比重较高,而林地和草地在各海拔范围皆有分布。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0~5o的平缓区域,而陡坡区域主要被林地和草地所占据;(2)应用地形分异指数发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指数多小于1,指数越小,趋于低洼和平缓区域分布的比重越大;林地和草地则多大于1,皆多趋于相对高海拔和陡坡分布;(3)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地形分异指数随着海拔自东南向西北升高而呈增加趋势,表明两类用地趋于相对高海拔、陡坡区域分布的比重在增加,平均海拔更高的县(市)向高海拔、陡坡区域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程度更大。因此,地形分异指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定量分析方法,既可支撑传统方法发现的规律,还可揭示土地利用垂直分布的局部相对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旗 尚二萍 于竹筱
以往研究刻画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皆是对整个研究区地形特征进行统计,难以揭示土地利用垂直分布在局部的空间差异。本文以黔桂喀斯特山地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地形分异指数—海拔(坡度)分异指数,刻画土地单元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高低(陡缓),以分析和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垂直分布特征的局地差异。结果表明:(1)应用传统方法分析发现,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在0200m的低海拔比重较高,而林地和草地在各海拔范围皆有分布。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05o的平缓区域,而陡坡区域主要被林地和草地所占据;(2)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正才 徐德应 傅懋毅 孙雪忠 奚金荣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茶园土壤外,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 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增加,30 cm以后表现下降的趋势;(2)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21.1%,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48.5%;1m深度以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竹林;(3)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宏志 李仁东 毋河海
土地利用现状DTM与DEM进行叠置分析,可以得到不同高程下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依据上述数据对武汉市江夏区的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的垂直结构对比分析及垂直分异规律的定量研究。对不同高程带下的土地利用构成分析可见,土地利用结构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各种土地类型的绝对数量在区域低海拔段占有绝对优势。而随着高程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减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变差。同时,利用刘纪远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在40m之上和之下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40m以上土地利用程度随着高程的增加明显下降,高程的自然对数每增加1,土地利用程度扩展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希娟 王克林 刘淑娟 曾朝霞 寻瑞
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CL)、灌草丛(GC)、牧草地(MC)、玉米地(YM)共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养分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与YM土壤相比,CL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38.5%~100%,全氮含量高63%~130%(P<0.05);4种土壤的全磷含量间差异和全钾含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速效磷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CL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最低,GC土壤的次之,YM土壤的最高;速效钾含量受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影响较明显,CL土壤和GC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尚二萍 许尔琪
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降水贮存量法、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植被固碳释氧等方法基础上,基于实际径流小区实验数据,修正或引入径流系数、降雨侵蚀力、石漠化因子、岩石风化固碳等参数模型,定量评估1990-2015年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等3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量和释氧量的总量为630.15亿m~3/a、189.02亿t/a、6187.49万t/a和16 002.18万t/a;单位量分别为2943.43 m~3/(hm~2·a)、885.18t/(hm~2·a)、2.89t/(hm~2·a)和7.47t/(hm~2·a);(2)水源涵养功能以低、较低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3.72%和20.55%;土壤保持能力以低、较低和极高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24.90%、20.90%和21.44%;固碳释氧功能等级以较低、中等和较高等级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5.47%、29.83%和21.49%;(3)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最大,其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生态系统服务分别是耕地和草地的1.85与2.55倍,1.70与1.03倍,1.16与1.09倍;(4)1990-2015年,黔桂喀斯特山地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和固碳释氧均呈现增加趋势:对比1990-2000年和2000-2015年两个时段,前一时段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6.25%和3.45%;后一时段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固碳量和释氧量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在2.65%~7.49%之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尚二萍 许尔琪
黔桂喀斯特山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降水贮存量法、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植被固碳释氧等方法基础上,基于实际径流小区实验数据,修正或引入径流系数、降雨侵蚀力、石漠化因子、岩石风化固碳等参数模型,定量评估1990-2015年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等3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量和释氧量的总量为630.15亿m3/a、189.02亿t/a、6187.49万t/a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静 李抒芮
城市现代化建设引起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已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碳源和碳汇的平衡是城市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章基于植被覆盖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遥感数据,构建了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核算量化模型,以京津冀城市圈为例,对碳效应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交通和建设开发是京津冀城市圈的主要碳排放源,林地、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是主要碳吸收库;京津冀城市圈当年碳排放量是碳吸收量的近两倍,人均碳赤字为0.85 tC;在空间分布上,净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东冷西热”的空间格局,碳源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碳汇热点地区为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及坝上高原地区。因此,为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应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构建跨区合作机制,制定差异化“减排增汇”的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成 刘丛强 宋照亮 刘占民 郑厚义
该文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山区植物和土壤C、N、S含量特征、垂直变化特征以及植物与土壤C、N、S之间、植物-土壤间C、N、S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植物C、N、S平均含量分别为45.13%、2.02%、0.61%,C、N含量在正常范围内,但S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植物种C、N、S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壤上植物C、N、S含量差异不显著;石灰土C、N、S含量均高于黄壤C、N、S含量,但两者的C、N、S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植物C、N、S随海拔的变化不明显,而土壤C、N、S均明显地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植物C、N、S之间、垂直变化上植物与土壤之间C、N、S的相关关系基本不显著,而...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C分布 N分布 S分布 贵州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阳兵 白晓永 邱兴春 周国富 兰安军 周绪 熊康宁
基于黄平县2004年的石漠化和土地利用数据,定量研究了黄平县各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率。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石漠化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存在着相关性,石漠化土地中以灌木林地、低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地、山区旱地、石质旱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占较大比例。轻度石漠化土地中以低覆盖度草坡和中密度草坡为主,中度石漠化土地以未利用地和低、中覆盖度草坡和石质旱地为主,强度石漠化土地以石质旱地和未利用地为主。灌木林地中中度石漠化最高可占4.17%,低覆盖度草地中轻度石漠化比例最高为62.09%,未利用地中中度石漠化比例最高可达56.95%、强度石漠化比例可达5.43%,山...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地利用 相关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贞超 李满春 李飞雪
土地利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土地变化科学在时空过程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了解区域土地资源状况,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分类统计数据,利用锡尔指数从较宏观的地理空间统计角度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地理空间划区和锡尔指数进行分解,不仅从整体上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分布特征,而且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研究不同划区之间和划区内部的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差异。分析表明,土地利用分布锡尔指数对研究粒度存在敏感性。研究结果从空间集聚的角度揭示了常州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实际情况吻合。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分布特征 锡尔指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萍 彭宽军 陈勇航 陈斌 崔彩霞 余其多 杨彬 范佳 高菲
云高不仅可以为飞机播云高度提供参考,还是研究云水资源和天气气候的重要参数。新疆山区的面积约占其总面积的40%,山区降水是其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承载着新疆年平均总降水量的84.3%。但是山区云观测资料严重缺乏,给云的定量研究造成了很大困难。本文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卫星CloudSat的云廓线雷达(CPR)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2B CLDCLASS资料,对比分析了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的高、中、低云云顶和云底高度的季节和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山区中,高云、中云和低云的平均云顶和云底高度以昆仑山区为最高,天山山区次之,阿尔泰山区最低,且三大山区的高云云顶高度差别不是很大,但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汇海 李德厚 张业海 杨林涛 白雄昌
该文着重阐述了元江干热河谷山地不同生态条件下,土壤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合理利用。由于元江河谷山地地势高低悬殊,相对高差可达2000m,土壤资源的垂直分异规律非常明显,由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北热带干热河谷燥红土带(海拔1000m以下)、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带(1000m~1300m)、中亚热带低山红壤带(1300m~2000m)、北亚热带中山黄棕壤带(2000m以上)等。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是: ①按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搞好土地利用规划; ②搞好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工作,严禁毁林开荒、陡坡耕地要退耕还林还草; ③发展可持续农业:搞好合理轮作、套种,提高土壤肥力;集约经营,合理施肥,提高单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晓芳 周永章 欧阳军
喀斯特自然环境的垂直性导致了喀斯特地区的聚落存在垂直空间分布的现象。掌握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对区域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选取三个具代表性的典型地貌类型区,运用GIS相关软件和分析方法,通过对等高线数据的空间转换和与居民点数据的叠置等技术得到各个研究区的居民点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上的分布情况,依此分析喀斯特高原盆地区、高原山地区、高原峡谷区聚落的垂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地貌类型区的聚落垂直分布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可循,且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下的聚落有不同的垂直空间分布特点;喀斯特地区聚落垂直分异与区域喀斯特地貌密切相...
关键词:
喀斯特 聚落 垂直分异 贵州 典型地貌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桃 安艳玲 苏孝良 吴起鑫 张聪 段少琼
以清水江流域为研究区,综合应用3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研究区2002年及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于研究区DEM数据,提取流域高程、坡度、坡向及坡位数据;通过土地利用与地形的叠加分析,获得属性数据库,采用分布指数分析了清水江流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地形特征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江流域各地类在不同地形等级下分布特征明显;在2002~2013年间,各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程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除个别地类外,坡度、坡向及坡位对土地利用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流域内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待延续及加强;在高程为750~1500 m、坡度范围为<15°、缓坡区域各地类竞争激...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 地形因子 分布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