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16)
- 2023(13908)
- 2022(12227)
- 2021(11541)
- 2020(9630)
- 2019(22129)
- 2018(21749)
- 2017(41894)
- 2016(22946)
- 2015(26007)
- 2014(25883)
- 2013(24934)
- 2012(22470)
- 2011(20121)
- 2010(19787)
- 2009(17600)
- 2008(16583)
- 2007(14118)
- 2006(11880)
- 2005(9782)
- 学科
- 济(88906)
- 经济(88818)
- 管理(63700)
- 业(58547)
- 企(48775)
- 企业(48775)
- 方法(44295)
- 数学(39239)
- 数学方法(38719)
- 中国(22659)
- 农(22658)
- 财(21131)
- 地方(20104)
- 业经(18874)
- 学(18571)
- 理论(15547)
- 农业(15364)
- 贸(14560)
- 贸易(14556)
- 环境(14207)
- 教育(14163)
- 制(14106)
- 易(14095)
- 和(14043)
- 技术(13920)
- 务(13905)
- 财务(13837)
- 财务管理(13809)
- 企业财务(13093)
- 划(12157)
- 机构
- 大学(315708)
- 学院(310788)
- 管理(126823)
- 济(119232)
- 经济(116514)
- 理学(111955)
- 理学院(110703)
- 管理学(108513)
- 管理学院(107948)
- 研究(99112)
- 中国(69465)
- 京(65709)
- 科学(63331)
- 财(51602)
- 业大(47748)
- 所(47624)
- 农(47307)
- 中心(45508)
- 研究所(44050)
- 范(43548)
- 江(43239)
- 师范(43166)
- 财经(43119)
- 北京(40692)
- 经(39472)
- 院(37127)
- 农业(36984)
- 经济学(35507)
- 州(35313)
- 师范大学(35120)
- 基金
- 项目(227720)
- 科学(180140)
- 研究(166923)
- 基金(165213)
- 家(143420)
- 国家(142259)
- 科学基金(123483)
- 社会(104649)
- 社会科(99162)
- 社会科学(99136)
- 省(89779)
- 基金项目(88625)
- 自然(81364)
- 自然科(79481)
- 自然科学(79462)
- 教育(78874)
- 自然科学基金(77981)
- 划(75731)
- 编号(68562)
- 资助(67399)
- 成果(54174)
- 重点(51039)
- 部(50309)
- 发(48216)
- 创(47673)
- 课题(47026)
- 创新(44308)
- 大学(44269)
- 科研(43953)
- 教育部(43431)
- 期刊
- 济(120450)
- 经济(120450)
- 研究(87788)
- 中国(56045)
- 学报(49470)
- 科学(45316)
- 管理(43567)
- 教育(42985)
- 农(41372)
- 大学(38981)
- 财(37859)
- 学学(35553)
- 农业(29635)
- 技术(27878)
- 业经(20306)
- 融(19888)
- 金融(19888)
- 财经(19828)
- 经济研究(18809)
- 图书(17374)
- 经(16867)
- 科技(15718)
- 问题(15499)
- 业(14629)
- 理论(14577)
- 资源(14491)
- 版(14376)
- 技术经济(14277)
- 实践(13577)
- 践(13577)
共检索到4277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许文刚
当下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取向中存在地域差异,这集中表现为优先考虑留在城市放弃农村地区工作的思考等。导致这一心理产生的因素包括生源地因素、性别因素、学历层次以及专业差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对此,需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以引导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实际确立正确的就业选择以顺利就业。
关键词:
地域差异 大学毕业生 择业取向 就业指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胡桂英
择业观念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其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要求与就业机会获得和地位获得后的月收入水平呈负相关;求职主动性与就业机会呈正相关;工资水平期望与地位获得后的月收入呈正相关;职业苦乐意识与职业满意度呈负相关。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竞争观、职业地位观、职业苦乐观,端正择业态度,转变择业观念,从而有利于其职业地位的获得。
关键词:
择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 就业 地位获得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楼成礼 赵建明 周树红 王晓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义红 黄丽娜
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给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在毕业生中较易出现的择业心理问题,找出缓解和消除毕业生不良择业心理的办法。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择业心理 心理健康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罗三桂
本文以大学毕业生择业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择业行为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从完善毕业生就业配套政策与更新毕业生就业观念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择业行为 就业政策 就业观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瑞林
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前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目标,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就是一个难题。本文剖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扩招 大学生就业 劳动力市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詹明安 张辉 张燕华
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几乎已占到社会新增可就业岗位的一半,他们的就业困境正在成为我国又一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在分析历年社会可就业岗位总量和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构造出能客观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特征指标,并以此得出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出现的高峰期,具有较强的定量分析特征,可供宏观经济研究者和决策者参考。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就业 难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杨歌舞 谭日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因此,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谭日辉
人力资本对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对其职业地位获得机会与职业地位获得质量的影响不同。外貌条件、所学专业只对大学毕业生地位获得机会有显著影响;而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地位获得机会和获得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高校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综合性人才,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经济,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建设,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才能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成文 汪希
就业储备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技能、兼职情况、自我调适技能、学习成绩及人际交往能力五个因素对大学毕业生是否获得就业机会有着显著的影响;是否获奖、担任学生干部的层次及认知与判断能力对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后的工作前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认知与判断能力对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后的工作条件与环境、工作福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结构的优化,大学生自身必须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健康体魄的锤炼。
关键词:
就业储备 大学毕业生 就业机会 就业质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丽玲 吴娇
围绕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均认为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人单位认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往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能力高低决定其初次就业成功率和初期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观点相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普遍高估了自己的就业能力。三个群体均认为本科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就业能力提升需要大学生本人、高校、用人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几方面的配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柴国俊 邓国营
利用2008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抽样数据,在同时纠正就业与否和部门选择两种选择性偏差的前提下,利用Neumark分解方法测算了公、私部门的工资差异构成,并分性别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211"院校毕业、有良好家庭背景或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进入公有部门,专业为法学、理学或来自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不容易找到工作;选择偏差项对公有部门没有影响,但对私有部门的影响显著为正;部门工资差异仅为18%,但分割效应占61%,男女子样本略有区别。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部门工资差异 双重选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爽
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亟待解决,在复杂而庞大的就业体系中找到合理的研究切入点十分关键。文章以人与组织匹配理论为基础,从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过程入手,运用系统观构建一个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机理研究的操作框架,为未来开展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合理匹配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系统观 大学毕业生 用人组织 匹配机理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明明
据《纽约时报》2010年5月21日报道,与2009年相比较,美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好转。或许这种好转的局面大部分要归因于2009年是美国历史上就业形势最糟糕的一年。全美学院和雇主联盟(the National Association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最新的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比2009年提高了5个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抗私 刘翠花
本文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微观调查数据,基于性别和院校层次视角对大学毕业生工资决定方程进行估计,并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教育收益率与院校层次呈正相关,同一院校层次中男大学生教育收益率高于女大学生。工资差异分解表明,性别工资差异与院校层次呈负相关,院校层次越低,性别工资差异越大;在总差异中,市场歧视部分远高于禀赋特征差异,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分解项中受教育年限差异是造成男女大学毕业生工资差异和市场歧视的重要因素,且工作经验对于男大专生更重要,政治面貌对于女大学生更关键。
关键词:
教育收益率 性别工资差异 院校层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