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65)
2023(13354)
2022(11302)
2021(10669)
2020(9242)
2019(21574)
2018(20941)
2017(40458)
2016(21412)
2015(24631)
2014(24350)
2013(24244)
2012(22326)
2011(19932)
2010(19577)
2009(18246)
2008(17827)
2007(15388)
2006(12778)
2005(11266)
作者
(59614)
(50121)
(49970)
(47810)
(31812)
(24097)
(22855)
(19614)
(18988)
(17468)
(16965)
(16872)
(15680)
(15679)
(15521)
(15368)
(15095)
(14854)
(14396)
(14347)
(12152)
(12139)
(12093)
(11386)
(11319)
(11305)
(11043)
(10798)
(9965)
(9905)
学科
(94940)
经济(94836)
管理(61530)
(59628)
方法(49807)
(48376)
企业(48376)
数学(45208)
数学方法(44754)
中国(25244)
(24823)
(24029)
(19734)
贸易(19727)
(19252)
业经(18238)
(16485)
(16125)
农业(15911)
(15799)
财务(15750)
财务管理(15713)
地方(15321)
企业财务(14931)
(13725)
银行(13701)
(13660)
金融(13657)
(13447)
环境(13196)
机构
大学(310385)
学院(307892)
(136405)
经济(134092)
管理(123519)
理学(108051)
理学院(106961)
管理学(105309)
管理学院(104736)
研究(100871)
中国(77848)
(63610)
(60365)
科学(58844)
财经(49831)
(48905)
中心(47658)
(46893)
(45681)
研究所(44745)
经济学(43647)
业大(43509)
(42237)
北京(39807)
经济学院(39684)
(38178)
师范(37811)
财经大学(37441)
农业(37126)
(36162)
基金
项目(211903)
科学(169221)
基金(158967)
研究(153866)
(137894)
国家(136839)
科学基金(118893)
社会(101353)
社会科(96311)
社会科学(96288)
基金项目(83814)
(79290)
自然(76483)
自然科(74805)
自然科学(74783)
自然科学基金(73493)
教育(71315)
(67892)
资助(65728)
编号(60573)
(49142)
成果(48098)
重点(47495)
(44607)
(44140)
国家社会(43485)
教育部(42920)
科研(41451)
创新(41364)
人文(41309)
期刊
(135946)
经济(135946)
研究(86245)
中国(51612)
(46898)
学报(44716)
科学(42849)
管理(42386)
(40755)
大学(34676)
学学(32791)
农业(28008)
技术(26705)
(26504)
金融(26504)
教育(26038)
财经(24599)
经济研究(23936)
业经(21216)
(21134)
问题(18630)
(17276)
统计(16896)
(15949)
技术经济(15614)
(15111)
世界(14794)
国际(14393)
理论(14175)
商业(14083)
共检索到433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邱兆祥  王德祥  陈凯  
从地位寻求视角对中国居民高储蓄动机背后的微观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当今中国居民高储蓄动机,与人们追求社会地位的动机密切相关,追求社会地位会促使人们增加具有"显示性"特点的地位性支出以维持或提升现有社会地位,这种地位性支出越大,就越会对人们的总体消费起到抑制作用,进而促使人们增加储蓄以获得进行消费攀比的能力。直白一些说,人们进行储蓄的目的或动机就是为了进行相互之间的攀比,可以将人们之间的这种消费攀比看作是地位攀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解释了现阶段中国居民的高储蓄动机。使用CHIP2002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该分析结果。通过对追求社会地位的动机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和不同收入阶层人群的影响差异的实证分析,发现追求社会地位的动机,对年轻人地位性支出的促进作用要强于老年人;对于富人的促进作用最强,中间阶层次之,低收入人群最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苏基溶  廖进中  
本文用中国城镇居民1980-2007年的数据,检验了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三类动机,即生命周期动机、遗赠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结果发现这三类储蓄动机都对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生命周期储蓄动机是解释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整个社会的遗赠储蓄增加,引起总消费不振。此外,由于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也随之提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冯彦明  李翠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常规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因此,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加大二次分配中居民福利的占比、降低基尼系数,启动消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杰平  陈国权  
本文利用1978-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的方法,从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出发,分析不确定性与流动性约束在中国居民消费储蓄决策中所起的作用。通过选取不同分位点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城乡居民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均受到了不确定性与流动性约束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者环境和完善保障体系等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胡乃武  张海峰  
本文利用储蓄函数 ,分析了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对近年相关政策进行了评析 ,并对扩张内需 ,抑制储蓄过快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雯  杨晓维  
本文扩展包含地位寻求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型,提出命题,论证可通过分析个体在群组中的相对地位对个体储蓄、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地位寻求动机;借助微观数据分析中国农户在周围人群中的相对地位对其消费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1)使用各类财富表征相对地位,基于住房面积的地位寻求-储蓄动机最为强烈;(2)依据住房面积区分较低、较高地位者,得到"非对称性"结论,即:后者由于担心相对距离缩小而减少的边际消费会高于前者由于相对距离扩大而减少的边际消费。(3)利用分位数图引出"向上比较",即农村中较高地位者可能会选择除住房之外的方式与城镇居民进行相对地位比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尚希  
在现代经济社会,储蓄对积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在通货膨胀下,居民的储蓄意识、储蓄动机、进而储蓄行为都会产生异变现象,研究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对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英彤  张屹山  
通过检验我国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开支与储蓄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发现平行数据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教育体制、完善住房信贷是降低我国巨额储蓄的必经之路。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波  
储蓄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更为重要。通过对影响中国储蓄倾向的因素进行考察而建立的储蓄函数显显:收入和历史储蓄对中国储蓄倾向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率对中国储蓄倾向的影响很小,通货膨胀对中国储蓄倾向施加较大的负影响;制度变迁对中国储蓄倾向则没有明显的解释关系。决策者可以此结论作为制定相应政策对策的理论依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鹏  冯新力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而快速增长,正确分析这一现象的利弊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储蓄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成反向增长、物价的下降会引起居民储蓄的增加、体制性因素对居民储蓄有正面影响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引导居民储蓄行为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龚基云  
在评价当前学术界关于居民高储蓄行为成因研究方面的几种观点的基础上,分别从基尼系数、实际利率与汇率制度等角度对此作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秉龙   刘丽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伟  郭新强  
本文在习惯偏好下通过建立一个考虑两类代表性家庭的两期消费决策模型,讨论了收入不平等与目标性消费如何影响中国的储蓄率。我们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两个基本结论:(1)在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和消费习惯强度的情形下,基于收入不平等对目标性消费的强化效应,中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储蓄率;(2)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消费习惯越强,经济中的总储蓄率就越高。结论一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在平均意义上高于城镇居民。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论二也得到很好的验证,并且实证结果对各种收入不平等指标和居民储蓄率指标、不同样本数据集和计量估计方法均具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赵西亮  梁文泉  李实  
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考察了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上涨不能解释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上升,相反,各产权类型的居民储蓄率与房价上涨之间具有负向关系。对于租房家庭,房价上涨显著降低其储蓄率,没有发现"为购房而储蓄"的现实动机。对于有房家庭,房价上涨会显著降低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储蓄率,而不会影响仅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储蓄率。商品房家庭储蓄率对房价变动的反应更敏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德旭  
2003年2月末,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了10 03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这一前所未有的金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对10万亿元居民储蓄的规模与结构、历史与趋势以及分流居民储蓄的渠道等进行了多视角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