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3)
- 2023(14553)
- 2022(12354)
- 2021(11449)
- 2020(9750)
- 2019(21509)
- 2018(21035)
- 2017(39787)
- 2016(21401)
- 2015(23290)
- 2014(22164)
- 2013(21222)
- 2012(18660)
- 2011(16337)
- 2010(15706)
- 2009(14372)
- 2008(13235)
- 2007(10967)
- 2006(9026)
- 2005(7342)
- 学科
- 济(75152)
- 经济(75036)
- 管理(60846)
- 业(56721)
- 企(47089)
- 企业(47089)
- 方法(38456)
- 数学(34577)
- 数学方法(34070)
- 财(22713)
- 农(21442)
- 中国(19508)
- 业经(16876)
- 学(16354)
- 贸(15685)
- 贸易(15674)
- 制(15563)
- 易(15323)
- 务(14636)
- 财务(14590)
- 财务管理(14559)
- 农业(13998)
- 企业财务(13806)
- 技术(12408)
- 地方(12405)
- 环境(12334)
- 银(11769)
- 银行(11726)
- 理论(11210)
- 行(11044)
- 机构
- 学院(280230)
- 大学(278376)
- 济(110050)
- 管理(109657)
- 经济(108025)
- 理学(97012)
- 理学院(95986)
- 管理学(94022)
- 管理学院(93531)
- 研究(88805)
- 中国(66476)
- 科学(58054)
- 京(55685)
- 农(52566)
- 财(50005)
- 业大(47750)
- 所(43414)
- 中心(43022)
- 农业(41832)
- 财经(40831)
- 研究所(40301)
- 江(38807)
- 经(37421)
- 经济学(34086)
- 范(33782)
- 师范(33253)
- 北京(33116)
- 院(32822)
- 经济学院(31003)
- 财经大学(30682)
- 基金
- 项目(208536)
- 科学(165023)
- 基金(154572)
- 研究(144348)
- 家(138210)
- 国家(137136)
- 科学基金(118149)
- 社会(93144)
- 社会科(88338)
- 社会科学(88316)
- 基金项目(82437)
- 省(81751)
- 自然(80149)
- 自然科(78409)
- 自然科学(78386)
- 自然科学基金(76997)
- 划(69816)
- 教育(66883)
- 资助(61274)
- 编号(56284)
- 重点(47531)
- 部(45085)
- 创(44806)
- 发(43598)
- 成果(42292)
- 创新(41959)
- 科研(41845)
- 计划(40794)
- 国家社会(39526)
- 教育部(38611)
- 期刊
- 济(107705)
- 经济(107705)
- 研究(69773)
- 学报(51905)
- 中国(48101)
- 农(46917)
- 科学(45252)
- 财(39718)
- 大学(38948)
- 管理(38443)
- 学学(37488)
- 农业(31793)
- 教育(23921)
- 技术(23154)
- 融(21720)
- 金融(21720)
- 业经(19828)
- 财经(19415)
- 经济研究(18619)
- 业(16732)
- 经(16618)
- 版(15321)
- 科技(14411)
- 问题(14217)
- 业大(14041)
- 统计(12981)
- 商业(12668)
- 策(12485)
- 资源(12148)
- 技术经济(12118)
共检索到382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世超 林剑辉 孙宇瑞 Peter Schulze Lammers
根据表层土壤(0~40mm)孔隙度与降水量和土壤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预测表层土壤孔隙度的新方法。基于此目的,在德国波恩大学Dikopshof试验站,以两块采用不同耕作方式(地块1:铧式犁+圆盘耙;地块2:旋转锄+圆盘耙)处理过的耕地为研究对象,以耕后50d内的表层土壤孔隙度(TSP)与土壤表面粗糙度(SSR)为测量对象,分别采用地面激光扫描仪和气压比重计对TSP与SSR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连续测量,以研究TSP与SSR两者的动态关系。自2006到2009年,每年夏天进行1次重复试验,以研究不同降雨量对TSP与SSR关系的影响,并引入累计平均日降雨量(ARF)的影响指数。通过4a试验,得...
关键词:
孔隙度 粗糙度测量 降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志远 李耀翔 张哲宇
【目的】对不同表面粗糙度的落叶松木材光谱进行分析,建立适合不同表面粗糙度的近红外模型,为提高近红外模型预测木材密度精度和普适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星火林场落叶松木材为研究对象,对未打磨(M0)、150目打磨(M1)和320目打磨样品(M2)的近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分别采用11点移动平均平滑、基线校正(baseline)和SG平滑进行了光谱预处理以去除冗余光谱信息,采用人工选择、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和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完成波段优选,构建针对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单一预测模型及包含3种表面粗糙度样品的近红外混合模型。【结果】M0样品包含的光谱信息要多于另外2种粗糙度,3种预处理方法中,SG平滑预处理的建模效果综合评价最好。基于3种波段优选方法分别建立M0、M1和M2的基本密度预测模型,SiPLS波段选择方法效果更好,对于M0、M1、M2这3种表面粗糙度样品,验证集相关系数R及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865 9和0.022 7、0.766 0和0.021 4、0.725 6和0.027 4。以3种不同粗糙度混合建立的SiPLS-混合预测模型,对于不同粗糙度样品的预测能力好于各粗糙度的单一模型,对于M0、M1、M2这3种表面粗糙度样品,模型的RMSEP分别降低了11%、25%、5%。【结论】基于3种表面粗糙度所构建的近红外模型都可以实现木材密度的有效预测且采用SiPLS优选波段所建模型的预测精度为M0>M1> M2,SiPLS波段选择方法可以优化表面粗糙度对预测模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混合模型则使近红外预测模型更加具有普适性,为木材的分类优选及精细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建军 朱国俊 贺锐 罗兴锜 卢金玲
【目的】探讨表面粗糙度与当量粗糙度之间的转换关系,研究在不同表面粗糙度条件下过流部件对轴流泵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以圆管流动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粗糙度对管道沿程损失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所建立的转换关系和所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展开某轴流泵在不同工况下过流部件粗糙度变化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过流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对轴流泵的水力效率和扬程有较大影响。最优工况下,与无粗糙度相比,粗糙度为3.2,6.3和12.5μm时,泵扬程分别下降0.3,0.5和0.7m,效率分别下降4.7%,5.7%和6.8%。【结论】建立了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明枝 王洁瑛 李黎
该文采用探针法测定水曲柳、毛白杨和杉木不同加工表面的粗糙度 ,分析了影响木材表面粗糙度的因素 .并采用心理分析方法讨论了木材表面的粗糙感 ,以及触觉心理量与视觉心理量的关系 .为获得不同树种、切削加工方式、切面对木材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该实验分别选择了锯切、铣削、刨切和磨削加工的木材工件表面进行表面的粗糙度和粗糙感触觉心理量、视觉心理量的测量 .研究结果表明 ,树种、切削方式、切面和木材的表面组织构造会影响木材的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值因为加工方法不同而不同 ,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而降低 .水曲柳、毛白杨和杉木表面粗糙感的触觉心理量与视觉心理量呈正相关 ,针叶材表面粗糙感的触觉心理量与视觉...
关键词:
木材 粗糙度 粗糙感 探针法 心理量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叶卉 王泽华 许世炜 姜晨
该文基于便携式粗糙度仪设计了一种用于采集工件表面轮廓数据的测试平台,并同步开发轮廓分析软件。该测试平台由三轴移动装置、夹具、轮廓数据采集装置(粗糙度仪)及计算机组成,可采集水平方向上0.3~16.0 mm、垂直方向上-200 ~200 μm复杂表面的轮廓数据,可用于微结构或非球面等面型测试。基于MATLAB软件设计模块开发轮廓分析软件,适用于轮廓数据的处理及分析。与金相显微镜及泰勒霍普森轮廓仪所测量的轮廓数据结果对比,该文测试平台的测量误差低于5%,证明该平台及测试方法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该平台体积小、成本低,可用于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实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玉杰 田中千秋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ssibility of measur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wood by the laser displacement sensor. Ten points_based mean roughness of the planed surface of Douglas, Hinoki, Beech and Padauk was measured by using the laser displacement meter and the stylus instrument to clarify the ...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贺宏奎 李浩东 傅鹏
【目的】分析影响竹材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因素以及表面粗糙度与胶合强度的关系,为竹材胶合加工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探针法等,测定不同粒度(60,80,100,150和180目)砂带磨削加工后竹材的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基数量和表面接触角,对磨削加工试件进行胶合强度试验,分析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基和表面接触角等对胶合强度的影响。【结果】磨削砂带粒度过小和过大时,胶合强度均较低。本试验条件下,砂带粒度为100目时,磨削竹材的胶合强度最高(7.19MPa),表面润湿性也最好。此时,表面粗糙度评价指标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十点不平度(Rz)和轮廓微观不平度平均间距(Sm)分别为7.2,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学增 王金满 王矛棣
阐述了木质材料表面粗糙度现有的测量技术与研究现状,研究了木质材料表面的统计模型和一维高斯型木质材料表面光学付立叶变换谱强度分布的模型,并得到了计算木质材料表面粗糙度均方根误差和自相关函数的数学公式。测量两个参数的实验系统,将具有非接触、高测量速度、测量不受被测材料影响和能得到比较多的轮廓信息等优点,进一步完善后,可用于木质材料表面粗糙度的分类检测及监控。
关键词:
木质材料,粗糙度,检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虓 温维亮 郭新宇 王传宇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计算土体结构和孔隙度等特征,提出一种基于SFS算法(shape from shading)的土壤三维结构重构方法。【方法】首先获取土壤的灰度显微图像,根据朗伯表面漫反射模型建立土壤的光照方程;然后利用泰勒展开法和雅克比迭代法求解光照方程,计算出像素点高度值并实现土壤的三维重建;最后根据正态分布校正高度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结果】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计算得出的孔隙度与环刀烘干法测得的结果相差0.81%,误差率1.75%。【结论】利用显微图像中土壤结构的三维信息,可以客观准确地计算出土壤孔隙度等物理特征。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邢月 刘家辉 倪广恒
城市下垫面因其特殊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会对降雨产生影响.该研究以雄安新区为例,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对2016年7月20日的大规模暴雨事件进行模拟,采用不同城市冠层粗糙度方案设置,研究城市冠层粗糙度对暴雨云团运动和降雨落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冠层粗糙度对暴雨云团的运动和降雨落区有显著影响:当城市冠层粗糙度较小时,云团经过城市时被加热,产生水汽辐合和雨岛效应,从而增加城区和下风向的降雨;当城市冠层粗糙度较大时,云团在城市上风向停留,使城市上风向降雨增加;城市冠层粗糙度进一步增加会改变暴雨云团的运动方向,使城市周边降雨增加.该研究评估了城市冠层粗糙度对降雨的影响,为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城市降雨模拟的参数选择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城市冠层 粗糙度 降雨 雄安新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于红卫 刘志坤 吕荣金 罗从军 吕泽军 李光耀
将新采伐的小径级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复合用)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含水率均在纤维饱和点以上)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尺寸、高含水率的集成木(竹)方材,经刨切加工得到薄木(竹),再气干至含水率15%左右,通过触针法对未作砂光处理的薄木(竹)正面表面粗糙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刨切薄木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与材质、纹理方向及指榫显著相关(P0.05),可满足各类基材贴面的质量要求。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林芳 胡进坤 徐海涛 谭穗妍 徐军
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测量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碳钢的发射率随温度的变化特性。不同表面粗糙度的样品是采用不同加工方式获得的标准件,加工方式包括平磨、立铣和车床。利用加热台直接接触的方法给标准件加热,再利用红外热成像仪成像测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碳钢材料的表面摩擦度的增加,其发射率未必提高,而是与碳钢表面的加工方式有关。
关键词:
红外热辐射 碳钢 热成像仪 表面粗糙度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曹欢玲 李文珠 宋源普 陈茂军
竹炭孔隙的空间分布十分复杂。根据分形理论和竹炭多孔状及各向异性的构造特征,参照竹炭扫描电镜照片,模仿Sierpinski地毯的构造方法,运用Matlab软件建立了一个描述竹炭孔隙空间分布状况的随机分形模型,并给出分形模型中孔隙度和比表面积与迭代次数的关系。当迭代次数为10,最小孔径达到1 nm时,竹炭分形模型孔隙度是0.825,比表面积为213.6 m2·g-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子成 吴发启 何淑勤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采用接触式测针糙度仪量测法,分析了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地表糙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mm/min雨强下,随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的增加,地表糙度变化呈增大的趋势;随土壤容重的增加,地表糙度的变化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且当土壤容重相同时,直线坡面和耙耱地坡面地表的糙度变化均高于人工锄耕和等高耕作坡面;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地表糙度的变化总体上也呈减小的趋势,且在土壤含水量相同时,直线坡面地表的糙度变化较其他处理高。并在此基础上,就上述因子相互作用对地表糙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与地表的糙度变化呈负相关,而土壤孔隙度与地表糙度变化呈正相...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俊廷 张建军 孙若修 李梁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退耕年限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退耕年限的荒草地、纯林地、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农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退耕年限对土壤密度、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退耕地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加深显著增加,0~60 cm土层平均密度分别为:农地(1.38 g/cm~3)>荒草地(1.27 g/cm~3)>纯林地(1.20 g/cm~3)>混交林地(1.18 g/cm~3),退耕还林后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土壤密度差异显著(P 林地(52.87%)>农地(47.82%)>荒草地(45.97%)。退耕后形成的纯林地、混交林地与农地、草地的孔隙度差异显著(P 0.05)。土壤毛管孔隙度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混交林地、纯林地毛管孔隙度分别为51.21%和50.37%,与农地的毛管孔隙度(45.62%)显著差异。【结论】退耕还林工程能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好于纯林。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退耕年限 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