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68)
- 2023(11620)
- 2022(10131)
- 2021(9386)
- 2020(8262)
- 2019(19070)
- 2018(18802)
- 2017(36630)
- 2016(19921)
- 2015(22576)
- 2014(22186)
- 2013(21705)
- 2012(19858)
- 2011(17690)
- 2010(17595)
- 2009(16153)
- 2008(15509)
- 2007(13466)
- 2006(11478)
- 2005(9681)
- 学科
- 济(84013)
- 经济(83926)
- 管理(57557)
- 业(56459)
- 企(47860)
- 企业(47860)
- 方法(47691)
- 数学(43149)
- 数学方法(42491)
- 财(21873)
- 农(19918)
- 中国(18940)
- 学(16838)
- 业经(16449)
- 贸(14893)
- 贸易(14884)
- 易(14437)
- 地方(14115)
- 务(13951)
- 财务(13897)
- 财务管理(13862)
- 理论(13674)
- 农业(13416)
- 企业财务(13215)
- 制(12775)
- 技术(12725)
- 和(12232)
- 环境(11199)
- 划(10908)
- 融(10506)
- 机构
- 大学(280211)
- 学院(280096)
- 济(111744)
- 管理(110714)
- 经济(109644)
- 理学(97660)
- 理学院(96644)
- 管理学(94476)
- 管理学院(94015)
- 研究(90022)
- 中国(66122)
- 科学(58396)
- 京(57683)
- 农(52216)
- 财(51078)
- 业大(46891)
- 所(45800)
- 研究所(42149)
- 农业(41757)
- 财经(41746)
- 中心(41544)
- 江(40270)
- 经(38238)
- 北京(35411)
- 经济学(34756)
- 范(33017)
- 院(32749)
- 师范(32539)
- 州(31646)
- 经济学院(31587)
- 基金
- 项目(200828)
- 科学(158244)
- 基金(147878)
- 研究(138209)
- 家(132205)
- 国家(131214)
- 科学基金(112342)
- 社会(87292)
- 社会科(82892)
- 社会科学(82870)
- 省(78604)
- 基金项目(77571)
- 自然(77095)
- 自然科(75398)
- 自然科学(75375)
- 自然科学基金(74022)
- 划(67591)
- 教育(65687)
- 资助(62680)
- 编号(53637)
- 重点(46013)
- 部(44524)
- 创(42595)
- 发(42096)
- 成果(41649)
- 创新(39823)
- 科研(39743)
- 计划(39441)
- 教育部(37956)
- 课题(37614)
- 期刊
- 济(108561)
- 经济(108561)
- 研究(74417)
- 学报(50998)
- 中国(49166)
- 农(45343)
- 科学(44261)
- 管理(40968)
- 财(39352)
- 大学(37999)
- 学学(36404)
- 农业(31134)
- 教育(26471)
- 技术(26353)
- 融(20625)
- 金融(20625)
- 财经(20609)
- 经济研究(18856)
- 业(17926)
- 业经(17564)
- 经(17550)
- 统计(16520)
- 策(14984)
- 问题(14390)
- 技术经济(13996)
- 版(13976)
- 业大(13718)
- 决策(13533)
- 科技(13387)
- 商业(12564)
共检索到389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明强 宇振荣 刘云慧
本文利用收集的黄淮海平原不同点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对基于土壤肥力指标的夏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的土壤肥力评价模型QUEFTS进行了修正和验正。QUEFTS是基于土壤肥力指标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关系的半机理养分模型,模型最重要的特点是考虑到了氮、磷和钾3种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计算包括4个部分:(1)土壤潜在供肥量计算;(2)作物氮、磷和钾实际吸收量计算;(3)产量范围的确定;(4)最终产量预估。模型第一步建立了新的计算公式,同时建立了养分表观利用率和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式,取代了原模型中表观利用率的常数项;第三步中将夏玉米籽粒最大和最小养分含量(kg·kg-1)分别校正为:氮21~64;磷126~38...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亚丽 杨春收 王群 刘天学 李潮海
【目的】探明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桶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深度(5cm、15cm、5/15cm)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不同磷肥施用深度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和植株养分吸收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15>T5/15>T5>CK,其中,施用磷肥可以使夏玉米籽粒产量增加8.5%—20.0%;磷肥集中深施比浅施和分层施籽粒产量增加5.9%—10.6%,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6.9%—14.7%、7.5%—17.1%、5.0%—13.4%,氮、磷、钾转移率分别降低10.4%—17.3%、8.4%—12.9%、12.9%—19.6%...
关键词:
磷肥 玉米 养分吸收和分配 施肥深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宏亮 刘龙 郭虹
为了验证养分吸收机制模型对作物根系磷吸收模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获取15个与土壤、根形态、根生理和水分相关的模型参数,采用NST 3.0软件对玉米和大豆地上磷吸收进行模型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玉米和大豆磷吸收模拟值呈现指数曲线增长的趋势。在45 d的培养期间,玉米具有比大豆更高的磷吸收。对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NS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玉米对土壤磷的吸收,但对大豆磷吸收的模拟值偏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磷吸收模拟值和实测值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模拟磷吸收解释了实测磷吸收70.22%的信息,说明模拟的磷吸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
关键词:
磷吸收 玉米 大豆 机理模型 根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丽 王广恩 李义红 史建硕 王丽英 李东晓 蒋龙刚
为明确氮素供应对土壤养分特征及夏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差异的影响。在上茬冬小麦施氮量240 kg/hm~2的大田条件下,夏玉米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90 kg/hm~2;N2:195 kg/hm~2;N3:300 kg/hm~2),以仓玉76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地上部茎秆、叶片、穗轴干质量、土壤速效养分、植株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及累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测定与计算,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性状的影响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0~195 kg/hm~2,茎、叶、穗轴干质量随氮量增加而上升;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0~20 cm, 20~40 cm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同土层速效磷、钾影响无显著变化。不同施氮量下,茎、叶、穗轴和籽粒的氮含量、植株氮累积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籽粒氮累积量占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的59.4%~63.5%;施氮量对茎、叶、穗轴和籽粒的磷钾含量影响较小,植株磷钾累积量受干质量的正调控;氮素投入超过195 kg/hm~2,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采用直线加平台模型模拟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表明,施氮量高于189 kg/hm~2,籽粒产量不再增加。因此,兼顾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效益,结合试验和模型模拟结果,最优氮素投入量控制在189~195 kg/hm~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兆顺 吴俊强 钱芳 楼辰军
在潮土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施肥(NPK、M、NPKM),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以及玉米产量,尤以M处理增幅最大,与本底值相比,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00%,24.81%,18.97%和21.43%;而不均衡施肥(N、NK、NP)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分析表明,在潮土上施氮肥和磷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施肥制度 定位试验 玉米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云柯 徐卫红 周豪 王卫中 李舒婷 王崇力 陈序根 赵婉伊
【目的】为解决传统化肥在肥料利用方面的不足和对果实产量、环境方面的影响,本试验以新型缓释肥料为主题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含有脲酶硝化抑制剂的自制番茄专用缓释肥(special slow-release fertilizer for tomato,TSRF1和TSRF2)和普通复合肥(ordinary compound fertilizer,OCF)、商品缓释肥(commercial slow-release fertilizer,MSRF)、自制番茄专用肥(special compound fertilizer for tomato,TCF)对番茄生物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氮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自制番茄专用缓释肥TSRF1和TSRF2处理较OCF、MSRF、TCF处理分别增加番茄果实干重1.94%、23.24%、26.01%和7.32%、29.75%、32.67%。自制番茄专用缓释肥(TSRF1和TSRF2)处理的N吸收量分别较MSRF、TCF和OCF处理提高了12.57%、36.39、49.75%和24.38%、50.71%、65.47%;与OCF相比,自制专用缓释肥、商品缓释肥、自制专用肥均提高了NPK养分利用率,N、K的利用效率以TSRF2处理最大(14.94%和21.95%),P相对利用率以TSRF1处理最大(20.53%)。土壤有机质含量以TSRF1>TSRF2>TCF>MSRF>OCF,且TSRF1和TSRF2的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为各处理最高。【结论】自制的脲酶/硝化抑制剂专用缓释肥(TSRF1和TSRF2)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和酶活性,使养分缓慢释放,从而促进番茄对N、P、K的吸收利用,利于番茄果实产量的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宛莉 刘恩科 李来福 杜瑞卿 杨建伟
为建立科学的栽培模式和施肥方式,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常规裸地栽培玉米和地膜覆盖栽培玉米2种模式下的不同的施肥方式,测定多个微生物指标,土壤的养分和理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1)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两者的差异性不同;2)各种微生物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细菌、固氮菌,防线菌和真菌。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有机质、土壤pH、碱解N、全N、全P、速效K、速效P、土壤含水分量和土壤温度。不同模式下两指标变量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相关系数-0.932 1;3)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影响不大。只要含N,是否含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宜伦 刘天学 赵鹏 张许 谭金芳 李潮海
【目的】探讨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方法】在夏玉米超高产区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代谢、氮素积累、氮肥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超高产区夏玉米施用氮肥两年增产幅度分别为6.76%—9.62%和5.21%—9.80%,夏玉米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施氮量300 kg.hm-2产量和收益最佳,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55.40 kg.hm-2;施氮量300 kg.hm-2有利于提高硝酸还原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促进氮素吸收积累,可维持土壤硝态氮平衡,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为16.1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陶静静 王海标 朱宗瑛 谭金芳 王宜伦
为探究不同氮效率夏玉米品种间作的氮肥增产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夏玉米品种间作种植模式对其产量、氮素积累量、地上部生物量、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水平下,郑单958和浚单20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8.82%和6.34%,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47.68%和30.89%;施氮240 kg/hm~2水平下,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7.19%和5.88%,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7.31%和22.16%;施氮450 kg/hm~2水平下,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6.53%和5.31%,吐丝期净...
关键词:
基因型 夏玉米 间作 产量 氮肥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彬 蔡典雄 张镜清 高绪科
研究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方式 (直接或过腹还田 )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 ,秸秆过腹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速效 N贡献较大 ;耕层土壤速效 P含量主要与化肥施用量有关 ;耕层土壤速效 K含量与秸秆直接还田有关。该试验条件下 ,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过腹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平衡。产量统计分析表明 ,化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影响 ,其次为秸秆直接翻压还田。适宜的秸秆直接还田量、秸秆过腹还田量与化肥 N配比 (试验中每公顷用量分别为 60 0 0、1 50 0和 1 0 5kg) ,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 N的利用效率较高。研究为该区玉米秸秆作为饲源和有机肥源的合理...
关键词:
玉米 旱地 土壤肥力 秸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云梅 肖厚军 赵欢 秦松 芶久兰 赵堂甫 胡岗 赵伦学 何成兴 张萌 魏全全
【目的】探究覆膜栽培下不同水平商品有机肥替代20%氮肥对春玉米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促进贵州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方法】以"靖丰8号"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化肥(处理1,CK)、减量20%氮肥+商品有机肥3000 kg/hm~2(处理2)、减量20%氮肥+商品有机肥4500 kg/hm~2(处理3)的大田覆膜玉米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春玉米产量、产量构成、生物性状、养分积累及土壤的肥力效应。【结果】春玉米产量以处理3最高,较处理1增产6.83%,增产达显著水平;各处理玉米穗长、穗行数和秃尖差异不显著,处理3玉米穗粗最粗(54.46 mm)、秃尖最短(0.83 cm)、行粒数最多(40粒);玉米株高、茎粗和穗位高以处理2最优,显著优于其余处理;玉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以处理2最大,较处理1分别提高3.33%、3.06%和1.50%,较处理3分别提高5.54%、6.93%和3.70%;处理3较其他处理土壤pH最大、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最高。【结论】商品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能有效促进玉米生长,提升玉米产量,同时可起到改土培肥的作用;商品有机肥3000 kg/hm~2替代20%化肥氮,玉米基本可实现稳产;商品有机肥4500 kg/hm~2替代20%化肥氮处理的玉米增产效果最佳,产量构成较优,土壤酸性改良、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提升效果均最佳。故贵州玉米生产中替代20%化肥氮的商品有机肥推荐用量为4500 kg/hm~2。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孝良 胡立涛 王泓 张云晴 吴长昊 汪建飞
[目的]针对皖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化肥过量施用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利用低的现状,探讨了皖北地区夏玉米化肥减量与有机肥配合施用的可行性及化肥减量比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100%化肥(NPK)、有机肥(OF)、化肥减量(0%、20%、40%)配施有机肥(OF100、OF80和OF60)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施肥可改善玉米各生育期营养状况,提高玉米N、P、K养分吸收量。与NPK处理比较,OF60、OF80和OF100处理100 kg籽粒产量所需要的N含量分别下降0.04、0.13和0.27 kg,所需K2O含量下降0.19、0.13和0.25 kg,所需P2O5含量基本持平。与NPK处理相比,OF80处理玉米孕穗期至收获期地上部植株N、P、K养分吸收量占玉米整个生育期地上部植株N、P、K吸收总量的比例提高3.2%、11.8%、9.1%,产量显著提高9.7%,肥料总氮利用率、化肥氮利用率、肥料总氮农学利用率、化肥氮农学利用率、肥料总氮偏生产力、化肥氮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6.4%、7.4%、4.6 kg·kg~(-1)、3.1 kg·kg~(-1)、6.7 kg·kg~(-1)、13.3 kg·kg~(-1)。[结论]皖北夏玉米种植以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处理,即基肥施用有机肥1 500 kg·hm~(-2),无机复混肥600 kg·hm~(-2),追肥尿素90 kg·hm~(-2)较为适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强 康平德 鲁耀 雷宝坤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玉米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600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增施氮肥能显著增加玉米植株和籽粒的全氮含量,而对玉米籽粒的全钾、全磷含量影响不大,但降低了植株全磷的含量;氮肥施用量对各处理0~100 cm土壤层的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大,表现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各土壤层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硝态氮含量基本上随土壤深度而减少;施氮量对0~100 cm土壤层铵态氮含量影响也较大,但各处理间、不同土壤层间的铵态氮含量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
玉米 施氮量 产量 养分吸收量 无机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群 张学林 李全忠 薛帅 李潮海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类型玉米植株养分累积、分配和产量对土壤紧实胁迫的响应。【方法】采用微区桶栽,设计了土壤类型和紧实度两因素试验,研究玉米地上部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紧实胁迫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紧实胁迫下不同类型土壤上玉米的根干重、根长度、养分累积量和分配量以及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各参数变化顺序均表现为: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紧实胁迫下叶片中的养分分配比例高于茎鞘,养分转移率表现为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了玉米根干重和根长度的增加,增加了各类土壤上玉米单株和各器官中氮、磷、钾的累积量和玉米产量,其中黄褐土和砂姜黑土增加幅度较大,潮土较小;玉米叶片和茎鞘中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晓宇 黄芳 王峥 张树兰 杨学云
【目的】探讨陕西关中地区小麦品种演替过程中产量及氮效率对土壤肥力的响应。【方法】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关中冬麦区3个代表性小麦主栽品种为材料,以33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构建的土壤肥力水平梯度为平台,研究品种演替和土壤肥力及其交互对作物产量、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供试品种有20世纪80年代品种小偃6号、90年代末品种小偃22和近年品种西农979。长期施肥包括6个处理:不同水平的氮磷化肥配施(N1P1和N2P2)、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M1N1P1、M1N2P2、M2N1P1和M2N2P2),以不施肥为对照(CK)。【结果】在各个肥力水平土壤上,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均随小麦品种更替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在高...
关键词:
小麦品种 土壤肥力 籽粒产量 氮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