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30)
- 2023(14620)
- 2022(12504)
- 2021(11484)
- 2020(9723)
- 2019(22017)
- 2018(21947)
- 2017(42255)
- 2016(22468)
- 2015(24823)
- 2014(24065)
- 2013(23338)
- 2012(21012)
- 2011(18448)
- 2010(18390)
- 2009(16578)
- 2008(15645)
- 2007(13054)
- 2006(10923)
- 2005(9105)
- 学科
- 济(87816)
- 经济(87737)
- 管理(63741)
- 业(61206)
- 企(48081)
- 企业(48081)
- 方法(43900)
- 数学(39525)
- 数学方法(38856)
- 农(24099)
- 财(21272)
- 中国(21062)
- 学(18999)
- 业经(18970)
- 贸(17072)
- 贸易(17066)
- 地方(16993)
- 易(16599)
- 环境(16430)
- 农业(16096)
- 制(14076)
- 务(13959)
- 财务(13901)
- 财务管理(13873)
- 技术(13591)
- 理论(13591)
- 企业财务(13131)
- 和(12941)
- 划(12663)
- 银(11283)
- 机构
- 学院(302042)
- 大学(300043)
- 管理(121940)
- 济(118635)
- 经济(116243)
- 理学(107174)
- 理学院(105991)
- 管理学(103752)
- 管理学院(103215)
- 研究(95246)
- 中国(71259)
- 京(64281)
- 科学(62046)
- 农(53761)
- 财(50651)
- 业大(50581)
- 所(46446)
- 中心(46124)
- 研究所(43000)
- 江(42845)
- 农业(42545)
- 财经(42050)
- 北京(39491)
- 经(38591)
- 范(38093)
- 师范(37571)
- 院(35905)
- 经济学(35814)
- 州(34332)
- 经济学院(32675)
- 基金
- 项目(222853)
- 科学(175840)
- 基金(163183)
- 研究(156012)
- 家(144819)
- 国家(143684)
- 科学基金(124224)
- 社会(100392)
- 社会科(95218)
- 社会科学(95193)
- 基金项目(87027)
- 省(87015)
- 自然(83616)
- 自然科(81676)
- 自然科学(81655)
- 自然科学基金(80147)
- 划(74263)
- 教育(71856)
- 资助(66213)
- 编号(62168)
- 重点(50276)
- 部(47836)
- 发(47349)
- 创(47013)
- 成果(46616)
- 创新(43938)
- 科研(43597)
- 计划(42223)
- 国家社会(42045)
- 课题(41758)
- 期刊
- 济(118714)
- 经济(118714)
- 研究(74595)
- 中国(55554)
- 学报(51156)
- 科学(46748)
- 农(46520)
- 管理(41649)
- 大学(38678)
- 财(38411)
- 学学(36693)
- 农业(32084)
- 教育(26891)
- 技术(26803)
- 业经(21913)
- 融(21423)
- 金融(21423)
- 经济研究(19779)
- 财经(19209)
- 业(17320)
- 经(16482)
- 图书(16212)
- 资源(15971)
- 统计(15751)
- 问题(15737)
- 版(15024)
- 科技(14977)
- 策(14905)
- 商业(14074)
- 技术经济(14018)
共检索到416868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牟燕 冯飞
【目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因素,结合可持续发展框架分析土地利用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有助于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北京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通过Markov-CLUE-S耦合模型模拟出2030年3种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15(SDG 15)指标讨论土地利用变化对ESV总量的影响。【结果】(1)2010-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缩减,林地和建筑用地扩张的格局。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NIS)下各地类变化趋势较2010-2020年幅度有所减缓;生态保护情景(EPS)下林地和水域面积较2020年涨幅分别为4.96%和14.26%;耕地保护情景(CPS)下耕地缩减和城市扩张情况得到有效遏制;(2)2010年、2020年和2030年(NIS、EPS、CPS)的ESV总量分别为418.4×10~8、409.9×10~8、403.6×10~8、432.4×10~8和407.0×10~8元。对于各土地类型,林地、水域和耕地占ESV总量的90%以上,建筑用地侵占和水域恢复分别为ESV损失和增益的主要原因;(3)2020-2030年,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呈增长变化。3种情景下退化土地比例大小为NIS>EPS>CPS,造成的ESV损失量为3.8×10~8、4.1×10~8和8.1×10~8元。【结论】水体、耕地和建筑用地是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三者间的转换也是ESV总量浮动的关键原因。在未来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综合考量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措施,以期达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安林 周艳 唐丽毅 牛乐德 潘媚
[目的]为测度怒江州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文章借助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 PLUS)及当量因子法计算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选取2013和2019年两期遥感数据及2013-2019年NPP和粮食产量、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价格数据进行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并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采用PLUS模型对怒江州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模拟的效果较好,其总体精度为82.3%,FOM值为0.26,说明模型具有普适性;2019年自然情景下的ESV为764.18亿元,2025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及耕地保护情景的ESV分别为759.42、764.16以及762.80亿元;生态价值敏感度小于1,表明怒江州ESV对生态系数缺乏弹性,结果可信;在生态价值变化度中,林地和水域变化度大于1,说明林地和水域面积变化对怒江州ESV的影响大。[结论]怒江州土地利用变化度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詹芳芷 田思月 刘志成
北京市第二道绿隔规划是引导北京市平原区绿色空间发展的前瞻性规划,对绿化隔离地区乃至整个平原区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基于总体规划和第二道绿隔建设规划的规划方针与政策指引,本研究构建了三种政策导向下的多情景对比模式:其中,以总体规划中围绕绿隔规划的可持续情景作为主要研究情景,以传统规划下的基准情景作为基础对照情景,以经济快速发展作为核心衡量标准而进行规划的情景作为极端对照情景;定量分析了第二道绿隔规划特征性地段和平原区绿色空间的土地利用面积变化与景观格局特征,构建起了从中观尺度地段到宏观尺度区域的“分—总”研究模式,为未来二道绿隔规划的深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姜 龚晶 孟鹤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农业的生产功能逐渐被弱化,农业的生态功能越来越凸显重要作用,估算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主要是参照谢高地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表,即用全国生态系统的平均服务价值来估算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这与北京的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定位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是不符合的,因此是不太恰当的。文章以北京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为研究目标,在全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北京市300多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进行有依据的修改,制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生态服务价值 北京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新生 韩永虎 韩轶伟
在PLUS模型中纳入POI驱动因子并利用LASSO回归进行驱动体系筛选与精度验证,设定自然发展、经济保护与生态保护3种情景,利用筛选后的驱动因子模拟2030年各情景下陕南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利用InVEST模型分析2000—2020年陕南地区碳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陕南地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陕南地区的建设用地面积由23 648.49 hm~2增长到78 000.21 hm~2,侵占了耕地、林地和草地的生存空间,使其分别减少了39 415.05 hm~2,8 787.51 hm~2与17 476.56 hm~2,2030年3种发展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均保持扩张的趋势。(2)在PLUS模型中加入POI驱动因子且利用LASSO算法筛选驱动因子有效提升了模型的精度与运行效率,模型的Kappa系数和OA系数分别提高了2.53%和0.20%,更精准地模拟了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3)2000—2020年陕南地区碳储量总量呈下降趋势,由2.188 7×10~9 t下降至2.177 5×10~9 t。2030年经济保护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的碳储量总量均小于202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总量最高,达到了2.183 0×10~9 t。(4)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陕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陕南地区平均碳密度分区分布为基础,可为陕南地区分区发展与区域碳收支平衡提供参考,对未来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和双碳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贞斌 李红波
探究多情景下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动态变化特征及规律,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和ESV时空演变趋势;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趋势继承、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耕地与生态兼顾4种情景下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ESV结构变化趋势和空间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显著的阶段特征,总体上表现为耕地大幅度转入建设用地和水域,导致耕地锐减1 868 km~2,林地和水域有较大幅度转向建设用地,导致建设用地持续增长1 569.93 km~2;ESV呈不断下降趋势,降幅达1.66%,武汉市区、仙桃市和潜江市等地区ESV波动较大;(2)趋势继承、耕地保护情景下ESV损失量较高,分别为1.17和0.81亿元,主要受到林地、水域减少的影响;生态保护情景次之,耕地的减少是其ESV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与生态兼顾情景下由于水域、林地扩张导致ESV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式增长;(3) ESV空间流动变化幅度较小,整体表现为由东部、南部的周边高ESV城市向中心区域流入,蕲春县、罗田县和赤壁市等城市是主要的ESV流出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欧阳晓 贺清云 朱翔
模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未来用地模拟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基准、耕地保护及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期间,城市群的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呈减少趋势,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其中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因素以可达性和地形等为主。②在基准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3种不同情景下,2030年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变化均表现为建设用地规模的增长幅度较大,分别增加218 km~2、167 km~2和212 km~2,长沙县、株洲县和湘潭县将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集聚区。③2030年基准情景下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下降较明显,但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作为基准情景的补充和优化,能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2)从景观结构和稳定性来看,两种情景下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显著,耕地在两种情景下均呈现"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变化规律,情景Ⅱ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稳定性更高,且新生成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斑块具有面积小、数量多的特点;(3)各情景下城镇用地扩张方式不尽相同,情景Ⅱ中城镇用地的扩张具有扩张速度更缓和、布局更均匀的特点,情景Ⅰ中城镇用地是围绕中心城区的摊大饼外延扩张方式;(4)从土地收益来看,在相同用地量下情景Ⅱ中土地获取的收益高于情景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峻 李楠 魏锜琀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对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状况,设计适合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评价模拟结果。研究结果:北京市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677,处于"比较协调"区间的中下水平。研究结论:利用协调度模型对城乡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调查 协调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模拟可定量地从空间尺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厘清未来时期内土地变化的重要途径。基于CLUE-S模型,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结合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识别了北京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演化的驱动因素,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禀赋及生态保护等不同情景,对北京市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1不同的时期内,驱动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交通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率影响较显著,坡度对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2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来看,Kappa指数为87.03%,说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3预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均表现为继续向外扩展,且以东南、东北为主要扩展方向,但扩张的程度存在差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常铭鑫 曾晨 解鹏 刘述密
为寻求国土空间最优碳减排路径,实现低碳绿色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武汉市作为案例区,采用线性规划与Markov模型,形成不同情景下武汉市2035年土地利用结构,将空间自相关效应融入到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不同用地结构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分析未来不同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下的碳排放,提出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结果显示:自然发展情景和经济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有明显变动,总碳排放量分别增加8.25%和29.06%;低碳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增速放缓,林地明显增加,总碳排放量增加5.46%。从空间形态上来看,自然发展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围绕中心城区向外扩张态势明显,远城区零散建设用地逐步合并;低碳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增加受限,远城区林地增加明显,多生态绿楔和生态廊道的全域生态框架逐步成型。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均能表现不同发展策略对武汉市国土空间格局的影响,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优先情景碳排放情况不容乐观,融入低碳理念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能够在实现绿色减碳目标的同时兼顾经济增长速度。
关键词:
碳排放 国土空间优化 土地利用 情景模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孟超 潘洪义 高成 姚材仪 何艳梅 程建兄 张天翼
有效测度与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制定生态补偿和土地整治政策、提高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PLUS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当量法对203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并在充分考虑耕地保护中耕地质量这一关键性指标作为导向的基础上形成政策导向情景,与自然发展情景下的生态服务价值模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30年不同情景下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但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不同趋势。政策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速得到有效控制,林地草地面积由减转增,耕地面积降速明显减缓,并且与自然情景相比有90.94 km~2的平均等别以上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耕地质量得到有效保障;(2)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岷江流域生态服务价值为1 334.59亿元,政策导向情景下其生态服务价值为1 347.65亿元,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北部与西南部高,中部与东南部低的态势。政策导向情景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冷点范围及浓度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显著降低,价值损失得到有效缓解;(3)耕地和林地的相互转化是未来岷江流域ESV损益的主要贡献来源,政策导向情景下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贡献率与自然情景相比显著降低,仅为4.3%。研究结果可为岷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与辅助决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以镇江市为例,运用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分析1994—2012年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特征,并设定情景方案利用改进的CLUE-S模型对区域未来演变趋势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镇江市土地利用呈现出"缓慢提升—快速上升—稳步下降"动态演变特征;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向园地景观类型的转化;改进的CLUE-S模型在300m×300m尺度上最佳,耕地保护情景下,限制区内基本农田用途转化,制约了建设用地的适度扩张,预计到2030年耕地比重增加4.35%,主要分布在镇东平原区;经济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最为显著,预计到2030年面积增加15.26%,主要侵占各建成区周边大量耕地;生态保护情景下,预计到2030年林地、水域等生态保护用地面积增加,主要分布在镇西丘陵区。分情景的模拟方案为区域土地利用调整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格局演变 情景模拟 镇江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权瑞松
论文基于2000、2003和2006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Terrset 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203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采用SCS模型探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水文效应。结果显示:1)Terrset CA-Markov模型的模拟精度为0.85,可用于模拟2030年上海土地利用格局。2)预测结果表明,2000—2030年间,工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与道路广场组成的城市不透水地面比重由2000年的26.54%激增至2030年的59.19%。3)上海不同区域的平均径流深度整体呈增加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性,而这种时空差异是由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转化造成的;2000—2030年间,上海中心城区不透水地面比重较高且变化较小,而郊区不透水地面面积大幅提升,导致郊区地表径流深度增幅大于中心城区。研究结果可为完善城市风险管理与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