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32)
2023(9461)
2022(8035)
2021(7402)
2020(6236)
2019(14421)
2018(14180)
2017(28063)
2016(15004)
2015(16548)
2014(16395)
2013(16083)
2012(14853)
2011(12923)
2010(12380)
2009(10489)
2008(9411)
2007(7629)
2006(6299)
2005(4947)
作者
(41400)
(34874)
(34528)
(32945)
(21776)
(16848)
(15547)
(13775)
(13422)
(12087)
(11950)
(11872)
(10869)
(10808)
(10641)
(10631)
(10243)
(10224)
(9963)
(9889)
(8627)
(8341)
(8260)
(8024)
(7951)
(7743)
(7526)
(7322)
(6918)
(6908)
学科
(65388)
经济(65339)
管理(40330)
(37120)
方法(31485)
数学(29169)
数学方法(28826)
(27833)
企业(27833)
(18413)
地方(16557)
(15753)
环境(14879)
(14664)
中国(13692)
农业(13071)
业经(11776)
(10485)
贸易(10478)
(10190)
土地(9764)
(9513)
(9082)
(8869)
财务(8838)
财务管理(8822)
技术(8568)
资源(8541)
地方经济(8481)
企业财务(8365)
机构
学院(198557)
大学(196214)
(83332)
经济(81865)
管理(79809)
理学(70111)
理学院(69339)
管理学(68057)
管理学院(67699)
研究(66166)
中国(48241)
科学(43340)
(40159)
(38351)
业大(34966)
(34732)
(32328)
中心(32224)
研究所(30140)
农业(29988)
财经(28909)
(28471)
(26552)
经济学(26087)
(25041)
(24501)
师范(24218)
经济学院(23929)
北京(23632)
经济管理(22381)
基金
项目(152487)
科学(120878)
基金(112695)
研究(106101)
(100330)
国家(99641)
科学基金(85987)
社会(68663)
社会科(65241)
社会科学(65224)
(61577)
基金项目(60883)
自然(58258)
自然科(56809)
自然科学(56794)
自然科学基金(55706)
(51064)
教育(47729)
资助(45155)
编号(41059)
重点(35013)
(33934)
(33360)
(31855)
科研(30170)
创新(30051)
计划(29866)
成果(29238)
国家社会(29132)
教育部(28153)
期刊
(80513)
经济(80513)
研究(48726)
中国(35418)
学报(34626)
(33653)
科学(32484)
管理(26378)
(26234)
大学(26064)
学学(25199)
农业(23170)
技术(17525)
业经(13929)
资源(13710)
教育(13216)
财经(13144)
(13037)
金融(13037)
(12601)
经济研究(12580)
(11388)
问题(11313)
(9887)
科技(9826)
技术经济(9504)
业大(9351)
统计(9348)
(8506)
理论(8287)
共检索到2703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天福  龚直文  邓元杰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陆地植被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式。为有效识别植被碳汇服务功能提质增效的优先区,利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估陕西省植被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分布格局,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林草生态建设碳汇增长空间差异,确定林草生态建设提质增效对象区域。结果表明:(1)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也主要发生在三者之间;(2)1980―2020年陕西省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增加91.88×10~6t,增幅3.16%,呈现出“总体上南高北低、局部地区明显过高或过低”的地带性分布特征;(3)退耕还林(草)工程对碳汇能力提升效果明显,存在全局空间相关性,表现为一定的空间趋同集聚现象;(4)陕北地区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极优先区和优先区,陕南地区为中等优先区,关中地区为一般优先区。研究基于不同区县生态系统碳汇年均增长率的差异,确定生态治理优先区域,可为实现生态修复工程主导模式的分区管理以及碳汇能力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磊  董捷  张安录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地经济效益是利用土地的目标之一,如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利用减碳增效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的视角,梳理复杂系统内变量间的反馈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SD)进行建模,将约束条件纳入到多目标规划(MOP)中,实现MOP与SD模型整合,进行系统仿真并得出优化后2020年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结果显示,利用SD-MOP模型能够实现减碳增效目标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2008年真实值相比,耕地、林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0.33×10~4、30.17×10~4、0.08×10~4和16.37×10~4 hM~2,其他农用地及未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义超  任志远  
本文以2000年的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水文水资源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Binary Logistic、CLUE-S模型以及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测评了咸阳黄土台塬区水土资源在数量和空间上的配置,并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咸阳台塬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图谱。分析发现:①从水土数量优化配置的结果可知,耕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而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则有增加的趋势;②从面向生态的角度出发,黄土台塬区的水土优化配置结果反映了台塬区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台塬区的生态效益由2000年的1.53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445亿元;而台塬区的土地经济收益则由2000年的68.490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1.9021亿元;③从水土空间优化配置的结果可以看出,咸阳台塬区建设用地在过去10年以及未来10年变化极为明显,建设用地主要在原有建设用地周边进行拓展,其中,建设用地变化最为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咸阳市的秦都区以及三原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匡文慧  
地理结论的可靠性一直以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和参考文献集成与再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数据分析结果与研究区40篇参考文献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提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规律。结论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参考文献集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2005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减少,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人口、经济、政策与城市化是该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兴榆  黄贤金  赵小风  陆汝成  赖力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利用1980、1990和2005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并提取了环太湖地区198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根据《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计算了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中植被碳储量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1980~1990年耕地、林地及草地分别净减少了223.26、1182.50和178.90 km2,其中耕地主要转出为林地与建设用地,转入来源为林地、草地及未利用地,草地主要转出为耕地、林地及建设用地,其他地类之间转化较小;1990~2005年耕地及林地净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齐雁冰  高亚军  刘梦云  
陕西省自然条件复杂 ,土地类型多样 ,土地利用状况区域差异明显。用地结构不合理 ,生态环境恶劣 ,土地质量差 ,开发潜力小 ,人均土地占有量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主要措施 :加强土地管理 ,控制人口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增加土地投入 ,改善生态环境 ,不断提高土地质量 ,建立农林牧生产基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志远  岳大鹏  郭彩玲  
在以最新TM彩色合成图像为主要信息源编制成的陕西省1∶50×104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的八大类型,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结构格局和分布规律,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途径。此研究为有关部门决策和制定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退耕还林工程(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SLCP)可快速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论文以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陕西省安塞县为例,利用MSS/TM/ETM+卫星遥感影像,获取研究区6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信息,通过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SLCP对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影响。草地、耕地及林地为研究区三大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态势;整个研究时段内,耕地先增后减,整体减少38.4%;林地先减后增,整体增加4.36%;灌木林地和草地减少,而未成林造林地快速增加;SLCP显著加强了耕地的递减趋势,并大幅增加了未成林造林地面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晓临  赵娟  白红英  王涛  
【目的】分析2000-2009年陕西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和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对2000-2009年MODIS NDVI数据进行时序重建的基础上,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差值法获取NDVI时空变化信息,并结合DEM分级数据提取不同高程地区的NDVI变化信息,分析陕西省植被覆盖情况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1)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表现为NDVI值陕南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区>陕北黄土高原区。2000-2009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呈现改善趋势,植被覆盖变化速率表现为陕北黄土高原区高于关中平原区,关中平原区高于陕南秦巴山区。2)陕北黄土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柳梅英  包安明  陈曦  刘海隆  张红利  陈晓娜  
天然植被退化,部分转变为人工植被和人类聚居区是干旱区绿洲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目前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论文尝试采用CASA模型及1976—2007年4期9月份Landsat卫星影像估算玛纳斯河流域9种植被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并通过植物枯损模型估算了流域内植被碳密度,进而估算出流域内各类型植被碳储量,最后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的转移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76—2007年间,受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品种变化影响,绿洲农田植被碳密度变化较大;同期流域植被碳储量共增加了50.50×104t C,其中林地被乱砍乱伐,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退化为荒草地使得流域植被碳储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雨霖  赵汉章  陈明珊  祁月清  
三峡库区现有坡地植被是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替而来的天然次生林和荒地草坡及人工林植被。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40年代的45.5%降至1985年的21.7%,而且面积分布不均匀呈“岛状”和“斑块状”。坡地植被的退化导致了土壤瘠薄。土壤石砾含量6%~30%;土层较薄40~60cm;土壤母质松软再加之人们不合理利用土地,使水土流失加剧。为了控制库区坡地植被─土壤环境变化,防止进一步土壤侵蚀,1992年采用生物活篱笆复合农林经营技术。生物活篱笆是采用速生、萌生力强、能固N的植物材料沿等高线种植,使较陡坡地保持水土达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试验选择刺槐、黄荆、马桑、新银合欢、紫穗槐、龙须草、香根草等乔灌草。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白雪莲  季树新  王理想  陈正新  常学礼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衡量区域植被生产力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进程深刻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变化。因此本文结合趋势分析和转移矩阵法,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NDVI年际变化角度分析鄂尔多斯北部典型农牧交错区(十大孔兑地区)2000-2015年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与LUCC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农牧交错区植被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显著增加和不显著增加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9.41%,分别为22.01%和67.4%;其后依次为不显著减少区域、无变化区域和显著减少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4.59%、3.32%和2.68%。(2)在不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区,土地转换面积分别为235146.08 hm2和82761.76 hm2,草地转为农田、林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尤其是草地转为农田导致对应区域植被生产力增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基于1986年、200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遥感影像、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NPP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86年~2000年,研究区植被NPP下降了21.7TgC,单位面积NPP下降了35gC(/m2·a);②NPP>400gC(/m2·a)的区域明显缩减,NPP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玉华  王奕涵  
绥东试验区位于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具有便利的地缘条件及明确的政策支持,是我国连接东北亚和中国走向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口岸与黄金经济通道。近年来,绥东试验区蓬勃发展,但其背后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瓶颈,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精尖人才不足等。厘清绥东试验区的优势条件,探析其发展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之策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艳忠  刘昌明  刘小莽  梁康  白鹏  冯异星  
剧烈的人类活动可快速地改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格局,并对地表参量和水文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论文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的重点区黄河中游为例,利用5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区域LUCC的过程与趋势,并探讨了GGP对下垫面地表参量及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GGP并未显著地改变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但改变了各土地类型的转换速度和平衡状态。GGP实施前各类型间相互转换频繁,处于动态平衡态势,而GGP实施后以土地类型单向转换为主,处于不平衡态势,以耕地单向转为林草地为主。2)不同子流域间LUCC存在差异。GGP前汾河流域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