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47)
- 2023(14104)
- 2022(12011)
- 2021(11310)
- 2020(9558)
- 2019(21829)
- 2018(21449)
- 2017(42049)
- 2016(22379)
- 2015(24773)
- 2014(24327)
- 2013(23796)
- 2012(21505)
- 2011(19374)
- 2010(19163)
- 2009(17423)
- 2008(16640)
- 2007(14508)
- 2006(12466)
- 2005(10559)
- 学科
- 济(97213)
- 经济(97133)
- 业(64865)
- 管理(57013)
- 农(48738)
- 方法(41491)
- 企(40856)
- 企业(40856)
- 数学(37862)
- 数学方法(37264)
- 农业(32420)
- 地方(23711)
- 中国(23680)
- 业经(22301)
- 财(20046)
- 学(18465)
- 制(16653)
- 环境(16626)
- 贸(14399)
- 贸易(14394)
- 发(14076)
- 易(13963)
- 银(13543)
- 银行(13516)
- 技术(13224)
- 和(12817)
- 行(12806)
- 融(12673)
- 金融(12671)
- 理论(12544)
- 机构
- 学院(303995)
- 大学(297164)
- 济(123033)
- 管理(120836)
- 经济(120522)
- 理学(105163)
- 理学院(104009)
- 管理学(101895)
- 管理学院(101344)
- 研究(98940)
- 中国(79354)
- 农(66543)
- 科学(63378)
- 京(61513)
- 财(53131)
- 业大(51598)
- 农业(51188)
- 中心(48839)
- 所(48775)
- 江(44903)
- 研究所(44860)
- 财经(42925)
- 经(39283)
- 范(39217)
- 师范(38843)
- 北京(37489)
- 经济学(36513)
- 院(36337)
- 州(36025)
- 经济管理(34444)
- 基金
- 项目(218924)
- 科学(173555)
- 研究(159388)
- 基金(159305)
- 家(139343)
- 国家(138161)
- 科学基金(119326)
- 社会(101891)
- 社会科(96218)
- 社会科学(96188)
- 省(87928)
- 基金项目(85077)
- 自然(77881)
- 自然科(75955)
- 自然科学(75941)
- 自然科学基金(74474)
- 划(72878)
- 教育(71485)
- 编号(65135)
- 资助(64228)
- 重点(49602)
- 成果(49450)
- 发(48921)
- 部(47888)
- 创(45521)
- 课题(43847)
- 创新(42592)
- 科研(42340)
- 国家社会(42285)
- 教育部(40194)
- 期刊
- 济(133238)
- 经济(133238)
- 研究(80358)
- 农(66912)
- 中国(58820)
- 学报(46595)
- 农业(45698)
- 科学(45094)
- 财(38863)
- 管理(37640)
- 大学(36143)
- 学学(34604)
- 融(30052)
- 金融(30052)
- 业经(28157)
- 技术(27542)
- 教育(25385)
- 业(22425)
- 财经(19092)
- 资源(19015)
- 问题(18992)
- 经济研究(18300)
- 经(16308)
- 版(16130)
- 统计(15741)
- 技术经济(15071)
- 农村(14779)
- 村(14779)
- 策(14680)
- 农业经济(14429)
共检索到433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兰 罗维 周宝同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牧交错带典型流域生态风险的影响,在Arc GIS技术支持下,以洋河流域1990、1995、2000和2008年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洋河流域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将研究区划分为525个生态风险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结构角度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洋河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以上;1990—2008年,洋河流域总体景观生态风险值(ERI)由0.197 3上升到0.238 4。低风险区(ERI≤0.17)面积减少3.53%,高风险区(ERI>0.68)面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王娟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等生态脆弱性特征。本文利用19862、002年两期TM/ETM影像,揭示了吉林西部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依据Costanza R.等人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6年来,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地减少。吉林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86年的767.1亿元/a下降到2002年的624.1亿元/a,减少幅度达18.6%,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伟科 封志明 杨艳昭 孙小舟 游珍
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利用ArcGIS9.2软件平台,对1995年和2005年两期L andsat TM、MSS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取了西辽河流域10年间隔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资料,分析了西辽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及空间转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①1995年和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覆被以草地和耕地为主,二者面积分别占全区的2/5和3/10,10年间土地利用整体特征并未发生重大改变;②西辽河流域绝大部分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在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3个地类,三者的变化绝对值约占全区的93.77%;③10年间北方农牧交错带各种土地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移变化,其中草地是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张庆霞 陈林
通过小区域、长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结合,以便从微观尺度揭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制图与农户调查结合,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探讨马儿庄村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马儿庄村近60年经历了由草地畜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到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土地利用的变化;前50年土地利用引起土地逐步退化,后10年土地迅速恢复。在人口增长和政策驱动下前50年耕地不断增加,1998年以来的扬黄水分和养分输入,使耕地面积下降。在利用过度和使用政策不当的作用下,草地在面积减少的同时质量大幅度下降,2003年禁牧之后迅速恢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沙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述河,闫海利,郭丽英
基于1985~2000年间的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陕北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多分布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表明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对活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改善,但局部地区恶化也相当严重,且在县级尺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在大的区域尺度上北部风沙滩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强于南部丘陵沟壑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改善和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变,其中治沙种草与防护林体系建设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达到74.8%。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祗坤 吴全 苏根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海 康慕谊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重建中适宜乔、灌、草种生态区划的基础上,以该区域黄土高原区作为研究区,结合该区1989和1999两年的土地利用分类图,通过计算区域缺水指数及对其分级,探讨了缺水指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该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缺水指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水分亏缺风险指数(RiskIndexofWaterDeficit),从研究区整体和各生态分区两个尺度上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RIWD时空分异。得出如下结论:①1989~2000年,研究区缺水指数均在中度以上,其变化幅度有逐年减少的趋势;②对比1989年和1999年两年的缺水指数,区域整体缺水状况...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石英 蔡强国 吴淑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华北和北京地区频繁爆发了沙尘天气,成为该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预防和减轻沙尘天气的危害,是近期包括北京在内的几个重要地区生态建设上的重要目标。根据相关研究,受土地利用变化等过度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物质结构变化对沙尘灾害具有更强烈的影响。本文以横跨河北和内蒙古的地区为例,分析了北京上风向农牧交错区因风蚀带来的土地退化。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主要采用地形、植被、风速和风向,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分布、水源和村庄等因素评价了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根据退化程度,当前土地利用分为农用地、保护用地、退化地和严重退化地四种类型,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每种类型各因子进行生态安全评价。...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安萍莉 潘志华 郑大玮
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垦 ,农牧用地不协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文章分析得出 ,牧草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退耕还草是重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根本途径。文章从区域实际出发 ,以武川县为例 ,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重建———退耕还草的具体方案。研究表明 ,武川县大约需要用 30a的时间进行退耕还草 ,目前须退还 1 1°以上全部坡耕地 ,2 0 1 0年前须退还 7°以上的坡耕地 ,2 0 2 0年前须退还 5 0 %的 6°以下坡耕地 ,2 0 30年前须退还另外 5 0 %的 6°以下坡耕地。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结构 重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林彰平
利用遥感数据、相关专题地图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在GIS的支持下 ,以位于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镇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 ,探讨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机制 ,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镇赉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统计分析 ,并从景观生态格局、土地荒漠化和水环境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耿鑫 胡实 肖玉 王训明
为完善土地规划评估指标、挖掘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潜力,在明晰2001—2018年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以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三种生态功能为优先发展目标,结合CLUE-S模型提出了三种土地利用格局规划方案。结果显示:(1)2001—2018年研究区ESV总量增长9.69%,其中调节、支持和供给服务功能年均占比分别为67.25%、21.88%和6.74%;(2)三种规划方案对区域ESV提升明显,其中支持服务优先情景下ESV总量提升5.84%,高于供给服务(2.66%)和调节服务(5.19%)优先情景;(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适应性不同,研究区西北部、西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更适宜造林和退耕,ESV总量和支持服务价值的提升潜力较大,而北部和东南部地区更适宜开垦农田,供给和调节服务价值提升潜力较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是保障区域生态与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充分考虑政策与环境适应性等因素,对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优化,将为当地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博 聂晓刚 杨东升 万丹 方江平 赵薇
【目的】探明西藏尼洋河流域下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尼洋河下游河谷地带,采集天然林地、人工林地、河滩林地、农耕地、草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每个样点015,1530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渗透性(初始渗透速率、稳定渗透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并对各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持水性能有明显差异,土壤体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岩洁 李阳兵 邵景安
为揭示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风险的影响,选择草堂溪小流域作为研究区,以1990、2000、2004和2010年4期TM和CBERS影像获取草堂溪小流域土地利用信息,以500 m×500 m为基本单位,制作格网作为辅助评价单元,借助GIS技术为数据分析平台,对土地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空间插值,生成1990、2000、2004和2010年4期生态风险分级图。结果表明:1990—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上升0.03;研究区5种风险等级连片分布,与耕地和水域分布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5种生态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15~25°和>25°坡度带上以及500~1 000 m和1 000~1...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风险评价 三峡库区 草堂溪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总体较高,2003年达到36.5%,且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与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44.18×104hm2,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以近0.27×104hm2/年的速度增加,主要由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0.52×...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驱动机制 陕北农牧交错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战金艳 邓祥征 岳天祥 包玉海 赵涛 马胜男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