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78)
- 2023(10300)
- 2022(8709)
- 2021(8274)
- 2020(6939)
- 2019(16127)
- 2018(15931)
- 2017(31124)
- 2016(16524)
- 2015(18362)
- 2014(18156)
- 2013(17271)
- 2012(15246)
- 2011(13462)
- 2010(13278)
- 2009(11868)
- 2008(11085)
- 2007(9006)
- 2006(7594)
- 2005(6137)
- 学科
- 济(66096)
- 经济(66041)
- 管理(47855)
- 业(43376)
- 企(36097)
- 企业(36097)
- 方法(34543)
- 数学(31247)
- 数学方法(30609)
- 农(17581)
- 财(15632)
- 中国(14690)
- 学(14687)
- 环境(13510)
- 业经(13423)
- 土地(11987)
- 农业(11624)
- 地方(11531)
- 理论(11162)
- 务(10305)
- 财务(10239)
- 财务管理(10219)
- 和(10122)
- 技术(10113)
- 贸(10080)
- 贸易(10075)
- 划(9964)
- 易(9824)
- 制(9663)
- 企业财务(9655)
- 机构
- 学院(220604)
- 大学(217584)
- 管理(91571)
- 济(86254)
- 经济(84541)
- 理学(80578)
- 理学院(79769)
- 管理学(77995)
- 管理学院(77607)
- 研究(66517)
- 中国(49902)
- 京(44627)
- 科学(42569)
- 财(37479)
- 农(35606)
- 业大(35507)
- 中心(32708)
- 财经(31342)
- 所(31139)
- 江(30843)
- 研究所(28860)
- 经(28802)
- 农业(27863)
- 范(27445)
- 师范(27172)
- 北京(26764)
- 经济学(26432)
- 院(25408)
- 州(24266)
- 经济管理(24187)
- 基金
- 项目(164519)
- 科学(131367)
- 基金(121392)
- 研究(118015)
- 家(106646)
- 国家(105854)
- 科学基金(92642)
- 社会(75427)
- 社会科(71645)
- 社会科学(71625)
- 省(64780)
- 基金项目(64652)
- 自然(62104)
- 自然科(60606)
- 自然科学(60594)
- 自然科学基金(59465)
- 教育(55453)
- 划(54764)
- 资助(49337)
- 编号(47346)
- 重点(37248)
- 部(36302)
- 成果(35142)
- 创(35099)
- 发(34910)
- 创新(32787)
- 科研(31993)
- 课题(31896)
- 国家社会(31694)
- 教育部(31291)
共检索到295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爱慧 蔡银莺 张安录
耕地资源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耕地利用的私人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决策存在不一致,难以达到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通过土地优化配置模型分析,可知目前经济发展中缺乏考虑难以量化的生态非使用价值,解决外部性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是建立政府干预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把生态非使用价值的部分价值补偿给农民。耕地生态补偿的核心是如何把生态非使用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和确定合理补偿标准,而合理补偿标准确定能更好解决生态服务的最优的供给问题,真正使生态补偿起到对正外部供给的激励和对负外部性释放的约束作用。本文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探讨耕地生态补偿必要性和尝试建立耕地生态补偿的核算基本理论框架,认为耕地提供净...
关键词:
外部性 生态补偿 耕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文博 李世平
[目的]基于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支付意愿,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态,测算具有弹性的生态补偿标准,确保生态补偿机制顺利运行。[方法]以河南省457份实地调查问卷为基础,采用选择实验法,建立由4个属性水平、7个选择集组成的生态价值属性集,测算受访对象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结果]城乡居民对于耕地资源景观与生态环境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耕地质量和耕地面积;农民和市民对于耕地生态价值属性满足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性,农民支付意愿为2 060.55元/hm~2,市民支付意愿为3 396.15元/hm~2,两者相差近1 335.60元/hm~2,收入水平、环保意识是影响受访对象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最直接因素,但两者均认为耕地面积不变、耕地质量改善和耕地景观生态环境改善为最优选择。[结论]补偿额度应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支付能力和意愿,将农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下限,市民的支付意愿作为生态补偿上限,可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何琼 杨敏丽
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完善耕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至关重要。在阐述构建耕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耕地管理及补偿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耕地补偿的先进经验,研究了我国构建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补偿主体、补偿方式、补偿模式等,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生态补偿 机制 框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继丰 袁中友
研究目的:探讨巨型城市区耕地生产、生态多功能需求下耕地补偿分区及补偿金配置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补偿分区以耕地功能供需关系为直接依据,以区域公平为出发点;食物生产功能应是各级补偿分区的第一准则,生态服务功能应作为该功能需求强烈的巨型城市区的第二准则;复杂的层级式行政管理体制下,粮食安全视角的补偿金配置应以省级补偿关系为起点,兼顾土地利用效率理论及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采用自上而下的路径配置到末级实施单元;生态安全视角的耕地补偿面向巨型城市区内部,补偿分区及补偿金测算可直接到末级实施单元,不需要复杂的资金配置体系。研究结论:提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二元制的巨型城市区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方斌 祁欣欣 王庆日
研究目的:通过国家耕地易地补充价值补偿理论框架和测算,为国家耕地易地补充价值补偿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采取剥离法获得耕地易地补充的价值组成,并运用经济模型法和生态评估法进行量化。研究结果:以理论框架为基础,运用耕地产出价值、维护社会稳定价值和生态价值,建立了省际间耕地易地补充价值补偿的测算模型,并计算了全国内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耕地产出价值、维护社会稳定价值和生态价值,得出北京对宁夏耕地易地补充价值为每年534896.37元/hm 2,其他省际之间耕地易地补充价值也可依据此模型计算得出。研究结论:构建的耕地易地补充价值补偿的理论框架,可为国家易地补充价值补偿标准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皓玮 方斌 魏巧巧 瞿颖 王庆日
研究目的:探讨区域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以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各区域间转移的测度,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市域间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并以江苏省为例,测算各区域间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研究结果:(1)2011年江苏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北高南低,生态超载指数南亏北盈,表现出耕地生态供给和生态消费"空间异位"现象。(2)2011年江苏省整体上向外输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可获得16.99×108元耕地生态补偿费。(3)省内苏南地区及苏中南通市需分别支付104.83×108和2.88×108元耕地生态补偿费,苏中(除南通市)和苏北地区可分别...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钱凤魁 徐欢 逄然然 王大鹏 贾艳萍 顾汉龙
[目的]基于省域尺度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和支付意愿差异,通过分析耕地生态盈余与赤字情况,科学量化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可行路径。[方法]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系数修正法测算各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度。[结果]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盘锦市等3市为耕地生态补偿区,补偿额度为0.53亿元,沈阳市、大连市等其他11市为耕地生态受偿区,受偿额度为16.70亿元;2019年全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是向外输出状态,应得补偿费为16.18亿元;生态消费区与生态服务区不存在“空间异位”现象,生态赤字区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区域;全省各市化肥施用强度均超过800kg/hm~(2),导致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和朝阳市的耕地碳足迹均较高。[结论]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泽宁 樊安新 翟渊军
用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功能以及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分析了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问题;提出了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的概念,分析了其内涵;阐述了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经济阈和水质水量统一配置可行方案拟定的原则;依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限制性因素原理,构建了由配置方案生成模型和配置方案效果评价模型组成的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模型体系框架。为水质水量统一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了一种基本思路。
关键词:
水资源 水质 优化配置 生态经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健 吴群 郑明媚 黎韶光 彭建超 赵珂
研究目的: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耕地资源的持续供给,本文探讨引入矢量CA支持下的耕地补偿空间决策模型用于耕地补偿决策的可行性。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技术、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针对矢量数据处理的便捷与快速性质,提出基于矢量数据格式的元胞自动机支持下的耕地补偿决策模型,着重讨论了二维矢量元胞自动机的邻居模型和转换规则,指出元胞状态转换规则主要依赖于与邻居元胞的大小、距离、相邻边长度和相邻边分维指数、邻居影响力效果指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耕地补偿决策中的邻居影响力即转换规则。文章以海南省琼海市九曲江乡为例,计算不同参数控制下的多种耕地补偿决策方案,证明了该模型用于耕地补偿决策的可行性。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矢量数据 耕地补偿 空间决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彦随,胡业翠,郑宇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供给更趋紧张。从发展的角度,合理确定区域耕地资源容许城市、生态建设的占用量。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对无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耕地资源态势。以及用地需求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分析,构建了区域容许耕地转换模型(MAC),并应用该模型测定了无锡市2030年以前容许"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量。据此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的底线和调控指标,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区域耕地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多目标导向下的区域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量化方法和决策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洪鸿加 彭晓春 陈志良 张杏杏 刘强
合理的农业结构有利于农业系统发挥更好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如何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长沙市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下,研究了2010年长沙市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配置,长沙市粮食作物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调整,粮食作物调整后面积比例为60.92%,比调整前减少2.12%;蔬菜种植调整后面积比例为21.96%,比调整前增加3.84%。结构优化配置后,化肥施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比优化前分别提高9.93%和2.03%,有效地促进了农业...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博 金晓斌 孙瑞 项晓敏 刘晶 曹帅 周寅康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下降、耕地撂荒增多等多种农业问题,土地整治是当前中国改善耕地细碎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索适宜的土地整治计量模型以解决耕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从工程设计、权属调整、地块分配三方面构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模型优化,案例区农业生产消耗降低了20.41%、地块平均规模增大了53.72%、户均地块数降低了34.92%,平均耕作距离减小了68.17%,可促进耕地细碎化问题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对丰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法,推动耕地细碎化问题解决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爱慧 蔡银莺 张安录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有效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矛保盾的经济激励措施。其中,生态补偿额度的确定是补偿机制构建的核心和难点。论文以武汉市民的调查为实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应用选择实验法模拟和构建耕地生态补偿政策及其交易市场,测算出武汉市民对不同耕地保护属性水平的偏好及不同组合方案的福利水平价值变化差异,从而间接得出市民对耕地资源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及额度。研究结果表明:对保护耕地资源而言,市民更关注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属性,并愿意为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每年支付154元;众多属性组合中,市民愿意支付的最佳组合为方案7,即耕地面积属性保持不变、耕地质量与肥力属性改善、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属性改...
关键词:
耕地 生态补偿 选择实验法 支付意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俊 杨钢桥 李争
以大别山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塔吉特-总绝对方差最小模型(Target-MOTAD)分析了生态脆弱地区农户风险状态下耕地投入要素配置的优化途径。研究表明:调查区域农户耕地投入要素结构和耕地利用结构有优化空间,典型农户在现有耕地资源条件下可以通过耕地投入要素配置及耕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来增加其农业收入,而不需要通过扩大垦殖规模来实现农业收入增长目标。因此生态脆弱地区农户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应提高耕地利用程度,优化投入要素的配置结构,避免由于扩大垦殖规模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飞
本文构建了买、卖方垄断下土地储备中心"征地—出让"的联动市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农地征收买方垄断和一级土地市场卖方垄断的现行土地储备制度,必然带来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征地追求"土地财政"的后果,如果地方政府并非是"单一的土地市场监管者和宏观调控者",则这个联动市场模型将处于一种非均衡的状态。同时表明土地储备制度买卖方双边垄断市场化经营的结果必然导致宏观调控的缺位和微观管制的越位以及城市土地资产经营的错位,这也使得城市土地市场成为一个充满了政府失灵的市场。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对耕地保护问题和征地补偿问题的理论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合法化的土地零级市场社会总福利要比双边垄断土地市场的社会总福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