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12)
- 2023(12295)
- 2022(10652)
- 2021(10051)
- 2020(8924)
- 2019(20576)
- 2018(20607)
- 2017(41113)
- 2016(22076)
- 2015(25213)
- 2014(25307)
- 2013(25137)
- 2012(23393)
- 2011(21135)
- 2010(21105)
- 2009(19868)
- 2008(19474)
- 2007(17417)
- 2006(14827)
- 2005(13425)
- 学科
- 济(90532)
- 经济(90431)
- 管理(62547)
- 业(61452)
- 企(49244)
- 企业(49244)
- 方法(46500)
- 数学(41154)
- 数学方法(40646)
- 财(24991)
- 农(24730)
- 中国(24070)
- 贸(19750)
- 贸易(19743)
- 易(19276)
- 学(18543)
- 制(18446)
- 业经(17997)
- 银(16354)
- 银行(16321)
- 农业(15924)
- 务(15704)
- 融(15687)
- 金融(15684)
- 财务(15650)
- 财务管理(15610)
- 行(15561)
- 地方(15286)
- 企业财务(14806)
- 和(13896)
- 机构
- 大学(322593)
- 学院(321186)
- 济(134573)
- 经济(131858)
- 管理(124691)
- 理学(107645)
- 研究(106716)
- 理学院(106503)
- 管理学(104651)
- 管理学院(104056)
- 中国(82292)
- 京(68046)
- 科学(64885)
- 财(62970)
- 农(55392)
- 所(54395)
- 财经(50589)
- 中心(50116)
- 研究所(49429)
- 业大(48877)
- 江(46600)
- 经(45897)
- 农业(44000)
- 北京(42692)
- 经济学(41447)
- 范(39961)
- 师范(39501)
- 院(38251)
- 财经大学(37749)
- 经济学院(37733)
- 基金
- 项目(212660)
- 科学(166968)
- 基金(155537)
- 研究(152563)
- 家(136252)
- 国家(135190)
- 科学基金(115251)
- 社会(96123)
- 社会科(91250)
- 社会科学(91225)
- 基金项目(82437)
- 省(82158)
- 自然(75955)
- 自然科(74166)
- 自然科学(74141)
- 自然科学基金(72828)
- 教育(71078)
- 划(70158)
- 资助(64956)
- 编号(61688)
- 成果(49948)
- 部(48237)
- 重点(48209)
- 发(45178)
- 创(44049)
- 课题(41875)
- 科研(41673)
- 创新(41273)
- 教育部(41107)
- 国家社会(39925)
共检索到465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薛国琴 项辛怡
文章基于确保粮食安全可靠这一重要战略决策,通过梳理粮食系统与韧性发展已有文献,为粮食市场供求、对策分析提供理论支撑。文章认为,全球疫情控制、俄乌战争持续、全球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等国际局势对我国粮食系统韧性带来一定影响,宜采取建立健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强化粮食供给和粮食市场治理、开展国际贸易与合作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粮食系统韧性。
关键词:
粮食系统 韧性 国际局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毕吉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特点尤为突出。日前已爆发的美伊战争,不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密切跟踪,而且需要深入思考,谋求对策,力争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亮 陈德慧 余国新
[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新的方向。[方法]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变革能力3个维度出发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结果]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粮食体系韧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主销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次之。[结论]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数字技术,因地制宜发挥各产区优势,并加强地区间的相互合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爱民 谭家银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粮食体系韧性和数字乡村建设的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探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升粮食体系韧性,且乡村数字金融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促进效果在较长一个时间序列上都稳健成立。研究还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流通数字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据此,未来应关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协同,并结合流通数字化改造,以进一步放大数字乡村建设对锻铸粮食体系韧性的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家喜 赵妍 卫增
提高粮食生产韧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水平测度,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并展开趋势预测。研究表明:第一,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总体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近些年增速有所放缓。第二,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且总体差距在考察期内逐步扩大;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2017年后区域间差异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逐步成为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分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严峻,区域内省际差异明显。第三,中国粮食生产韧性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即高水平省份多与一个或多个高水平省份相邻,而低水平省份邻域多为低水平省份。第四,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在短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粮食生产韧性的稳定状态有动摇趋势,易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关键词:
粮食生产 韧性 空间马尔科夫链 动态演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家喜 赵妍 卫增
提高粮食生产韧性对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水平测度,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时空动态演进并展开趋势预测。研究表明:第一,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总体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近些年增速有所放缓。第二,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且总体差距在考察期内逐步扩大;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但2017年后区域间差异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逐步成为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分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严峻,区域内省际差异明显。第三,中国粮食生产韧性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即高水平省份多与一个或多个高水平省份相邻,而低水平省份邻域多为低水平省份。第四,各省份粮食生产韧性在短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粮食生产韧性的稳定状态有动摇趋势,易表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关键词:
粮食生产 韧性 空间马尔科夫链 动态演进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韩冬 钟钰
地缘因素对粮食进口有较大影响,探讨地缘因素对我国粮食进口韧性的冲击是准确应对国际市场变化、保障我国粮食进口安全的关键之举。文章基于粮食进口韧性和地缘因素的理论内涵,从进口量、进口价格、进口节奏和进口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地缘因素对我国粮食进口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地缘因素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粮食进口国粮食进口抗压能力、恢复能力和转型升级能力明显下降,进口韧性受损;地缘因素对我国粮食进口韧性造成了冲击,我国粮食进口抗压能力、恢复能力和转型升级能力都有所不足。我国可通过降低粮食对外依赖度、提升进口来源多元化水平、提升国际市场供应链深度利用能力、增强国际市场风险预警能力提升粮食进口韧性。
关键词:
地缘因素 粮食 进口韧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允春 赵柯焱
国际航空货运是国家战略实施、国际供应链平稳运作的重要保障。本文在供应链韧性视角下研究我国国际航空货运系统,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提高全货机比例和引入外航对航空货运供给水平的提升明显优于扩大机队规模,但引入外航又降低了国际航空货运供应链柔韧度,其长期效果不及扩大我国机队规模;民航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应全面均衡,其中机场数字化建设是促进机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航线网络覆盖率和冗余度可以改善国际航空货运供应链柔韧度。基于此,应调整机队运力结构、加大机场数字化建设投入、提高航线网络冗余度,助力打造有韧性的国际供应链,促进我国航空货运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秀平 叶林祥
分析粮食体系韧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熵值法、Moran’s I指数、Kernel核密度、空间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提升明显,但整体水平较低,粮食主销区粮食体系韧性较高;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分维度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是风险抵抗能力、创新转型能力和适应调整能力。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空间集聚程度逐渐降低。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但极化效应较弱;相邻地区空间滞后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加本地区向上转移的概率。中国粮食体系韧性的区域差异明显但存在一定的收敛趋势,组间差异及超变密度是粮食体系韧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辉 陈瑶 刘兆阳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探索粮食生产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韧性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韧性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中,中部、东部地区韧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韧性水平较低,但整体皆呈下降趋势,只有东北地区韧性水平较为稳定。(2)城镇化率、科技因素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为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因子两两之间交互关系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最后,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积极构建新型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妍霏 叶举 曹杰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金融如何影响我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粮食体系韧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体系的韧性有着更为显著的提升作用;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政府支持、金融监管能够显著增强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针对粮食体系韧性变化特点,充分释放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潜力;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异质性特点,因地制宜地扶持数字金融发展;适度、有效监管,科学引导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匡远配 赵璐阳
农业与食物系统的韧性涉及整个国家或全球的食物安全,对于抵抗外来冲击至关重要。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及各地区农食系统的韧性水平,发现其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山东农食系统韧性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西藏最低;华中地区农食系统韧性较高,西部地区农食系统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中国农食系统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华南及西部地区内的省际差异所致。
关键词:
农业与食物系统 韧性 时空差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匡远配 赵璐阳
农业与食物系统的韧性涉及整个国家或全球的食物安全,对于抵抗外来冲击至关重要。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及各地区农食系统的韧性水平,发现其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山东农食系统韧性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西藏最低;华中地区农食系统韧性较高,西部地区农食系统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中国农食系统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华南及西部地区内的省际差异所致。
关键词:
农业与食物系统 韧性 时空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骏川 周世昕 李璨
[目的]测算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刻画其时空演变规律,为统筹协调全国粮食体系韧性发展提供决策建议。[方法]基于我国31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ArcGIS、莫兰指数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时间演变、空间关联等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结果](1)从整体上看,我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稳步上升,绝大多数省份粮食体系抵抗风险的能力有所提升。(2)从区域差异来看,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体系韧性强弱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内部差异正在加剧。四大经济区域粮食体系韧性强弱为中部>东北>东部>西部,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其中东部地区的差异及贡献度均最大。(3)从时空演变来看,近10年除陕西由中度韧性下降为较低韧性水平外,其余省份粮食体系韧性总体“向好”演进。(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当前表现为HL型集聚省份较少,HH型、LH型和LL型集聚省份分布较为均匀。[结论]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时空分异特征明显,要推动粮食主产区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发挥更大作用、提升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促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夯实西部欠发达地区粮食产能基础,以缩小区域间粮食体系韧性差距,切实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亚妮 祁春节 谭明交 杨月元
[目的]提升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韧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方法]基于粮食主产区2011—2020年的数据,构建农业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农业韧性进行综合评价,结合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法分析农业韧性的空间差异,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来识别农业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发现:(1)从整体来看,粮食主产区农业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份的农业韧性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2)从空间差异来看,粮食主产区整体空间差异性较小,农业韧性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的差异。其中,东北地区和各区域的农业韧性差距仍然较大,其余地区间的农业韧性差距在逐渐缩小。(3)从影响因素来看,地区市场规模、创新水平、普惠金融水平是影响农业韧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三者的交互作用会增加其对农业韧性的解释力。另外,基础设施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生态环境建设对农业韧性存在一定影响,地区经济水平对农业韧性的影响较弱。[结论]为提升粮食主产区农业韧性,基于异质性特征,应统筹各区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内生动力增强农业韧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