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96)
2023(10951)
2022(9163)
2021(8700)
2020(7208)
2019(16809)
2018(16467)
2017(31369)
2016(16260)
2015(18556)
2014(17920)
2013(17752)
2012(16216)
2011(14623)
2010(13936)
2009(12250)
2008(11379)
2007(9171)
2006(7626)
2005(6609)
作者
(42030)
(35529)
(35068)
(33412)
(22367)
(16767)
(16070)
(13938)
(13508)
(12093)
(11919)
(11894)
(11046)
(10922)
(10886)
(10638)
(10586)
(10163)
(10135)
(10074)
(8578)
(8310)
(8264)
(8133)
(8002)
(7893)
(7456)
(7265)
(6955)
(6878)
学科
(71700)
经济(71635)
管理(44911)
(41334)
方法(36556)
数学(33038)
数学方法(32675)
(32218)
企业(32218)
(23994)
贸易(23983)
(23403)
中国(20330)
(17412)
(16856)
环境(14418)
业经(13005)
农业(11598)
(11407)
(11345)
金融(11342)
(11264)
地方(11227)
(10932)
(10839)
关系(10580)
(10436)
银行(10423)
(10040)
(10039)
机构
大学(226299)
学院(223221)
(108717)
经济(107316)
管理(90349)
理学(79360)
理学院(78610)
管理学(77437)
管理学院(77020)
研究(76571)
中国(59196)
(45877)
(45031)
科学(41038)
财经(37507)
经济学(35661)
(35191)
中心(35056)
(34685)
经济学院(32436)
研究所(32327)
(29426)
业大(29241)
北京(28597)
(28473)
财经大学(28456)
(27809)
(26457)
师范(26232)
经济管理(25017)
基金
项目(159278)
科学(128483)
基金(121867)
研究(117636)
(105834)
国家(105125)
科学基金(91559)
社会(79382)
社会科(75746)
社会科学(75732)
基金项目(63809)
自然(57773)
(57010)
自然科(56499)
自然科学(56487)
自然科学基金(55491)
教育(53340)
资助(49984)
(49553)
编号(44672)
(37782)
重点(35832)
国家社会(35249)
(34439)
成果(34422)
(33629)
教育部(33375)
人文(32062)
中国(31936)
创新(31704)
期刊
(103556)
经济(103556)
研究(65293)
中国(35904)
(32621)
管理(32226)
科学(29816)
学报(28998)
(24860)
大学(23930)
学学(22669)
(19989)
经济研究(19408)
技术(19131)
国际(19040)
(18860)
金融(18860)
财经(17960)
农业(17881)
教育(16581)
(15594)
问题(15266)
业经(15025)
世界(13745)
统计(11798)
技术经济(10965)
(10832)
(10150)
资源(9876)
商业(9666)
共检索到315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媛  王文琴  方修琦  魏本勇  李东哲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于碳转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基于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空间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国际产业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Ⅲ类)输入能源和金属类高碳产业产品,制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Ⅰ类);另一条是中国从东盟、韩国、亚洲其他未定义地区及日本(Ⅱ类)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组装成中、低碳类的工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姜子叶  
本文通过对标准贸易模型的OLS估计,从总体和行业层面上系统地估算2005~2011年中国的长期贸易弹性。结果显示,中国贸易收支的调节主要来自于国内外收入,相对价格对贸易收支的调节能力日益明显;Houthakker-Magee假说在中国成立,存在"弹性悲观论"和行业层面的总量偏见;人民币升值并未有效改善贸易条件,汇率支出转换效应更多地体现于进出口相对价格对贸易量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施炳展  张瑞恩  
受限于学科分类或数据可得性,大量研究将商品国内流动与国际流动割裂开来,无法体现双循环的整体性。有鉴于此,本文将中国各省之间、各省与各国贸易数据进行整合,基于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对比的视角,讨论中国省际贸易潜力的发展趋势及其分布特点。引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贸易潜力高于国际贸易潜力;省际贸易潜力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我国中部地区的省际贸易潜力最高,依次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贸易潜力来源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特别是华中、西南地区;从行业结构来看,生活消费品行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更具省际贸易潜力;本文结论在考虑了多边贸易阻力、指标构建、极端样本点等因素后依然稳健。上述结论意味着,相对于外循环而言,中国内循环潜力更充分、更具前景;相对于对外开放力度而言,对内改革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向书坚  温婷  
利用OECD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国2009年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重估算,并将其与传统贸易统计数据估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碳排放存在一定"顺差",并且该现象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行业的高碳排放造成的;传统贸易统计会导致外贸隐含碳排放的高估,附加值贸易统计使得低附加值中间产品贸易发达行业的碳排放估算结果更具客观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晔  李惠民  徐明  
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对进出口商品都采用中国的碳耗水平所作的保守估计发现:1997-2006年,通过产品的形式,我国为国外排放了大量的碳,1997-2004年,隐含碳净出口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0.5%~2.7%之间,2004年之后迅速增加,2006年该数字达10%左右。按照日本的碳耗效率对进口产品进行调整后的乐观估计发现,中国为国外转移排放的碳数量更为惊人。1997-2002年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14%,2002年之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该数字已达29.28%。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国和其出口国都是这些碳排放的受益者,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晶  刘菲菲  
文章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综合考虑了服务业直接出口和物化在制造业中的间接出口,对国际竞争力指标进行了修正并重新估算,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未剔除进口中间投入的影响,传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标高估了中国服务业直接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未考虑物化在制造业出口中的服务业间接出口,传统的IMS和RCA指标低估了中国服务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服务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虽逐年上升,但是仍表现为极强的比较劣势,而且服务业直接出口的比较劣势有恶化的趋势;中国资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具有很低的市场占有率和极强的比较劣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晶梅  赵志国  
基于增加值视角,对2001—2011年中韩双边贸易及贸易隐含碳进行重新估算。结果表明:中国对韩国存在逆差,但逆差规模远小于传统贸易统计法测算的结果。同时,贸易隐含碳呈现顺差。采用LMDI方法,对中国向韩国出口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是推动中国出口隐含碳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和增加值效应则起抑制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志远  朱晶  
该文利用uncomtrade数据库HS6位目数据,基于种类变动视角测度了2002-201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结果显示:(1)考虑种类变动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平均改善2.47%,且与固定种类下的贸易条件相比,长期趋势并未呈现明显的恶化特征;(2)进一步地,进口种类变动对贸易条件的改善起了主要作用,相对贡献率达到69.30%,而出口种类变动的相对贡献则仅为30.70%。因此,考虑种类变动对贸易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进口的快速增长,无需过分担忧其对农产品贸易福利的负向影响;同时,提醒我们应更多关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调整,通过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获取农产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志远  朱晶  
该文利用uncomtrade数据库HS6位目数据,基于种类变动视角测度了2002-201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结果显示:(1)考虑种类变动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平均改善2.47%,且与固定种类下的贸易条件相比,长期趋势并未呈现明显的恶化特征;(2)进一步地,进口种类变动对贸易条件的改善起了主要作用,相对贡献率达到69.30%,而出口种类变动的相对贡献则仅为30.70%。因此,考虑种类变动对贸易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进口的快速增长,无需过分担忧其对农产品贸易福利的负向影响;同时,提醒我们应更多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戴翔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以贸易附加值来刻画出口品内含的新增价值,从而更本质地揭示一国出口的真实贸易利益。本文利用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出口贸易内含国内附加值视角,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1)伴随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出口贸易内含的国内附加值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虽有下降趋势,但总量却呈稳步上升态势,且数量巨大可观,出口贸易的总量经济效应十分显著;(2)从分行业层面来看,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对贸易利益的贡献较大且呈上升趋势,表明出口贸易利益来源结构进而所反映出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3)服务出口对贸易利益的贡献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服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兵  赵羊  李梦珊  
Broda和Weinstein(2006)考虑种类变化的精确进口价格指数因忽略了进口质量变化,会高估一国进口价格指数,引致进口贸易利得的估算出现实质性偏误。本文基于Benkovskis和Woerz(2011)的理论框架,利用1995~2011年CEPII-BACI数据库HS-6位数产品的中国进口数据,考察进口质量变化对于精确进口价格指数的影响,测算因假定质量不变引起的价格偏误,进而评估进口质量提高引致的贸易利得。研究发现,忽略质量变化会导致精确进口价格指数累计向上偏误19.9%,质量提高带来的贸易利得为2011年GDP的3.68%。更进一步,本文重点考察了质量变动引起的价格偏误指数在产业部门、...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于洋  
省际分工与贸易关系的形成与演进,是省际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在发挥市场规模优势、促进经济持续、自主、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国内各省份之间的经济交流中,由于没有类似海关的机构存在,资料收集难度大,导致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对国内省际贸易的全面统计数据。为了更系统的研究省际贸易情况,本文通过对中国省际宏观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运用引力模型对1993—2010年中国各省份之间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流量进行了估算,并据此对省际贸易差额和空间流向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经济区域内贸易联系较强,经济区域外贸易对象明确,且随着时间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猛  董哲昱  周卫民  
研究目标:构建出口贸易限制指数公式并估算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限制指数。研究方法:系统GMM估计自价格效应,双边进口需求弹性和贸易限制指数推导及估算。研究发现:(1)在参与由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导的国际分工过程中,中国出口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限制指数较低;(2)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而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贸易限制指数较高;(3)中国出口产品实际所面临的贸易保护程度要远高于关税。研究创新:将进口需求弹性和贸易限制指数测算从总体改进至双边,并据此对中国出口产品出口贸易限制指数进行估算。研究价值:为贸易保护程度量化提供新的方法,为中国开展多边贸易谈判提供事实依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松  刘海云  
基于2002~2010年HS-6位数中国进口数据,文章描述了中国进口种类数量的演变特征,并构造考虑进口种类增长的精确进口价格指数,测算忽略种类增长的传统进口价格指数引致的价格偏误,进而估算入世以来中国进口种类增长的贸易利得。结果发现,传统进口价格指数累计向上偏误1.896%,进口种类增长的贸易利得为2010年GDP的0.419%。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别分析发现,对中国贸易利得贡献最大的是欧盟、美日韩等经济体,而产业分析揭示了化学品及制品的制造、能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产品制造等产业的贡献度较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明荣  王明喜  王飞  
进口品多样化是进口国获得贸易利益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贸易数据的细分程度决定其贸易利益估算结果的客观性。本文利用2000—2011年中国与240多个国家细分的HS 8位编码双边进口贸易数据,估算了4236个进口品的替代弹性值。结果显示:我国差异化产品种类替代弹性的平均值为43.1,中位数为7.6;相比2000年,2011年消失的产品种类占比为1.4%,新增加的产品种类占比为4.3%,进口差异化产品种类的净增加程度为1.5%;实际进口价格指数比未经进口品种类变化调整前的传统进口价格指数下降1.5%;2000—2011年间,我国从进口品种增长中获取的贸易利益为2011年GDP的0.56%。研究发现,以往基于粗略贸易数据的研究结论低估了我国进口品种替代弹性值、变化程度和福利效应;为提高我国进口品种的多样化程度,需要更加注重单个新增进口品种的贸易额;为提高我国进口贸易利益,应选择部分产品作为主要增长的进口品种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