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0)
- 2023(10398)
- 2022(8636)
- 2021(8151)
- 2020(6833)
- 2019(15657)
- 2018(15135)
- 2017(29483)
- 2016(14893)
- 2015(16513)
- 2014(15874)
- 2013(15258)
- 2012(13713)
- 2011(11863)
- 2010(11731)
- 2009(10692)
- 2008(8981)
- 2007(7475)
- 2006(6193)
- 2005(5205)
- 学科
- 济(56083)
- 经济(56018)
- 业(44699)
- 管理(44232)
- 企(37920)
- 企业(37920)
- 方法(29093)
- 融(27583)
- 金融(27582)
- 数学(26551)
- 数学方法(26219)
- 银(25466)
- 银行(25461)
- 行(24635)
- 中国(21129)
- 财(18776)
- 制(15211)
- 农(14921)
- 务(13158)
- 财务(13117)
- 财务管理(13082)
- 业经(12995)
- 企业财务(12566)
- 地方(11723)
- 中国金融(11299)
- 贸(11015)
- 贸易(11003)
- 易(10780)
- 农业(10342)
- 体(9599)
- 机构
- 学院(188991)
- 大学(188415)
- 济(83551)
- 经济(82054)
- 管理(79969)
- 理学(69664)
- 理学院(69071)
- 管理学(68018)
- 管理学院(67666)
- 研究(55914)
- 中国(52662)
- 财(40088)
- 京(36555)
- 财经(32824)
- 中心(31518)
- 经(30194)
- 科学(29928)
- 经济学(27192)
- 江(25934)
- 农(25339)
- 财经大学(25179)
- 业大(24947)
- 经济学院(24834)
- 所(24084)
- 融(23336)
- 金融(22899)
- 商学(22142)
- 研究所(22010)
- 北京(21995)
- 商学院(21956)
- 基金
- 项目(137466)
- 科学(110906)
- 基金(103767)
- 研究(102462)
- 家(89527)
- 国家(88431)
- 科学基金(78378)
- 社会(68517)
- 社会科(65318)
- 社会科学(65301)
- 基金项目(55318)
- 省(52475)
- 自然(49687)
- 自然科(48634)
- 自然科学(48623)
- 自然科学基金(47776)
- 教育(47003)
- 划(43706)
- 资助(41430)
- 编号(40354)
- 部(31558)
- 成果(30822)
- 重点(30541)
- 创(30104)
- 国家社会(29553)
- 发(29074)
- 教育部(28203)
- 创新(28126)
- 人文(27776)
- 制(27311)
共检索到272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林源
信用评级关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探究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充当了幕后"推手",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揭示了信用评级话语权与国家核心利益的内在关系。本文拟研究信用评级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加强信用评级监管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金融安全 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监管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若杨
主权信用评级本是解决信息不对称,进行主权信用风险监测和衡量一国信誉和实力的重要工具,但是近年来却频频被西方国家当作干预他国内政和经济的手段。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背后都有评级机构的身影,而三大评级机构长期以来压低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行为更是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信用评级关系一国金融安全和稳定,评级等级的骤然下调会引发市场恐慌甚至金融震荡。因此,加强对民族评级机构的扶持,建立我国自主主权信用评级体系,是我国未来金融建设的重要任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付俊文
信用评级业通过对企业和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进行评级,引导金融资本投资和决策,直接关系到金融产品定价权,并直接影响一国信贷市场利率和汇率形成,与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为维护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业。
关键词:
信用评级 金融安全 对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余送 黄光磊
本文分析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主权信用评级波动对金融市场安全的影响和传递机制,探讨了主权信用评级、国际投资银行以及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并从加强对外资机构在华信用评级业务范围和评级流程的监督管理、推进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国际化建设、理顺评级过程中所涉各方利益、探索投资者的法律保障等5个方面,就促进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公正和稳定提出建议。
关键词:
金融开放 主权信用评级 金融安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亦军
本文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批评为背景,首先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自主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深入分析了国际评级机构高度渗入对我国金融及经济安全的威胁,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自主信用评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信用评级 金融安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崔斌
随着云技术的发展,许多互联网企业把敏感数据放在云端,这将会对数据储存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一系列现实使得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引发了一轮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技术变革的同时,这一新兴领域也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很大冲击。对于这一新兴业态,监管层的态度是鼓励创新,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快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曹胜亮
中国现有涉外金融监管制度难以满足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要求,导致了法律制度滞后于金融改革开放进程、监管手段不足、分业监管体制造成的不同监管机构之间难以协调以及国际合作形式单一化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监管模式难以平衡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亦无法满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涉外金融监管方面的改革要求。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采取综合性、国际性的监管策略,加强对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许传华
加强金融监管 ,维护区域金融安全 ,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结合我国实际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维护区域金融安全的政策措施 ,包括 :抓住加入WTO所带来的改革与发展机遇 ,迅速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监管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 ;按照国际标准 ,建立我国区域金融安全网系统 ;把握金融安全与金融发展的均衡点 ,加强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努力改善区域金融环境 ,推进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金融安全 金融发展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张桥云
200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2008陆家嘴论坛"提出,金融安全直接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把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首要位置,并提出完善金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慧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加强金融监管。危机以来的历次G20峰会及国际论坛,各方都聚焦国际金融监管并达成了一定共识。本文在介绍国际金融监管新举措的基础上,对美国、英国、欧盟等提出的监管方案重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全球加强金融监管的背景下,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 国际合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婉娜
2007 年以来,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起伏, 信用危机的影响不断涌现, 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各国政府货币政策的选择充满难度。因此, 如何从源头上控制"热钱"流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陈国进 吴锋
本文从银行资产风险和银行经理行为两个角度,阐述为什么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银行谨慎性监管制度的核心和金融制度安全的前提,分析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对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彻底处理不良资产和产权改革等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保证我国金融的稳定和安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危惊涛
典当业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金融边缘性行业,由于其从事的是质押、抵押放款等准金融业务,因而其运作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典当业的复出历史看,典当业因违法违规经营而破坏地方金融秩序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加强典当业监管,预防其经营风险,对保证地方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典当 监管 地方金融安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石奎
强化金融机构对非法集资风险的预防监管,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国家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要求。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金融机构对非法集资风险开展预防监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当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初步形成了“穿透式监管”“冒烟指数”“监管沙盒”等监管理论,实践中探索出了“依托型”“嵌入型”“专属型”等监管模式。进入新时代新征程,金融机构预防监管工作仍面临法律、资源和技术等供给不足的问题。对此,在借鉴欧美国家夯实风险监测大数据基础设施的经验做法基础上,统筹推进金融领域的立法和修法工作,多措并举破除数据壁垒和打通信息孤岛,构建适变性强的“基础模型+特色识别点”监测模型。
关键词:
非法集资风险 预防监管 金融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