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46)
2023(11675)
2022(9937)
2021(9255)
2020(7660)
2019(17439)
2018(17323)
2017(33076)
2016(17920)
2015(20022)
2014(19359)
2013(18998)
2012(17542)
2011(15578)
2010(15004)
2009(12720)
2008(11835)
2007(9574)
2006(8023)
2005(6339)
作者
(49115)
(41274)
(40996)
(38932)
(26404)
(20051)
(18573)
(16129)
(16034)
(14408)
(14326)
(14067)
(13138)
(12927)
(12597)
(12567)
(12355)
(12292)
(11929)
(11901)
(10068)
(10013)
(9908)
(9674)
(9367)
(9260)
(8965)
(8682)
(8237)
(8186)
学科
(70615)
经济(70547)
管理(47469)
(42957)
(33939)
企业(33939)
方法(33238)
数学(30036)
数学方法(29581)
(19986)
地方(18099)
(17382)
(16501)
中国(16235)
环境(15927)
业经(14615)
农业(13783)
(11497)
贸易(11492)
(11305)
(11055)
(10390)
(10237)
财务(10204)
(10185)
财务管理(10184)
技术(10134)
理论(9656)
企业财务(9592)
资源(8980)
机构
学院(237639)
大学(237358)
管理(92925)
(92666)
经济(90756)
理学(81912)
理学院(80853)
研究(79526)
管理学(79134)
管理学院(78695)
中国(57933)
科学(52851)
(49017)
(42056)
(40311)
业大(39096)
(38918)
中心(38242)
研究所(36390)
(35266)
(33452)
财经(33336)
农业(33185)
师范(33073)
(30481)
(30319)
(29423)
北京(28945)
经济学(28504)
师范大学(27240)
基金
项目(180342)
科学(143783)
基金(133219)
研究(127483)
(117848)
国家(116961)
科学基金(101339)
社会(81051)
社会科(76818)
社会科学(76797)
基金项目(72480)
(72055)
自然(68725)
自然科(67115)
自然科学(67097)
自然科学基金(65847)
(60837)
教育(58122)
资助(52650)
编号(49987)
重点(41467)
(39470)
(39209)
(37868)
成果(37680)
科研(35773)
创新(35580)
计划(34667)
课题(34156)
国家社会(33871)
期刊
(92184)
经济(92184)
研究(61452)
中国(40903)
学报(40180)
科学(38216)
(36127)
管理(30804)
大学(30424)
(30373)
学学(28882)
农业(25222)
教育(21204)
技术(20752)
(16272)
金融(16272)
业经(15655)
资源(15571)
财经(14863)
(13839)
经济研究(13798)
问题(12885)
(12726)
(12342)
科技(11505)
(10554)
业大(10492)
图书(10445)
技术经济(10440)
统计(10074)
共检索到3262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承敏   任海利  
国土空间是碳元素的载体,是碳代谢的重要场所,空间格局的变化会影响区域碳代谢过程,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碳代谢平衡,对实现区域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土地利用及能源消耗等数据,通过碳失衡指数、碳转化系数法对贵州省2000-2020年国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空间碳排/汇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ENA、生态效用函数等方法探讨国土空间格局变化导致的碳代谢过程及其生态关系,进而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1)2000-2020年,贵州省国土空间格局变化以强碳排放空间占比增加与强碳汇空间占比减少为主要特征,2015年以来城镇空间碳排放呈负增长,农业空间碳排放增长加快,碳失衡指数由2000年的47.5%下降至2020年的27.2%。(2)2000-2020年,积极碳流、消极碳流、净碳流分别增长5.41倍、15.70倍、28.76倍,消极碳流始终大于积极碳流,碳代谢过程呈消极态势,城镇空间持续扩张是其主要原因。(3)2000-2020年间生态效用函数始终<1,2015年后掠夺限制关系呈上升趋势并占主导地位(55%),表明国土空间格局变化对贵州省碳代谢产生消极作用,这与净碳流显示的结果相同。(4)2000-2020年,四种生态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且以中部为核心向西部新增,2015-2020年间在中部、西南部出现集聚。本文定量的分析了贵州省碳代谢流量的变化、代谢异常及区域国土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可为调控区域碳代谢平衡、缓解人地矛盾冲突、构建更加低碳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格局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龙奋杰  石朗  郑龙飞  杨剑锋  彭智育  
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手机通话和高速公路收费大数据,从县域等级结构、相关要素流动路径和城镇发展组团三个方面,对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背景下的贵州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贵阳市在贵州省的中心地位愈加突出;贵州省内各类枢纽通过对影响城镇发展的要素流的集散作用,辐射了贵州全省除西南和东南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城镇发展组团突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此外,通过比较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两种网络背景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差异,发现信息流对城镇体系的中心化具有促进作用,各县域的信息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琴  
本文依据贵州省凤冈县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分别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和OLS回归方法分析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状况和居住空间分异及相关因素对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总体城市融入水平偏低,行为融入快于心理融入和经济融入层面;居住空间分异对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影响显著为负,不利于失地农民融入新的城市生活。因此,促进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应从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出发,在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方面,应考虑到居住空间分异对于失地农民城市融入的阻碍,尽量规避集中安置的弊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混居。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士彬  张勇荣  安裕伦  
运用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区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20 a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建设用地在低地形位的优势性增强且有向高地形位扩展的趋势,水田的优势分布范围缩小,但在低地形位优势增强,建设用地、水田在低地形位的优势增强导致旱地、灌木林地优势分布区间上移并收缩;②研究时段内工作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未出现明显的分化,各类型相间分布,未形成明显的以建设用地为中心的带状分布格局;③1990年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分布已经分异成高、中、低三段式格局且20 a间未发生明显改变,各土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鉴  刘方  朱健  陈祖拥  刘元生  
为探究地层岩性变化对土壤锌(Zn)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采用地统计分析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境内262个采样点土壤Zn含量进行空间插值,并与贵州省地质图、岩性组合类型分布矢量图进行空间叠加。结果表明:贵州省区域土壤Zn含量水平可划分为中低锌区(0~80mg/kg)、丰锌区(80~200mg/kg)、预警区(>200mg/kg);贵州省土壤Zn空间块金系数达0.48,土壤Zn分布具有空间中等程度自相关性。土壤Zn预警区主要分布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土壤丰Zn区主要分布在三叠系和寒武系地层,而土壤中低Zn区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奥陶系地层。此外,同一地层上碳酸盐岩对土壤Zn含量水平的影响程度大于碎屑岩,且碳酸盐岩占比越高的区域,土壤Zn的富集现象越明显。结论:研究区域内土壤Zn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与地层年代有明显的关联性,碳酸盐岩比例是制约土壤Zn富集的主导因子,地层年代及岩性组合变化是导致贵州省区域土壤Zn含量出现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土壤丰Zn区是发展富Zn农产品的重要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戈  王盼盼  王越  周春凤  张雪  闫飞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以1976—2011年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像,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1976—2011年各种用地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组合方式变化特征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以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方式以旱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0%以上。1976—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从而导致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面积明显增多,主要由旱地转入;牧草地面积减少,其转出主要为旱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和园地面积逐渐减少,水田面积增多。21976—2011年,研究区景观分离度、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形状均呈下降趋势,1976—1988年、1988—2000年、2000—2011年3个时间段内,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的集散程度呈现出"集中—分散—集中"的变化特征;格局整体稳定性呈"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复合稳定性特征;格局形状呈"简化—复杂—简化"的变化特征。31976—201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富江乡和松花江乡,东部的洼兴镇与西部的西集镇和红光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晓芳  周永章  欧阳军  
为调查了解喀斯特聚落风水的特点和空间差异,从喀斯特地貌和风水的关系出发,选取地貌上具有代表性的红枫研究区、鸭池研究区、花江研究区三个案例地区,基于野外地貌实地调研和风水民俗的调查,探讨不同喀斯特地貌区的风水要素、风水空间格局和风水空间营造的差异。研究表明,喀斯特聚落的风水空间要素由区域喀斯特地貌特点决定,风水空间格局充分体现了地貌空间差异。因此,风水空间差异与自然环境特别是喀斯特地貌空间差异一致,即差异大小的规律为高原峡谷区>高原山地区>高原盆地区;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的居住风水空间格局也最具传统风水文化的特点和地方特色。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向雁   侯艳林   李福夺  
[目的]探明乡村民宿热点分布与影响因素,对推动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贵州省6319个乡村民宿为研究样本,采用核密度估算、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空间邻域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乡村民宿空间聚集热点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研究发现:①贵州省乡村民宿形成361个空间聚集热点,其中大型热点40个,中型热点136个,小型民宿热点185个。②乡村民宿热点主要分布在旅游资源富集、生态状况良好、交通条件便利、自然条件较好、管理产业集聚、社会经济中低水平地区。③乡村民宿热点空间分异由旅游资源和关联产业共同主导,并受到生态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重要影响,其余因素影响作用较弱。④乡村民宿在旅游资源富集、关联产业集聚、生态环境优良、交通条件便利地区的聚集分布,是形成乡村民宿热点的主要原因。[结论]未来,应牢牢把握乡村民宿分布特点,进一步促进乡村民宿与旅游资源、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乡村民宿的通达性、便捷度,推进乡村民宿集聚发展和集聚区建设,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平  
区域低碳效率是检验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将超效率DEA模型引入到区域低碳效率测度当中,利用湖南14个市州的实际数据,就"十二五"期间湖南各市州低碳效率开展了具体测度,并利用Malmquist指数计算其效率变动值。研究认为湖南各市州低碳效率整体情况较好,但在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等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因而,新阶段应继续从转方式、调结构及制度改革方面强化区域低碳发展。湖南的示例对于其他区域低碳效率测度也是具有示范性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平  
区域低碳效率是检验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将超效率DEA模型引入到区域低碳效率测度当中,利用湖南14个市州的实际数据,就"十二五"期间湖南各市州低碳效率开展了具体测度,并利用Malmquist指数计算其效率变动值。研究认为湖南各市州低碳效率整体情况较好,但在规模效率、技术效率等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因而,新阶段应继续从转方式、调结构及制度改革方面强化区域低碳发展。湖南的示例对于其他区域低碳效率测度也是具有示范性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小龙   宋育典   朱林彤   唐晓飞   陈少华  
文章基于贵州省88个县域红色旅游资源数据,运用Voronoi空间统计、核密度、不均衡统计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贵州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开发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贵州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开发水平低,资源等级与开发水平成正比。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其中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差异更显著。(2)贵州红色旅游资源核心区空间形态整体呈“X”状分布,其中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呈现“Y”形状的“多核心、小斑块、离散点”的特征和“核心—边缘”空间形态。(3)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密度不均衡,空间分异明显并呈现“北多南少、北密南疏”的特征。(4)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格局受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旅游发展水平5个维度综合影响,各因子交互作用呈现增强效应,单因子解释力有所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光杰  李阳兵  谭秋  王世杰  
以代表岩溶山区不同发展水平的贵州省4个地区为例,应用1963年航片和2004年SPOT影像,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了岩溶山区聚落格局变化及其与所在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63年,该区聚落规模较小,受地貌影响较小,主要分布在土地生产力高的地方,聚落分布形状较为规则。经过几十年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人口增长,聚落在不断扩张,因受制于山区的地理环境,聚落分布形状趋于复杂,且有向交通线集聚分布的趋势。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聚落空间发展方向各有差异,其中优化开发型地区聚落稳定并朝自身扩张和合并方向发展;保护开发型地区聚落变化小,部分聚落向保护地区外围迁移;恶劣发展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凯  曹俊杰  张耀  吴雪  
[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发展是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对山东省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以点带面,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方法]以山东省158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系统揭示山东省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创新发展机制。[结果](1)山东省三类经营主体呈集聚型分布,三类经营主体的空间离散程度均处在高非均衡水平,空间分布结构的区域差异明显。(2)三类经营主体呈现“多中心,连片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家庭农场整体呈“带状”分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整体呈“环带状”分布。(3)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域层面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龙头企业在市域层面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4)生产要素、政府能力、劳动力质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市场化水平共同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且两两之间的交互能对三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结论]因此,针对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特性,采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组合有助于推动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雅婷  周忠发  闫利会  牛颖超  王历  
贵州省石漠化演变态势遏制了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需要。为响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加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工作,遏制贵州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研究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针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等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依据《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2015-06)建立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评价贵州省石漠化敏感性现状,划定石漠化敏感区生态保护红线,定量揭示贵州省石漠化敏感区生态红线现状及地域分异,并根据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2011年贵州省石漠化敏感性以强度敏感性为主,面积达36 227.83 km~2,占全省喀斯特地貌面积的32.23%,总体分布规律呈条带状分布;(2)通过叠加分析得出石漠化敏感区的空间分布与石漠化现状有一定关系,表现为除去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不敏感性、轻度敏感性之外,已石漠化土地与中度以上敏感性所占面积比例变化趋势呈正相关。(3)贵州省石漠化敏感区生态红线面积达6 814.25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7%;主要由破碎斑块组成,较集中分布于贵州北部、南部及西部地区,其中遵义市、毕节市以及黔南州面积最大、最集中;(4)石漠化敏感区生态红线的管控措施应实施治理与保护并行,主要以保护为主,同时,加强石漠化敏感区综合治理以及生态保护政策体系建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文刚  庞笑笑  宋玉祥  李汝资  
采用变异系数、希尔指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2002—2008年建设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2002—2008年我国区域建设用地的变化差异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但区域差异仍较为明显。(2)我国区域建设用地的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东部地区"高高"聚集,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处于"倒U"型变化曲线的顶部区域,土地利用的压力依然很大,应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性及空间相关性,科学地制定区域土地供给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