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8)
- 2023(11933)
- 2022(10303)
- 2021(9668)
- 2020(8486)
- 2019(19888)
- 2018(19942)
- 2017(38432)
- 2016(20957)
- 2015(23995)
- 2014(24042)
- 2013(23639)
- 2012(21572)
- 2011(19411)
- 2010(19521)
- 2009(17967)
- 2008(17560)
- 2007(15602)
- 2006(13241)
- 2005(11326)
- 学科
- 济(86813)
- 经济(86734)
- 管理(60709)
- 业(57600)
- 企(47585)
- 企业(47585)
- 方法(46879)
- 数学(42216)
- 数学方法(41511)
- 农(22614)
- 财(20986)
- 中国(19712)
- 学(17868)
- 业经(17333)
- 贸(15459)
- 贸易(15453)
- 地方(15434)
- 农业(15068)
- 易(15019)
- 理论(14963)
- 和(14032)
- 务(13976)
- 财务(13912)
- 财务管理(13877)
- 制(13553)
- 企业财务(13115)
- 环境(13059)
- 技术(12814)
- 划(11402)
- 银(11007)
- 机构
- 学院(302364)
- 大学(301133)
- 管理(119971)
- 济(119042)
- 经济(116505)
- 理学(104983)
- 理学院(103846)
- 管理学(101588)
- 管理学院(101040)
- 研究(95135)
- 中国(70461)
- 京(62902)
- 科学(62291)
- 农(53657)
- 财(51748)
- 业大(49284)
- 所(48466)
- 中心(45323)
- 研究所(44691)
- 江(44372)
- 农业(42844)
- 财经(42652)
- 经(38741)
- 范(38535)
- 北京(38523)
- 师范(38089)
- 经济学(36090)
- 州(35176)
- 院(34127)
- 技术(33625)
- 基金
- 项目(211218)
- 科学(165888)
- 基金(153277)
- 研究(148788)
- 家(135003)
- 国家(133945)
- 科学基金(115229)
- 社会(92577)
- 社会科(87882)
- 社会科学(87850)
- 省(83991)
- 基金项目(81373)
- 自然(77997)
- 自然科(76167)
- 自然科学(76145)
- 自然科学基金(74770)
- 教育(70877)
- 划(70870)
- 资助(64204)
- 编号(61003)
- 重点(47847)
- 成果(47800)
- 部(46542)
- 发(44482)
- 创(44072)
- 科研(41399)
- 课题(41382)
- 创新(41156)
- 计划(40029)
- 教育部(39532)
- 期刊
- 济(119450)
- 经济(119450)
- 研究(75874)
- 中国(54133)
- 学报(50536)
- 农(46396)
- 科学(45452)
- 管理(41425)
- 财(40997)
- 大学(37368)
- 学学(35183)
- 农业(31877)
- 教育(30779)
- 技术(29324)
- 融(20700)
- 金融(20700)
- 业经(20419)
- 财经(20359)
- 经济研究(19334)
- 业(17881)
- 经(17444)
- 统计(17192)
- 问题(16204)
- 资源(16154)
- 图书(16036)
- 技术经济(15758)
- 策(15618)
- 版(14822)
- 决策(14201)
- 科技(13777)
共检索到418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强 王本德 曹明亮
残差项的存在影响了因素分解模型对水资源利用驱动效应的量化效果,论文引入无残差的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对大连市1980—2009年间的水资源利用变动进行了分析,将其影响因素分解为:定额效应、产业结构变动效应、经济规模效应及人口效应,并与常用的3种非完全因素分解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最后选择LMDI完全分解的结果对大连市水资源利用变动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LMDI法的分解效果最好,残差为0;②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为水资源利用的拉动效应,其中,经济效应为主要因素;定额效应和产业结构变动效应为水资源利用的抑制效应,其中,定额效应为主要因素;③2005年之后,大连市社会经济对用水的拉动进一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鹏飞 张艳芳
在描述1980—2011年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时序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拉氏指数分解模型,考察了导致中国工农业总体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1980—2011年期间,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提高用工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均而言,效率因素对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的贡献更大;分阶段看,结构因素与效率因素对水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在不同时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提出提高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水资源 利用效率 结构因素 效率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佟金萍 马剑锋 刘高峰
本文引入Laspeyres指数及其完全分解方法思想,构建万元GDP用水量的完全分解模型,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我国1997年至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的变动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97年-2009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是推动其大幅下降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产业层面,技术进步引发的各产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万元GDP用水量降低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59.41%和40.59%,且第一产业贡献高于第二、三产业;在地区层面,各地区用水效率的提高对万元GDP用水量降低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8.67%,且东部贡献高于中、西部;而地区经济结构由于变动幅度小,使得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史红亮 陈凯
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把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分解为结构份额变动和效率份额变动。我国钢铁行业能耗强度在考察期间呈现下降趋势,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经济区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除了少数年份外,各区产能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相对于效率份额,我国各经济区钢铁行业结构份额调整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较小。我国钢铁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应该发挥各经济区产能调整的作用;钢铁行业能耗强度的降低要特别注意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中部经济区3大经济区的调整作用。
关键词:
能耗强度 分解模型 结构调整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文章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使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消耗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相对于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也少得多,除了少数年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作用是负面的。
关键词:
中国 能源消耗强度 分解模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东景
不断降低水资源使用强度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个核心任务。运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方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2003—2009年间我国工农业水资源使用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贡献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影响全国工农业水资源使用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全国工农业水资源使用强度下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规模变化所起作用较弱;东、中、西部省份在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结构效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农业内部的节水总效应显著大于工业内部的节水总效应;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效应最大,工业内部的技术进步效应最大。为了实现全国工农业水资源使用强度的持续下降,应大力推进农...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纳军 程郁泰 肖红叶
在深入解读碳排放生产理论分解分析模型的理论技术框架基础上,基于我国2005—201 5年间30个省份相关数据开展了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潜在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技术效率及产出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的主导因素;潜在碳排放强度、潜在产出水平及碳减排技术则对碳排放水平加剧产生显著影响。长期看,减排技术效率提高与生产技术进步是实现可持续碳减排的关键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才志 孙语桐
根据辽宁省14个城市1997—2006年相关数据,运用比较优势原理,采用NRCA模型,计算各城市水资源利用的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益优势指数,进而加权合成各城市水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度。应用聚类分析法将14个城市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时空分异分析,揭示了影响辽宁省各区域生产用水比较优势的驱动因素,即为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以及用水效率;影响生活用水比较优势的驱动因素为城市化率。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灌溉用水优势区域为辽西北区;林牧渔业用水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及牧草地发达区;工业用水优势区域为辽中南地区。研究成果可为辽宁省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朱厚岩 梁青青 刘振中
文章基于1993年1月~2012年2月近20年的月度数据,运用ARCH及其拓展模型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规律,探究我国CPI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短期走势进行动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SCPI)与其滞后一期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关系,但一阶自回归模型的残差存在着自相关现象,而非白噪声序列。同时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未来10个月内,我国通货膨胀将会有所减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速度将会稳中有降,均在2.8%左右。
关键词:
CPI ARCH模型 波动 预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月菊 陈文江 李勇进 王娜
人口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影响资源消耗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研究以人口规模、人口增速等宏观人口学统计指标测量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度,忽视了家庭资源消费并非简单的个人消费之和。文章基于IPAT等式,分别构建了家庭户数模型和人口规模模型,并运用"修正后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法,比较分析了家庭规模、家庭户数和人口规模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户数增长和人口规模扩大都会刺激能源和水资源消费的进一步增长,但前者的刺激作用大于后者,且两者的作用差距不断扩大。家庭户数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能源、水资源消耗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春花 孙振清
以亚洲三国(中国、日本、韩国)的1965~2011年的数据进行似不相关模型(SUR模型)的分析,试图验证中日韩关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存在。将人均GDP变量、城市化率和对外贸易依存度作为自变量,分四种模型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三国都存在关于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在现阶段中国还未达到理论上的"拐点",而日本和韩国分别在1991年和2007年已经达到人均碳排放的峰值。基于SUR模型结果,中日韩的数据分成1965~1991年、1991~2007年、2007~2011年三个阶段进行因素分解分析(LMDI分解法),找出各国碳排放贡献最多的因素。分析结果是:影响碳排放的4个因素中,人均G...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厉 仲云云 袁晓玲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因素分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这说明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的作用在减弱,...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能源效率 能源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