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30)
- 2023(12281)
- 2022(10553)
- 2021(9845)
- 2020(8663)
- 2019(20001)
- 2018(19952)
- 2017(37981)
- 2016(21004)
- 2015(23897)
- 2014(24086)
- 2013(23588)
- 2012(21923)
- 2011(19517)
- 2010(19345)
- 2009(17906)
- 2008(17618)
- 2007(15830)
- 2006(13387)
- 2005(11690)
- 学科
- 济(81762)
- 经济(81660)
- 管理(57850)
- 业(54291)
- 企(44475)
- 企业(44475)
- 方法(41308)
- 数学(36737)
- 数学方法(36240)
- 财(22690)
- 农(22531)
- 中国(20755)
- 学(19623)
- 制(16347)
- 业经(16335)
- 地方(15651)
- 贸(14790)
- 贸易(14786)
- 农业(14579)
- 易(14351)
- 务(14125)
- 财务(14070)
- 财务管理(14028)
- 理论(13716)
- 企业财务(13275)
- 和(12684)
- 银(12569)
- 银行(12496)
- 融(12149)
- 金融(12141)
- 机构
- 大学(297662)
- 学院(296835)
- 济(115617)
- 经济(113068)
- 管理(111443)
- 研究(101587)
- 理学(96224)
- 理学院(95144)
- 管理学(93055)
- 管理学院(92537)
- 中国(75059)
- 科学(66901)
- 京(63360)
- 农(61197)
- 所(53440)
- 财(53120)
- 业大(52028)
- 农业(48972)
- 研究所(48960)
- 中心(47623)
- 江(45205)
- 财经(42303)
- 北京(39236)
- 经(38423)
- 范(37534)
- 师范(36977)
- 院(36727)
- 州(35401)
- 经济学(35127)
- 技术(34839)
- 基金
- 项目(205652)
- 科学(158985)
- 基金(147575)
- 研究(142872)
- 家(132114)
- 国家(131074)
- 科学基金(110102)
- 社会(87406)
- 社会科(82677)
- 社会科学(82653)
- 省(82330)
- 基金项目(77811)
- 自然(74828)
- 自然科(73091)
- 自然科学(73061)
- 自然科学基金(71726)
- 划(69845)
- 教育(67171)
- 资助(61697)
- 编号(57678)
- 重点(47209)
- 成果(46705)
- 部(44873)
- 发(43764)
- 创(42554)
- 计划(40889)
- 科研(40738)
- 课题(40526)
- 创新(39897)
- 大学(37695)
- 期刊
- 济(121129)
- 经济(121129)
- 研究(79957)
- 中国(57746)
- 学报(57539)
- 农(54828)
- 科学(48513)
- 财(43339)
- 大学(42093)
- 学学(39966)
- 管理(39924)
- 农业(36755)
- 教育(31549)
- 技术(27363)
- 融(23726)
- 金融(23726)
- 财经(20821)
- 业(20256)
- 业经(20160)
- 经济研究(19573)
- 经(17877)
- 版(16615)
- 问题(16307)
- 业大(15515)
- 统计(15081)
- 图书(14189)
- 科技(14147)
- 技术经济(14118)
- 理论(13423)
- 策(13228)
共检索到431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姿丽 刘鹏飞 蒋锋 陈青春 张媛 王晓明 王汉宁
选育耐密紧凑株型是增加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叶夹角和叶向值是衡量株型的重要参数。本研究选用叶夹角和叶向值存在差异的玉米自交系郑58、PH6WC、87-1和自330构建1个四交(郑58/豫87-1//PH6WC/自330)组合,以228个四交F1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1张含225个SSR位点,全长1 387.2cM的玉米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平均间距为6.19cM。基于四交群体应用区间作图法检测4个环境下的QTL,共检测到13个叶夹角相关QTL,分别位于第1、2、3、4、5、7和10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1%~20.0%的表型变异;检测到15个叶向值相关QTL,分别位于...
关键词:
玉米 叶夹角 叶向值 四交群体 QTL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娇 赵美爱 潘顺祥 裴玉贺 郭新梅 宋希云
为了阐述玉米叶夹角的遗传基础并定位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利用289份常用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在自然条件下测量玉米穗上叶夹角,对其进行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环境的穗上叶夹角数据呈正态分布,并且各个环境间的数据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采用MaizeSNP50基因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利用R平台下的farmCPU对叶夹角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4个环境中共检测到42个与玉米叶夹角显著关联(P
关键词:
叶夹角 相关性分析 关联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波 管飞翔 谢庆春 张玲 邓德祥 钱东海
产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对产量性状遗传的深入研究可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本研究以苏玉16号(JB×Y53)的F2、F2∶3家系为材料,选用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556对SSR分子标记,对玉米产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①选取556对SSR引物对亲本Y53、JB及其F1进行多态性检测,获得85对多态性引物,多态率为15.3%,其中有76对引物扩增带型清晰;②检测到1个与穗长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4.69%;6个与百粒重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71%~18.23%。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性状 QTL 连锁标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利宗 刘均革 郭晋杰 赵永锋 祝丽英 宋占权 陈景堂
以农系110为受体、农系531为供体材料,采用回交法构建了样本容量为95株的BC2F2回交群体,选取126个均匀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的多态性SSR标记进行6个穗部性状QTL分析。结果表明,受体农系110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穗粒重6个穗部性状表型值分别增加了9.4%,9.6%,4.1%,2.7%,0.35%和4.4%;构建一张含126个SSR标记的玉米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总长度为2317.4cM,平均区间长18.4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了19个与玉米穗部性状有关的QTL,其中穗长QTL4个,穗粗QTL2个,行粒数QTL1个,穗行数QTL3个,百粒重QTL4个,穗粒重Q...
关键词:
玉米 数量性状位点 穗部性状 作图群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迪 李永祥 王阳 刘成 刘志斋 彭勃 谭巍巍 张岩 孙宝成 石云素 宋燕春 王天宇 黎裕
【目的】利用具有共同亲本黄早四的2个F2﹕3群体,定位控制玉米的抽雄期(DTT)、散粉期(DTP)、吐丝期(DTS)以及散粉-吐丝间隔期(ASI)的QTL,为玉米分子育种与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自交系齐319和掖478分别与黄早四杂交构建的230个和235个F2﹕3家系为定位群体(分别写作Q/H和Y/H),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对在不同生态环境下(2007-北京、2008-北京、2007-河南、2008-河南、2007-新疆以及2008-新疆)玉米花期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同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 Network-2.0软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的分析。【结果】尽...
关键词:
玉米 花期相关性状 QTL定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振 冯晓敏 严金波 韩超逸 宋辉 岳兵
以141份玉米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及受体亲本黄早四于2011年在黄冈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2011和2012年在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对穗长、穗粗、株高、穗位高、吐丝期、散粉期、雄穗分枝数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共检测到18个主效QTL,单个QTL的贡献为9.79%~37.35%,其中4个QTL在多个环境下同时检测到,5个QTL与前人的报道结果一致。
关键词:
玉米 农艺性状 QTL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红亮 陈甲法 丁俊强 吴建宇
在玉米自交系4H8中发现一个叶色突变体,自然条件下,该突变体幼苗叶色呈淡绿色,生长明显缓慢,逐渐萎蔫死亡。利用出现淡绿色幼苗的自交系4H8杂合体以及其与绿色自交系40-6构建的一套分离群体对叶色淡绿色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4H8的淡绿色基因由1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初步命名为vl1(Virescent leaf 1),并用SSR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染色体的长臂上,位于SSR标记umc1323和umc1709之间,与二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1 cM和10.3 cM。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该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聚辉 程子祥 修文雯 蒋迁 谢瑞芝 张凤路
为了研究玉米茎叶夹角与根系入土角度的关系,于2013-2014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了研究工作。采用我国1950年以来6个主要推广品种为试材(1950年的白鹤、1967年的吉单101、1972年的中单2号、1998年的掖单13、2000年郑单958和2004年先玉335),采用测渗仪培养方法系统研究了在充足灌水条件下不同品种玉米的叶面积发育动态、果穗性状及产量情况,在收获期测定了各品种的不同根层的根系入土角度。研究认为,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替,玉米的叶面积变化不大,但玉米籽粒产量不断提高,单株产量由1950年品种白鹤的82.5 g升高到2004年先玉335的149.4 g;叶片与主茎的平均夹角...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玲 李学慧 董永彬 牛素贞 刘艳阳 王延召 魏蒙关 崔党群
以普通玉米自交系丹232和爆裂玉米自交系N04为亲本构建259个F2:3和220个BC2S1家系群体,利用SSR标记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4个生育期性状进行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利用F2:3群体共检测到4个抽雄期QTL、6个吐丝期QTL和3个散粉期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7%~18.4%,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28.9%~50.3%,11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生育期较长的亲本丹232,其余2个QTL的增效基因来自生育期较短的亲本N04;BC2S1群体检测到8个与4个生育期性状相关的QTL,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5%~11.6%,可解释的表型总变异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闻竞 沈彦岐 王梓钰 李世界 莫蓝月 雷宇豪 张艳 韩四平
【目的】玉米穗腐病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发生且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其中,拟轮枝镰孢引起的穗腐病(Fusarium ear rot,FER)在中国发生最为普遍。通过图像分析方法进行FER抗病QTL定位,并对前期通过病害评级方法定位的FER抗病QTL进行验证,探索一种新的玉米穗腐病的病害鉴定方法,为玉米穗腐病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高感FER的自交系(ZW18)分别与3个高抗自交系(承351、丹598和吉V203)构建F_2群体(F_2-C、F_2-D和F_2-J)和相应的F_2﹕3家系,通过图像分析的方法获得每个F_2﹕3家系的果穗病斑百分比,进而定位玉米FER抗病QTL。【结果】3个群体共定位到18个FER抗病QTL,其中,分别位于2.02—2.03 bins、4.06—4.07 bins和8.06 bin上的3个QTL(qRf2、qRf3和qRf4)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分别高达21.80%、25.80%和27.40%。F_2-J群体的qRf11与F_2-C群体的qRf1和F_2-D群体的qRf6在第1染色体均有重叠区间,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达到16.50%。来自F_2-D群体的qRf9与F_2-J群体的qRf16在第8染色体8.05 bin有重叠区间,且抗性基因均来源于抗性亲本。F_2-C群体的qRf3与F_2-J群体的qRf15在第4染色体4.06—4.07 bins有重叠区间。另外,与之前通过病害评级方法定位的结果相比,qRf1、qRf6和qRf11在1.06—1.07 bins与评级方法定位的抗病位点qRfer13重合,qRf3和qRf15在4.06—4.07 bins与评级方法定位的抗病位点qRfer3和qRfer17重叠,qRf7与qRfer6在2.04 bin的定位区间完全重合,qRf17与qRfer20在S2重复中定位到9.03—9.05 bins的重叠区间,且来源于相同的抗源。【结论】定位到18个FER抗性位点,其中,位于1.04—1.07 bins、4.06—4.07 bins和8.05 bin上的抗病位点在不同群体中均可以被检测到,位于2.04 bin和9.03—9.05 bins上的抗病位点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可以被检测到,表明在这些区间可能存在FER的抗性位点。QTL的定位区间在不同群体中的重叠性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定位区间的真实性,不同方法之间定位到重叠区间,说明利用图像分析方法定位FER抗病QTL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关键词:
玉米 拟轮枝镰孢穗腐病 抗性 QTL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锋 刘鹏飞 王汉宁 张金凤 王晓明
选用穗高系数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穗高系数性状进行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分离作图群体,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穗高系数QTL。通过研究玉米穗高系数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穗高系数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和F2:3家系中分别定位到4个和6个穗高系数QTL;其中有3个QTL在F2群体和F2:3家系中均可被检测到。检测到的高贡献率的主...
关键词:
玉米 穗高系数 遗传模型 QTL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蒋锋 刘鹏飞 曾慕衡 乐素菊 王晓明
【目的】研究甜玉米株高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株高QTL。【结果】玉米株高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中,检测到的3个QTL位于第1染色体,2个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7.8%~28.8%;在...
关键词:
甜玉米 株高 遗传模型 QTL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昭 鞠章纲 卢家栋
以4个玉米单交种为材料,在适宜密度条件下,于抽丝期剪叶或剪穗改变粒叶比,探讨不同品种群体粒叶比与产量、分配指数、光合速率及茎秆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叶面积指数(LAI)条件下,同一品种群体粒叶比高,则分配指数和叶片光合速率高,茎秆中可溶性糖积累少。因此,高粒叶比具有强源畅流的作用。在适宜的LAI范围内,扩大群体总库容、提高粒叶比有利于获得高产。
关键词:
玉米 粒叶比 光合特性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周帅 董远 李婷 冯志前 段迎新 杨明羡 徐淑兔 张兴华 薛吉全
【目的】通过分析陕A群和陕B群选育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产量,评估自交系的配合力,并开展以产量和配合力为目标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产量及其配合力的关联位点,为陕A群和陕B群选育玉米自交系的改良及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NCⅡ遗传设计,以陕A群和陕B群选育的85份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构建包含246份F1的杂交种群体,在3个环境下进行产量测试,并评估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利用6H90K芯片进行亲本基因型检测,获得63 879个高质量SNP标记,并进行群体遗传特征分析,在杂交种群体推测出高质量SNP标记55 951个,采用加性模型和非加性模型对杂交种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基于B73参考基因组对显著关联SNPs内的基因进行挖掘和功能注释。【结果】3个环境下的产量表现符合正态分布且变异广泛,产量广义遗传力为59.04%,环境效应显著;杂交种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三者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性,杂交种产量与特殊配合力的相关性(r=0.95)大于与一般配合力的相关性(r=0.62);陕A群与陕B群遗传特征具有一定差异,陕A群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别检测到7、5和9个SNP与杂交种产量、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显著相关(-log10(P)>3.86),其中4个SNP为杂交种产量和特殊配合力共定位,最终锚定了17个关联SNP。对不同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型分析发现,4个GCA关联SNP受加性效应控制,F1产量BLUE关联位点可分为4种表现形式,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杂合基因型为最优等位基因型或次优等位基因型。通过功能注释发现,候选基因在玉米生长发育和籽粒建成中特异表达,例如GRMZM2G165828、GRMZM2G057557均与玉米籽粒发育相关。【结论】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共同影响杂交种的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影响更大;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可通过有利等位基因聚集提高一般配合力。在F1杂交种群体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策略可开展配合力相关遗传解析,挖掘产量及其配合力相关遗传位点,可加速关联位点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兰浩 裴玉贺 穆平 张恩盈 郭新梅 鄢洪海 宋希云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以及软件Mapmaker3.0,Mapdraw2.0和QTLMaper1.6对齐319和掖478及其F2∶3家系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连锁图总长度1 638.7 cM,包含114个标记,平均两个标记间的距离为14.37 cM。在所做标记的附近得到5个QTLs,分别位于第2,3,5,6,9条染色体上,能解释表型变异的36.21%,21.6%,39.41%,20.67%,30.54%,而且均检测出加性效应。另外,还发现QTLs之间表现出上位性互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