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08)
2023(17416)
2022(14957)
2021(14062)
2020(11850)
2019(26944)
2018(26695)
2017(51354)
2016(27688)
2015(31108)
2014(30621)
2013(29447)
2012(27011)
2011(24014)
2010(23848)
2009(21647)
2008(21106)
2007(18469)
2006(15863)
2005(13163)
作者
(76311)
(63423)
(62944)
(60126)
(40366)
(30425)
(28700)
(24921)
(24203)
(22346)
(21647)
(21348)
(20179)
(19781)
(19561)
(19380)
(18793)
(18790)
(18242)
(18043)
(15499)
(15463)
(15302)
(14608)
(14171)
(14005)
(13976)
(13940)
(12703)
(12623)
学科
(103578)
经济(103379)
管理(84645)
(78677)
(68294)
企业(68294)
方法(48755)
数学(41148)
数学方法(40537)
(29583)
中国(28756)
(27928)
业经(24714)
(23594)
技术(21284)
(20738)
理论(20598)
地方(20274)
(19367)
财务(19283)
财务管理(19241)
农业(18243)
企业财务(18233)
(17967)
(16853)
贸易(16841)
(16665)
银行(16613)
(16331)
环境(16019)
机构
大学(376260)
学院(375201)
管理(150963)
(145008)
经济(141788)
理学(131383)
理学院(129949)
管理学(127506)
管理学院(126819)
研究(121844)
中国(90303)
(79396)
科学(75949)
(68001)
(59301)
(58783)
业大(56541)
中心(56348)
财经(54450)
(54377)
研究所(54159)
(50124)
(49625)
师范(49607)
北京(49441)
农业(45933)
(45175)
(43943)
经济学(43221)
技术(40941)
基金
项目(264639)
科学(209223)
研究(194682)
基金(191851)
(166975)
国家(165535)
科学基金(143405)
社会(123187)
社会科(116028)
社会科学(115996)
(104519)
基金项目(101977)
自然(93550)
自然科(91444)
自然科学(91419)
教育(90734)
自然科学基金(89768)
(87635)
编号(79515)
资助(77829)
成果(64167)
重点(58946)
(58132)
(57856)
(55433)
课题(54890)
创新(53405)
科研(50600)
教育部(50224)
国家社会(50102)
期刊
(154840)
经济(154840)
研究(108378)
中国(73303)
学报(60383)
管理(56566)
科学(54910)
(53803)
(52752)
教育(47672)
大学(46585)
学学(43701)
农业(36465)
技术(34346)
(29762)
金融(29762)
业经(26295)
财经(26208)
经济研究(25140)
(22452)
图书(19819)
科技(19636)
问题(19544)
(18803)
(18443)
技术经济(17685)
理论(17410)
现代(16160)
商业(16155)
实践(15902)
共检索到540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左峰  
回顾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其逐步完善的特征清晰可见,并最终定型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然而,从和谐社会这一视角加以审视,这一目标体系仍然存在缺陷。和谐社会的特征及其目标和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密切相关。为客观反映和谐社会的要求,应该把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创新为:"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分配合理,人与自然和谐"。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欧阳进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干预是不同体制国家的共同选择,而宏观目标即通过干预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的确定,则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李辉  
[摘 要]随着混合经济时代的到来,税收调控职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在运用税收杠杆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管理缺位与越位管理依然存在,短期行为较为严重,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等。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为缺少系统的税收调控目标。因此,应依据一定指导原则构建我国的税收宏观调控目标体系。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黄景国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兼论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黄景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必将面临并亟待解决一系列新的问题。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逐步建立"三个体系",实现"两个真正",从而决定:在社会...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树青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了宏观调控思想的创新:一是建立在实际贷款增长率调控基础上的动态调控模式,主张要将宏观调控由静态的事后调控转为动态的事前调控,从而更有利于把握宏观调控的主动权,保持经济较长时间的均衡增长;二是虚实一体化宏观调控思想,提出建立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宏观调控的核心由货币总量调控转化为资本市场调控,将虚拟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三是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想,为宏观调控进一步创新思想、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供了科学指南。这三方面思想创新的内容不同,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为深化宏观调控理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董忠  
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目标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目标,就是要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宏观总量的基本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较快增长.主要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国民经济有效、协调、稳定较快增长.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步伐,力争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要从实际出发,注意量力而行,要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技术、资源、结构等的承受可能,追求一个质量好、效益高、有需求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速度.2.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总供求平衡具体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肖明辉  蒋永穆  
解决我国消费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必须关注消费引发的五个方面的冲突和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及其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及其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及其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及其信仰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及其价值危机。根据"和合学"理论,应构建"人与自然的和生、不同代际人类的和处、促进再生产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的和立、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和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和爱"的和谐消费理念,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人力资源政策以及道德法律等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和谐消费。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剑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和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需求管理,还包括供给管理和价格管理;并把改革、开放、创新等融合于这三种手段之中。价格管理的目的在于克服价格刚性,恢复市场功能,这是"治本"之策;而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则是在价格刚性不能完全被克服的情况下采取的政策,是"治标"之策。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不同类型的改革、开放、创新分别有助于进行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三者的不同组合可以用于多种情况下,进行多目标调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丰雷  
基于中国实践,对土地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主体、对象以及政策工具等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结论是:(1)尽管面临缺乏理论依据、缺少国际经验、缺乏可行的政策工具以及土地市场的区域性导致传导机制不顺畅等困难,但是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是适应中国现实的"次优选择;"(2)土地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明确为重点保障宏观经济长期增长;(3)土地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有供地政策、土地规划、土地税收、土地价格、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土地行政手段等;(4)供地政策可作为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长期来看则可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并尽量减少价格管制和行政手段的运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苏剑  
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和宏观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需求管理,还包括供给管理和价格管理;并把改革、开放、创新等融合于这三种手段之中。价格管理的目的在于克服价格刚性,恢复市场功能,这是"治本"之策;而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则是在价格刚性不能完全被克服的情况下采取的政策,是"治标"之策。除了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不同类型的改革、开放、创新分别有助于进行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价格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三者的不同组合可以用于多种情况下,进行多目标调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文军  李保明  潘英华  
基于投资区域乘数理论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就是基于经济体内不同区域的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不尽相同的现实,研究投资对经济体各相关区域经济发展乘数拉动效果的计量与最大化问题,并应用到投资宏观调控实践之中。该投资调控体系研究包括投资对特定子区域的乘数计量和最大化理论与投资对整体区域总体乘数的计量和最大化理论两个部分。文章从整体区域两分法的角度,在函数模型构建、最大化对策研究和现实应用分析等方面对该投资调控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调控创新”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宏观调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直面市场主体发力,促进深化改革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突出就业政策优先地位,用新动能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注重发挥结构性调控工具作用,在多重困难中确保国民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的统一,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宏观调控经验。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福前  
我国的宏观调控一直建立在"可控性"的信念基础上。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二重的:第一重目标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第二重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后一重目标要服从并服务于前一重目标。"可控性"的信念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不相容,并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政策工具和相关经济参数的控制能力在不断衰减。宏观调控目标的多重性往往造成调控目标冲突、多变、调控滞后和调控结果失衡,从而导致政策目标难以实现和经济不稳定。重构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宏观调控理念、宏观调控目标和宏观调控架构的重构。当前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要解决产能过剩、结构失衡和增加就业,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惠平  
作者针对我国传统宏观调控体系的三个特点,提出现代宏观调控体系必须实现党政分开、政经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目标就不仅仅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且还必须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等五个具有层次性的目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杨荣俊  
建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若干问题杨荣俊粮食放开经营,标志着粮食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粮食可以撒手不管。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①确保粮食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做到全社会的安全的供给。②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