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57)
- 2023(12822)
- 2022(11372)
- 2021(10714)
- 2020(9015)
- 2019(20884)
- 2018(20589)
- 2017(40300)
- 2016(21612)
- 2015(24375)
- 2014(24061)
- 2013(23488)
- 2012(21253)
- 2011(18834)
- 2010(18419)
- 2009(16379)
- 2008(15493)
- 2007(12978)
- 2006(11058)
- 2005(9037)
- 学科
- 济(83056)
- 经济(82966)
- 管理(63633)
- 业(60512)
- 企(51388)
- 企业(51388)
- 方法(43414)
- 数学(37992)
- 数学方法(37455)
- 财(21929)
- 农(21660)
- 中国(19779)
- 业经(18635)
- 学(18098)
- 地方(15854)
- 技术(15397)
- 理论(14922)
- 农业(14730)
- 务(14306)
- 财务(14235)
- 财务管理(14208)
- 贸(14190)
- 贸易(14186)
- 和(14047)
- 易(13779)
- 企业财务(13484)
- 环境(13035)
- 制(12611)
- 划(12042)
- 教育(10530)
- 机构
- 大学(297026)
- 学院(295996)
- 管理(124338)
- 济(114173)
- 经济(111745)
- 理学(109768)
- 理学院(108668)
- 管理学(106645)
- 管理学院(106133)
- 研究(90608)
- 中国(64783)
- 京(61345)
- 科学(57714)
- 财(51604)
- 业大(45338)
- 农(44265)
- 所(43130)
- 财经(42769)
- 中心(41945)
- 江(40107)
- 研究所(39842)
- 经(39115)
- 范(38458)
- 师范(38080)
- 北京(37680)
- 农业(34688)
- 经济学(33771)
- 院(33540)
- 州(33063)
- 财经大学(32288)
- 基金
- 项目(216237)
- 科学(171076)
- 基金(158039)
- 研究(158031)
- 家(137125)
- 国家(136017)
- 科学基金(118565)
- 社会(98982)
- 社会科(93885)
- 社会科学(93861)
- 基金项目(85001)
- 省(84458)
- 自然(78522)
- 自然科(76749)
- 自然科学(76730)
- 自然科学基金(75325)
- 教育(73252)
- 划(71055)
- 编号(65037)
- 资助(64503)
- 成果(50898)
- 部(47671)
- 重点(47599)
- 创(45721)
- 发(44956)
- 课题(43227)
- 创新(42565)
- 科研(41754)
- 教育部(41313)
- 大学(40815)
- 期刊
- 济(113442)
- 经济(113442)
- 研究(81876)
- 中国(47719)
- 学报(46183)
- 管理(43450)
- 科学(42567)
- 农(38773)
- 财(37929)
- 大学(35495)
- 学学(33429)
- 教育(32725)
- 农业(27613)
- 技术(27409)
- 业经(19554)
- 财经(19519)
- 融(18700)
- 金融(18700)
- 经济研究(18049)
- 经(16527)
- 图书(16452)
- 科技(15190)
- 问题(14930)
- 理论(14597)
- 技术经济(14293)
- 实践(13639)
- 践(13639)
- 业(13576)
- 版(13263)
- 情报(12916)
共检索到401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
知识 吸收能力 知识结合 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小兵
组织保持对外部知识的开放和不断吸收的能力对组织或企业获取内部独特的资源至关重要。知识吸收能力已逐渐成为组织战略潜在能力的标志。知识吸收能力概念的特征是其多层次性,分析层面从个体、组织内经营单位、组织、组织间到国家。由于对知识吸收能力理解的不同,已有研究呈现出知识吸收能力维度和测量的差异。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受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表明组织可以从组织内外部因素来提升和加强知识吸收能力,也说明了知识吸收能力研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层次与维度、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知识吸收能力和组织绩效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研究 评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素平 吴志岩
本文对近22年的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了解吸收能力的内涵、操作化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为后期更好地运用吸收能力来开展研究做一个铺垫。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本文认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在测量吸收能力的时候应该体现吸收能力的过程性特征并需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最后,吸收能力的应用情境除了研发情境外,还应考虑非研发情境,如管理技能、市场营销专长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大丽 江媛 孙道银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国外技术引进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从各省份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国外技术引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从省份组群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高、低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各知识获取方式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不存在中介作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董勋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组织惯例构成,组织惯例是吸收能力、发挥作用的支持和保障,吸收能力是企业执行组织惯例的结果体现。本文根据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结果不同对与之关联的组织惯例进行划分,构建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内容框架,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组织惯例作用机理及惯例间作用关系。
关键词:
吸收能力 组织惯例 组织学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邓春平 毛基业
离岸IT服务外包是一个知识密集过程,从海外客户到国内供应商的有效知识转移是成功的关键。然而,针对客户的不同控制模式和供应商的吸收能力对显性和隐性知识转移的不同影响,以及这两种知识转移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还极其有限。本文基于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客户的正式控制对显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比非正式控制的作用更强。隐性知识转移比显性知识转移更依赖于供应商的吸收能力,显性知识转移对隐性知识转移有积极促进作用。研究还显示,正式控制对离岸IT服务外包绩效有直接影响,但知识转移对外包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征信
[作者]
何永清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客户知识进行了界定和分类,探索性地提出了商业银行客户知识吸收能力的五维度模型,从仿生学视角阐述了吸收能力的构成,并基于仿生学吸收能力模型提出了均衡吸收知识、培养客户知识主管、构建和谐"内环境"、发挥"知识鲶鱼"作用等四项客户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策略,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永清 张庆普
将知识吸收能力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利用能力和知识清除能力5个维度,构建了企业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模糊一致偏好关系的评价方法,借助该方法对吸收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进行权重的排序评价,研究结果对提升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知识吸收能力 模糊一致偏好关系 评价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常孝军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间接性和滞后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往往被忽视。文章以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为中介变量,验证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绩效管理的正向关系。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及团队参与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助于促进组织知识吸收,而组织知识吸收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外部信息及机会,对外部信息进行转化运用,适时掌握市场先机,赢得客户并取得企业绩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艾志红
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视角,实证研究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知识距离、吸收能力与合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知识深度距离对潜在吸收能力有负向影响作用,知识宽度距离对潜在吸收能力有正向影响作用,潜在吸收能力有利于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组织学习在吸收能力的两个维度间起调节作用,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最终有利于合作绩效的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国庆 孙婧 贺胜德
文章基于权变的观点围绕着知识基础与企业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基础对获取、消化、转化及利用能力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知识基础 潜在吸收能力 现实吸收能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秦佳良,张玉臣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公广 施杰
为探讨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惰性、吸收能力、市场知识转移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通过SPSS19.0和AMOS17.0两种统计分析软件,对165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组织惰性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对市场知识转移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惰性对吸收能力及其维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各维度在组织惰性与市场知识转移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促进战略联盟企业间的市场知识转移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