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1)
- 2023(9745)
- 2022(8399)
- 2021(7951)
- 2020(6931)
- 2019(16220)
- 2018(16177)
- 2017(31361)
- 2016(16981)
- 2015(18987)
- 2014(19211)
- 2013(18940)
- 2012(17346)
- 2011(15552)
- 2010(15104)
- 2009(14074)
- 2008(13746)
- 2007(12157)
- 2006(10037)
- 2005(8532)
- 学科
- 济(70774)
- 经济(70708)
- 管理(46990)
- 业(45472)
- 方法(39002)
- 企(37319)
- 企业(37319)
- 数学(34192)
- 数学方法(33753)
- 农(18494)
- 财(18035)
- 中国(15706)
- 业经(14266)
- 学(13882)
- 地方(12818)
- 贸(12668)
- 贸易(12666)
- 农业(12531)
- 易(12304)
- 务(12059)
- 财务(12018)
- 财务管理(11988)
- 理论(11761)
- 企业财务(11357)
- 制(10647)
- 和(10551)
- 环境(10194)
- 技术(9901)
- 银(8836)
- 银行(8813)
- 机构
- 学院(241530)
- 大学(240363)
- 管理(96744)
- 济(96073)
- 经济(94110)
- 理学(84516)
- 理学院(83596)
- 管理学(82020)
- 管理学院(81550)
- 研究(74175)
- 中国(54760)
- 京(48981)
- 科学(47192)
- 财(42915)
- 农(39383)
- 业大(36903)
- 所(36169)
- 中心(36105)
- 财经(35455)
- 江(34897)
- 研究所(33290)
- 范(32240)
- 经(32198)
- 师范(31897)
- 农业(31270)
- 北京(29965)
- 经济学(29519)
- 州(27705)
- 经济学院(26934)
- 院(26760)
- 基金
- 项目(167984)
- 科学(132757)
- 基金(122920)
- 研究(120335)
- 家(106947)
- 国家(106097)
- 科学基金(91950)
- 社会(76453)
- 社会科(72553)
- 社会科学(72531)
- 省(66721)
- 基金项目(66166)
- 自然(61008)
- 自然科(59590)
- 自然科学(59572)
- 自然科学基金(58508)
- 教育(56739)
- 划(55936)
- 资助(50923)
- 编号(48722)
- 成果(37744)
- 重点(37739)
- 部(37429)
- 发(36146)
- 创(34986)
- 科研(33317)
- 课题(32816)
- 创新(32675)
- 教育部(32230)
- 大学(31725)
共检索到328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海鹰 李鹏 李向明
水利旅游是水利与旅游两大系统融合发展的一种旅游类型,也是一个具有丰富而独特内涵的概念范畴。从水利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旅游是水利的功能延伸,水利是旅游的特色吸引。从水利旅游的吸引物属性来看,水工程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界面,水环境是人类"三生"的结合体,水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工程、水环境、水文化等水利旅游主要吸引物的属性特征并探讨水利与旅游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水利旅游的概念内涵进行解析。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水利旅游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点包括:水资源是水利旅游开发利用的核心对象;水环境是水利旅游客体与载体的叠加;水文化是水利旅游可持续挖掘的源泉;亲水性是水利旅游活动的基本特性。基于吸引物属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晋峰
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体验都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但是,国内旅游学术界对这些概念的认识还没有取得共识。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旅游现象的"旅游系统"本质出发,构建并应用TNPRE关系模型,从相互区别与联系的视角对四个概念的定义进行了完善。核心观点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技术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是旅游吸引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旅游吸引物是与客源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技术具有显著差异、且能对客源地潜在游客产生旅游吸引力的目的地事物或现象。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社会中凡能对客源地产生强烈的旅游吸引力,吸引到的游客规模能达到旅游业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逄礼文
目前,养生旅游无论是在与旅游相关的活动中,还是在学术研究关注的领域中,都已成为热点,而亟待大家深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在这之中,道教养生旅游可谓首当其冲。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可以说道教养生旅游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养生旅游,无论是从发生时间上,还是从哲学背景方面,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宁
试论旅游吸引物的三重属性作者:王宁单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文章阐述了旅游吸引物的特征,指出旅游吸引物不但具有客观属性、社会属性,还有象征属性。因为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事物均可转变成代表他物的符号或象征。旅游吸引物也一样。在旅游符号学的意义上,旅游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吸引物权兼具旅游行业属性与法律属性,所以从单一的学科出发不能全面认识旅游吸引物的权属问题。旅游吸引物内容复杂,涵盖不同属性的物,无法从法学方面对其进行精确的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通过立法或修法赋予其法律地位,而应充分挖掘现行法的价值,营造法律适用的旅游业环境,加强旅游行业法治建设。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规定分析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和法律属性。解决此类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解旅游吸引物这一整体,将其按属性分类,不同的旅游吸引物归类于不同部门法解决;二是明确由旅游吸引物产生的知识产权收益是引发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 法律属性 分类研究 知识产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保继刚 左冰
文章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跟踪调查和法经济学分析,指出了旅游吸引物权存在的事实和现实基础,提出从法律上确立旅游吸引物权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并在物权法的框架下对旅游吸引物权的具体立法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以助于系统性地解决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和旅游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参与的主体性以及农民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积极性。
关键词:
旅游 吸引物权 龙胜景区 傣族园景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子千
本文主要从旅游的被吸引性特征出发讨论旅游资源概念的实质。本文的结论是,目前已形成共识的旅游资源概念局限于狭义旅游概念,其实指的是旅游吸引物的来源。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概念 被吸引性 狭义旅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学上属于一个集合概念,在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但不同属性的旅游吸引物作为个体在《物权法》上的权属性质往往是有法可循的。文章运用物权法理论,结合新颁布的《旅游法》,分析几个典型旅游吸引物的权属,试图澄清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论证设立旅游吸引物权、为之统一立法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合同法》、《旅游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等现有法律规定,解决农村土地旅游开发中社区权益保护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修改法律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海鹰 李向明 李鹏 李周顺
水利遗产主要由物质形态、行为和制度形态、精神形态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各形态水利遗产之间存在紧密互动联系。以不同形态水利遗产为载体,可分别开展相应形式的文化旅游体验。水利遗产是人水关系的足迹,是人类水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水文化浓厚性、时空联系广泛性、社会功能延续性等基本特征,其价值体现在文化、社会、经济、科学等多方面。以水利遗产为载体开展文化旅游多元体验或公共文化服务,既利于拓展水利遗产的资源内涵,也能将其满足旅游文化需求的过程转化为文化和经济资本生产过程。从文化旅游视野进行水利遗产的内涵、属性与价值问题解析,是基于遗产与旅游互适角度探寻水利遗产概念和理论框架构建的一种尝试,可为现实中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启示。
关键词:
水利遗产 文化旅游 内涵 属性 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进福
旅游学核心概念"旅游资源"存在福柯所言之不连续性与断裂,面临来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并且出现向"旅游吸引物"转向的趋势。文章借助福柯话语分析视角,以国内旅游资源研究和相关旅游政策文件及其反映的旅游实践为话语分析对象,重新"发现"旅游资源,探讨其不连续性与断裂的话语背景与成因、所体现的旅游知识生产、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意义建构。文章一方面建议在旅游对象物层面上使用"旅游吸引物",以突出其吸引力本质属性与"共享价值",回归"物的秩序",从而促进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并拓展实践中旅游对象物的边界与创新空间;另一方面认为旅游资源之不连续性与断裂以及向"旅游吸引物"之转向蕴含着旅游(对象物)研究的思考空间和新的可能性,提供了对传统研究秩序的反思。故应正视并尊重旅游资源之不连续与断裂及其反思与挑战所体现的多元价值与丰富性。文章亦提醒避免淹没于西方知识体系之中、避免陷入福柯所批判之"秩序"的窠臼,而应保有对"秩序"的警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骏 卢凤萍 古风
在慢城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新热点的背景下,基于美学视角,秉持人与城市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通过对我国目前唯一慢城——南京高淳桠溪镇的实证调研,可以建构起由自然生态美、城市文化美和社会生活美构成的慢城旅游吸引力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从美化自然环境、美化城市文化以及美化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慢城旅游目的地发展策略,为目的地城市探寻一条发挥自身特色,建立比较性差异的新的旅游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
美学 慢城 旅游吸引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红 王湘
旅游吸引物的系统论再分析与杨振之先生商榷林红王湘本文有感于杨振之先生的《旅游资源的系统论分析》一文(见《旅游学刊》1997年第3期)而作。杨文用系统论的方法重新诠释、加深和拓展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对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杨文中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左冰 保继刚
扎根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从法理方面回应了张琼和张德淼《旅游吸引物权不可统一立法之辨析》一文(简称"张文")的质疑,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澄清。文章指出:(1)吸引物权具有典型物权所共有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其独特性,不能归属于债权范围,用债权方式加以解决。(2)旅游吸引属无体物,在可管理的范围内,也可成为物权的客体。(3)旅游吸引物权具有排他性,可以成为其他交易的标的物。(4)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只强调物的旅游吸引价值,并不会对物的产权属性做出改变。"一物一权"原则完全适用于吸引物权的定分。"张文"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本研究以黔东南州148个旅游吸引物为研究样本,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区位熵计量方法探讨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使用交通连接度β指数分析其交通结构特征,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吸引物的中心结构特征,从而得出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以"倒凹"型结构集聚,黔东南州"四圈一区"旅游空间格局的五大区域中,南部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禀赋远远优于北部城市经济圈、工业旅游经济区和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为1.02,处于中低级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