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7)
- 2023(9344)
- 2022(7972)
- 2021(7227)
- 2020(6091)
- 2019(14134)
- 2018(13762)
- 2017(26275)
- 2016(14165)
- 2015(15523)
- 2014(15105)
- 2013(14619)
- 2012(13037)
- 2011(11361)
- 2010(10803)
- 2009(9400)
- 2008(8622)
- 2007(7019)
- 2006(5556)
- 2005(4208)
- 学科
- 济(54716)
- 经济(54673)
- 管理(39128)
- 业(37196)
- 方法(31468)
- 企(30837)
- 企业(30837)
- 数学(28943)
- 数学方法(28519)
- 农(14116)
- 财(13271)
- 中国(11671)
- 环境(11231)
- 业经(11199)
- 学(11087)
- 农业(9596)
- 地方(9303)
- 技术(9253)
- 务(9057)
- 财务(9021)
- 财务管理(9000)
- 贸(8947)
- 贸易(8946)
- 易(8716)
- 企业财务(8584)
- 划(8445)
- 和(8184)
- 理论(7735)
- 制(6923)
- 发(6160)
- 机构
- 学院(190466)
- 大学(189625)
- 管理(77316)
- 济(74681)
- 经济(73360)
- 理学(69128)
- 理学院(68433)
- 管理学(66944)
- 管理学院(66611)
- 研究(60105)
- 中国(41435)
- 科学(41197)
- 农(39010)
- 京(37912)
- 业大(36468)
- 农业(31288)
- 财(30689)
- 所(29565)
- 中心(28671)
- 研究所(27974)
- 财经(26373)
- 江(25799)
- 经(24326)
- 经济学(22937)
- 范(22635)
- 院(22523)
- 师范(22292)
- 北京(22169)
- 农业大学(21748)
- 经济管理(21647)
- 基金
- 项目(149866)
- 科学(117984)
- 基金(110043)
- 研究(101364)
- 家(99088)
- 国家(98331)
- 科学基金(84639)
- 社会(65310)
- 社会科(62220)
- 社会科学(62198)
- 省(60462)
- 基金项目(59329)
- 自然(58001)
- 自然科(56720)
- 自然科学(56701)
- 自然科学基金(55655)
- 划(50825)
- 教育(47179)
- 资助(44269)
- 编号(38276)
- 重点(34311)
- 部(32467)
- 创(32129)
- 发(31829)
- 计划(30581)
- 科研(30166)
- 创新(30144)
- 国家社会(27906)
- 成果(27860)
- 教育部(27382)
共检索到243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孙翊 李思源 张永春 殷丽青 李青竹 赵会会
【目的】越夏困难甚至死亡是限制许多矾根品种栽培和应用的关键问题。通过对热胁迫处理后不同品种表型和生理变化情况的研究,探讨矾根的耐热性评价方法,能够为其品种特性评价及耐热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45℃高温,对37个矾根品种分别开展3和6 h热胁迫处理,并测定相应的热害指数和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通过对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之间以及不同时间热胁迫处理后F_v/F_m值与热害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进行矾根品种耐热性分析最佳指标的筛选。【结果】需经过6 h热胁迫处理,不同矾根品种之间的热害指数才会出现明显差异。而供试品种的叶片F_v/F_m值在热胁迫处理3和6 h后均出现明显下降,且总体呈现随胁迫时间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同矾根品种耐热性分析的最佳生理指标是经45℃处理3 h后叶片的F_v/F_m值。【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够快速进行矾根品种耐热性评价的方法。根据45℃处理3 h后叶片的F_v/F_m值,将矾根品种分为3类,即≥0.70(耐热性较强)类型,(0.55,0.70)(耐热性中等)类型和≤0.55(耐热性较弱)类型。据此筛选出‘甜茶’‘橘子酱’等耐热性较强的品种12个,‘桃色火焰’‘莓果’等耐热性中等的品种17个;‘火警’‘柠檬黄’等耐热性较弱的品种8个。本研究能够为夏季适生性强的矾根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灵迪 石琳琪 焦永刚 郭敬华 申书兴
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番茄进行越夏栽培并进行耐热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硬果型红果番茄满田2180高温胁迫下生长势强,坐果数多,果实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宜于越夏栽培;其耐热机理为:高温胁迫下该品种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使其高温下保持高的光合能力;可通过提高自身SOD、POD活性减轻膜质过氧化作用,以及通过提高脯氨酸含量提高高温胁迫下自身对逆境的抗性。
关键词:
番茄 耐热性 耐热机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傅志强 张恒 刘祯 奚如春
[目的 ]近年来我国南方高温频发,高温环境已成为油茶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为探究不同油茶品种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热性差异,筛选出适合在高温地区种植的油茶品种。[方法 ]选用我国各省(区)现行的15个油茶品种为研究对象,以其3年生嫁接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调查测定各油茶品种在高温胁迫(覆膜增温)下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干物质含量、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12个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15个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在高温胁迫下,参试油茶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干物质含量降低;光合色素含量降低,且多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升高;隶属函数分析表明,15个油茶品种的耐热性存在差异,其强弱顺序为华金>赣州油1号>华硕>岑软2号>湘林210>赣无2>长林53号>粤韶75-2>粤韶77-1>长林4号>岑软3号>华鑫>长林40号>赣州油7号>赣石83-4。[结论 ]15个油茶品种中,华金、赣州油1号、华硕、岑软2号和湘林210耐热性强,适宜高温地区引种栽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秋果 卞英捷 梁照 杨志民 于景金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品种(系)的田间坪用性状、适应性和耐热性差异,从而筛选出具有推广利用潜力的抗逆种质资源。[方法]以国外引进的14个匍匐翦股颖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南京地区越夏前、后开展田间坪用性状(密度、均一性、色泽、质地)和适应性(耐旱性、耐热性)评价,同时在室内常温条件(25℃/20℃,昼/夜)和高温胁迫(38℃/28℃,昼/夜)下测定草坪质量耐热指数、生长速率、叶长和叶宽,进一步评价其耐热性。[结果]在越夏后,不同品种(系)的坪用性状和适应性均明显降低,但是T-1、Alpha和Barracuda(MVS-AP-101)的草坪密度、均一性、色泽、质地和适应性表现相对较好,草坪综合质量评分均为中等(4~5分)。在盆栽试验中,高温胁迫导致各品种(系)的草坪质量耐热指数下降至0.76~0.91。基于草坪质量耐热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14个匍匐翦股颖品种(系)聚成3类,分别为5个耐热型、6个中间型和3个热敏感型。T-1、Luminary、Barracuda(MVS-AP-101)、Pure Distinction(PST-OJO)和007属于耐热型品种(系),其中T-1的生长速率较快。[结论]T-1和Barracuda(MVS-AP-101)的综合表现突出,越夏能力相对较强,适合在南京地区推广利用。
关键词:
匍匐翦股颖 引种栽培 坪用性状 耐热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长生 肖世和 张秀英 海林
冬小麦品种生育后期耐热性遗传差异的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通过1997-2000年间在北京对群体气-冠温差、灌浆特性、热感指数等三种耐热性评价方法有效性的比较研究,认为热感指数反映品种对后期热胁迫的敏感程度,利用千粒重热感指数可鉴定出后期耐热性较好的基因型。气-冠温差法快速、简便、准确,但叶片持绿期长的品种气-冠温差一般较大,可结合对灌浆速率的评价来筛选生育期适中的耐热基因型。在3年的试验中,小麦品种鲁936098表现耐热性强,千粒重稳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敏 翟秀明 姚永红 侯渝嘉 邬秀宏 黄尚俊
采用PAM-2500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5个茶树品种(系)春、夏、秋3季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比较了各参数的季节性差异和品种间差异。结果显示,茶树能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改变能量耗散中Y(NPQ)和Y(NO)的比例,以适应夏秋季伏旱天气的影响,但不同品种适应能力不尽相同。供试5个品种(系)中,0311、0305两个品系的PSII电子传递速率快,光化学反应启动速率快,最小饱和光强大,表现出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具有较高潜在生物产量的生理基础和较强的适应性。
关键词:
茶树 季节性 电子传递速率 最小饱和光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波 关攀锋 辛明明 汪永法 陈希勇 赵爱菊 刘曼双 李红霞 张明义 逯腊虎 魏亦勤 刘旺清 张金波 倪中福 姚颖垠 胡兆荣 彭惠茹 孙其信
【目的】利用热感指数作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分别对冬、春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筛选耐热种质资源,为小麦耐热性育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冬小麦材料采用延期播种、春小麦材料种植在温度有显著差异的地理环境下,人为致使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根据不同环境处理的千粒重值计算冬、春小麦各个材料的热感指数。依据热感指数,对来自中国不同小麦生态区和国外不同地区和组织的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包括688份冬小麦和637份春小麦,分别进行耐热性评价。热感指数小于0.5为极耐热材料、大于等于0.5小于1为中等耐热材料、大于等于1小于1.5为中等热敏感材料、大于等于1.5为极敏感材料。【结果】冬小麦和春小麦热胁迫处理组灌浆期平均最高温度分别高于对照组1.91℃和7.09℃,且热胁迫处理组千粒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降低。根据热感指数分级评价结果,极耐热冬、春小麦材料31和48份,占供试材料的4.51%和7.54%;极敏感冬、春小麦材料19和58份,占供试材料的2.76%和9.11%;其余大多数材料为中间类型(中等耐热材料和中等热敏感材料)。从中国小麦生态区域的地理分布来看,来自南部麦区(西南冬麦区、青藏春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耐热性整体高于来自北部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的冬小麦材料。对于春小麦,来自新疆春冬麦区的材料耐热性最强,平均热感指数为0.70,且其中88.00%的材料属于耐热材料(极耐热材料或中等耐热材料);此外,来自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的春小麦平均热感指数为0.88,也表现出较强的耐热性。来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六倍体材料耐热性最弱,平均HSI为1.18,其中69.58%的材料为热敏感材料(中等热敏感材料和极敏感材料)。【结论】采用延期播种或在高温的地理环境下种植能使小麦在灌浆期遭遇高温胁迫。以千粒重热感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1 325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耐热性鉴定,综合考虑正常条件下的产量潜力和高温条件下的耐热性,筛选出优异耐热资源103份,可用于相应生态区小麦的耐热性遗传改良。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耐热性 热感指数 生态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伟 陈发棣 陈素梅 李娜
对‘早黄’、‘长紫’、‘丰韵里’和‘南农玉碟’4个夏菊品种不同开花阶段的花枝进行45℃高温处理,测定其舌状花的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和非酶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等主要生理指标,并结合露地高温下田间栽培的菊花花序开放能力,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值法,对不同菊花品种不同开花阶段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菊花舌状花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超氧化物酶(SOD)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存在品种间差异,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而丙二醛(MDA)及脯氨酸含量增加;菊花在露色期耐热能力明显低于初花期和盛花期,其中...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许为钢 胡琳 盖钧镒
对8个小麦品种开花后的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耐热性在小麦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耐热性的高低与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冠层温度显著相关,它直接影响到品种开花后的同化物积累量;叶片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冠层温度可以作为小麦抗热性育种的选择指标。
关键词:
小麦,品种改良,耐热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迪 孙操稳 王立宪 贾黎明
【目的】花楸是分布在我国山区海拔500~2 200 m的重要乡土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本研究对不同花楸无性系的田间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为早期筛选出适应于北京高平原地区的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来自5个种源的14个无性系花楸的2年生嫁接苗为材料,在北京延庆海拔500 m的田间条件下,对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的活性进行测定;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隶属函数分析法对14个无性系花楸幼苗的耐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各单项指标值在4个月之间的差异显著,且在不同无性系之间的差异也显著;WL1、WL2、SH1和SH2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表现显著优于其他无性系。TB1和TB2的生长表现最差;TB1和TB2的MDA含量从5月到6月升高最显著,耐热性表现差。FN2和WL2的MDA含量从5月到6月反而下降,优于其他无性系;WL2、FN1和FN2的两种保护酶活性高,优于其他无性系;FN1和FN2的叶绿素含量受高温的影响下降最少,优于其他无性系;SS1、SS2、SS3和SS4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高,优于其他无性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苗高和地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0个单项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后,得到4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结论】经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各无性系幼苗的田间耐热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WL2、WL1、FN1、SH2、SH1、FN2、SS2、HS2、SS4、SS3、SS1、HS1、TB2、TB1。
关键词:
花楸 产地 耐热性 高平原 隶属函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红岩 华利静 赵乐 汤羽凡
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番茄叶片光系统Ⅱ(PSⅡ)活性对夜间低温逆境的响应。以耐低温野生番茄(Lycoper-sicon hirstum)LA1777和低温敏感型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Moneymaker为试材,研究短期夜间15℃(对照)、9℃和6℃对不同基因型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低温下两种类型番茄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随着温度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夜间低温处理1 d后,Moneymaker的叶绿素a和b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夜间低温增加了番茄叶片的Fo(初始荧光)和NPQ(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显著降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敏 侯渝嘉 黄尚俊 邬秀宏 胡翔
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不同茶树品种(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与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供试的12个品种(系)中,0311(6)、0305(10)两个品系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大原初光化学量子效率、光响应曲线以及对光强度响应的初始斜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这2个品系光能利用效率较强,具有较高潜在生物产量的生理基础。
关键词:
茶树 叶绿素 荧光特性 相关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晓娣 王丽 汪矛 彭惠茹
以不同耐热性的 2个小麦品种叶片为试材 ,研究在热锻炼 (34℃ ,4 8h)和热胁迫 (4 9℃ )条件下 ,叶片相对电导率及超微结构变化与耐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热锻炼提高了核膜的热稳定性 ,降低了叶片相对电导率 ,延缓热胁迫对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 ,从而可提高细胞的耐热性。叶肉细胞中液泡膜对高温最敏感 ,其次为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的嵴和内膜比外膜对高温更敏感 ;叶绿体中 ,类囊体膜在热胁迫下首先出现排列紊乱 ,但解体时间却比叶绿体被膜晚。此外比较了 2个小麦品种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在热锻炼和热胁迫下反应的差异 ,讨论了这些超微结构变化与耐热性的关系及热胁迫下叶肉细胞的死亡类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国霞 曹福亮 杨玉珍 方炎明 雷小林
高温是影响经济林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气候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种的耐热性是否存在差异,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25个油茶优良品种的叶片为材料,叶片分别经30 min的40,45,50,55,60和65℃高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相对电导率并配合Logistic方程(y=k/(1+ae-bt)测定了其半致死温度(TL50)。根据半致死温度的高低把25个油茶品种分为3个类型:①TL50≥50℃(耐热型),其中有赣190,赣55,赣石84-3,赣447,赣71和赣无24;②45≤TL50<50℃(中间型),包括赣68,赣8,赣无11,赣兴46,赣无16,赣...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纪元 李辛雷 范妙华 田敏 范正琪
以茶花Camellia3个主要品种群的15个品种为材料,利用生理生化测定及SPSS统计分析对其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持续7 d 36~38℃的高温胁迫能够有效区分不同茶花品种耐热性;生理生化测定结果的系统聚类与主成分分析能够对不同茶花品种的耐热性进行有效评价。云南山茶Camellia reticalata及其杂种品种群耐热性较差,茶梅C.sasanqua耐热性较强,而红山茶C.japonica品种群耐热性变化范围较大。茶花品种耐热性与花型相关性不大。图1表4参15
关键词:
植物学 高温胁迫 茶花 生理生化 耐热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