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14)
- 2023(18615)
- 2022(15791)
- 2021(15030)
- 2020(12426)
- 2019(28414)
- 2018(28051)
- 2017(53546)
- 2016(29422)
- 2015(33275)
- 2014(32722)
- 2013(31293)
- 2012(28322)
- 2011(25423)
- 2010(25462)
- 2009(22741)
- 2008(21869)
- 2007(19206)
- 2006(16330)
- 2005(13882)
- 学科
- 济(107183)
- 经济(107070)
- 管理(84473)
- 业(80628)
- 企(68524)
- 企业(68524)
- 方法(52822)
- 数学(45933)
- 数学方法(45077)
- 中国(30196)
- 农(29318)
- 财(27545)
- 业经(25356)
- 学(23479)
- 技术(22458)
- 理论(22391)
- 地方(20740)
- 农业(19767)
- 制(19201)
- 教育(18220)
- 贸(18208)
- 贸易(18198)
- 务(18130)
- 财务(18041)
- 财务管理(18007)
- 易(17678)
- 和(17283)
- 企业财务(17089)
- 银(16425)
- 银行(16375)
- 机构
- 大学(398695)
- 学院(396885)
- 管理(157109)
- 济(149603)
- 经济(146220)
- 理学(137396)
- 理学院(135846)
- 管理学(132917)
- 管理学院(132185)
- 研究(126728)
- 中国(91410)
- 京(83693)
- 科学(80519)
- 财(67995)
- 农(62202)
- 所(61651)
- 业大(60371)
- 中心(58116)
- 江(57298)
- 研究所(56726)
- 财经(55393)
- 范(55251)
- 师范(54716)
- 北京(52348)
- 经(50579)
- 农业(48681)
- 院(46982)
- 州(46764)
- 技术(45398)
- 经济学(44834)
- 基金
- 项目(280390)
- 科学(221340)
- 研究(206042)
- 基金(201523)
- 家(175346)
- 国家(173828)
- 科学基金(150515)
- 社会(128172)
- 社会科(121354)
- 社会科学(121324)
- 省(111842)
- 基金项目(106489)
- 教育(98673)
- 自然(98658)
- 自然科(96481)
- 自然科学(96457)
- 自然科学基金(94689)
- 划(94011)
- 编号(85035)
- 资助(82901)
- 成果(68637)
- 重点(62819)
- 部(61318)
- 创(61030)
- 课题(59555)
- 发(59003)
- 创新(56371)
- 大学(53850)
- 科研(53602)
- 教育部(53005)
- 期刊
- 济(155095)
- 经济(155095)
- 研究(112979)
- 中国(78647)
- 学报(64019)
- 教育(61008)
- 管理(58025)
- 科学(57995)
- 农(55862)
- 财(52019)
- 大学(50203)
- 学学(46121)
- 农业(39200)
- 技术(38625)
- 融(29513)
- 金融(29513)
- 业经(27005)
- 财经(26212)
- 经济研究(25439)
- 经(22454)
- 图书(21504)
- 业(20768)
- 科技(20700)
- 问题(19567)
- 版(19145)
- 技术经济(19129)
- 统计(17740)
- 理论(17485)
- 策(17245)
- 商业(16989)
共检索到564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赵莉
大学生可雇佣性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可雇佣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内部相通性,以就业实现为指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对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也符合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定位。在充分解读可雇佣性和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可雇佣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要素模型,并重点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层面探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
可雇佣性 创新能力 大学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郑艳菊 王军超
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创新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内涵及要素,从理想信念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创新素质拓展平台等角度分析阐述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素质 素质培养模式 方法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峰 张炳力 王其东
高等学校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文章紧密结合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指出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构建设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平台,要加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各项制度体系的建设。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殷宝双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法和内容四个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胡爱祥 孙少哲 杭祝智
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从大学生创新激发模式、培育模式以及文化素养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构建 着力点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沙洪成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学校应当通过加快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等有效措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烨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近年来社会各界一直深入探索的问题。从已有的相关研究看,目前尚缺乏具有代表性、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以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话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和创新能力缺失表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角度提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钟文晶 薛蓓蓓
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通过教育促进人类的适应性努力至关重要。本文在响应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科使命的目标下,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前沿进行研判,进而构建基于项目式教学法和教学内容知识框架的气候适应型农经类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具有时代价值与实现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学忠
大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对前人成果的再认识再创造,它涉及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而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路径,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鹤玖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转变思想观念是先导、优化课程体系是根本、改革教学方法是切入点、营造创新环境是着力点。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培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国学
本研究基于可雇佣性视角,通过概括性模型法,在结构化访谈和德尔菲基础上确定大学生职业能力条目,在对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调查用人单位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包括5大维度、17个因子和55个条目的职业能力的结构,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的方向定位。
关键词:
可雇佣性 职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冯利 王俊岭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亦是高等教育阶段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之使命。边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薄弱有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原因,在对其根源进行透视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和微观两条路径,并从课程整合、同学合作及教师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边疆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创新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娜
大学生可雇佣技能是使大学生成功获得并胜任一定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包括以通识技能为基础的人际技能、国际化技能、应用技能、自我发展技能、随机应变技能和创新技能。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和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关键。在深刻理解大学生可雇佣技能内涵和生成机制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要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的定位,转变教育观念,以应用教育为导向,创新通识教育、专业实践和综合素质的集成课程体系和可雇佣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通过引导式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中外合作国际化教育和创业教育等途径培
关键词:
雇佣技能 生成机制 通识教育 人才培养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焕敬
一、引言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与此同时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以及我国许多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目标不明确、教育和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育过程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更新缓慢、高素质师资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