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77)
2023(16842)
2022(14493)
2021(13738)
2020(11327)
2019(26025)
2018(25685)
2017(50144)
2016(26917)
2015(30342)
2014(30132)
2013(29330)
2012(26985)
2011(24137)
2010(24226)
2009(22058)
2008(21209)
2007(18594)
2006(16465)
2005(14033)
作者
(75124)
(63082)
(62081)
(59319)
(39772)
(30062)
(28285)
(24640)
(23762)
(22120)
(21295)
(21066)
(19656)
(19580)
(19184)
(19184)
(18813)
(18597)
(17949)
(17734)
(15506)
(15414)
(15177)
(14554)
(14126)
(13957)
(13952)
(13674)
(12578)
(12417)
学科
(107589)
经济(107465)
(81424)
管理(75384)
(59666)
企业(59666)
(49843)
方法(47990)
数学(42149)
数学方法(41541)
农业(33021)
中国(28133)
业经(27177)
(26843)
地方(21568)
(20941)
(20178)
(19427)
贸易(19421)
(18931)
(17769)
技术(17735)
理论(17137)
环境(16264)
(16263)
财务(16186)
财务管理(16150)
(15836)
(15642)
银行(15605)
机构
学院(376657)
大学(373441)
管理(153125)
(152614)
经济(149373)
理学(133609)
理学院(132237)
管理学(129865)
管理学院(129184)
研究(122712)
中国(92071)
(77548)
科学(75233)
(72398)
(68005)
(59812)
业大(59595)
中心(57614)
农业(55458)
财经(54639)
研究所(54581)
(54525)
(50089)
(49912)
师范(49495)
北京(48174)
(44424)
经济学(44382)
(43807)
经济管理(41588)
基金
项目(262741)
科学(207694)
研究(196061)
基金(190756)
(165281)
国家(163634)
科学基金(141546)
社会(123458)
社会科(116708)
社会科学(116676)
(102869)
基金项目(101177)
自然(91158)
教育(89778)
自然科(89009)
自然科学(88988)
自然科学基金(87386)
(85628)
编号(81953)
资助(77640)
成果(65685)
(58315)
重点(58024)
(56443)
课题(55078)
(54780)
创新(50981)
国家社会(50527)
教育部(50136)
科研(49818)
期刊
(167434)
经济(167434)
研究(108029)
(72295)
中国(69180)
学报(57190)
科学(53896)
管理(52905)
(49822)
农业(49373)
大学(45030)
学学(42584)
教育(42344)
(34044)
金融(34044)
技术(33813)
业经(32574)
财经(25385)
经济研究(24638)
(23399)
问题(22806)
(21645)
(19039)
图书(18517)
科技(18433)
技术经济(18123)
理论(17607)
现代(17038)
世界(16815)
资源(16531)
共检索到543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超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蕴涵了农民工家庭享有尊严生活而又体面劳动的实质自由之意,然其绵延的家庭离散式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了“何以可能,又何以弥合”之问。文章运用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从自由的建构性与工具性层面解读农民工家庭离散问题,提出城市导向的发展政策聚焦于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影响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条件、政治自由、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等方面的工具性自由与可行能力。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悖论则进一步说明,单纯发展经济的政策弊端及对农民工家庭需求缺乏合理预期。研究启示:要在拓展需求信息基础上,以构成实质自由的功能性活动为价值标准,从建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融合统一体来合理预期修复与弥合农民工家庭离散这一问题的公共政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超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蕴涵了农民工家庭享有尊严生活而又体面劳动的实质自由之意,然其绵延的家庭离散式日常生活实践提出了“何以可能,又何以弥合”之问。文章运用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从自由的建构性与工具性层面解读农民工家庭离散问题,提出城市导向的发展政策聚焦于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影响了农民工家庭在经济条件、政治自由、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等方面的工具性自由与可行能力。农民工家庭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悖论则进一步说明,单纯发展经济的政策弊端及对农民工家庭需求缺乏合理预期。研究启示:要在拓展需求信息基础上,以构成实质自由的功能性活动为价值标准,从建构经济自由与实质自由的融合统一体来合理预期修复与弥合农民工家庭离散这一问题的公共政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傅熠华  
文章实证调查全国农民工农村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借助Logistic分析,梳理出显著影响其宅基地退出的决策因子:家庭年收入、打工人数、参加新农保人数以及对宅基地保障性的认同度等。在诸决策因子的影响下,农民工基于"正常生活的功利"原则,兼具保障性与激励性考量。参加新农保人数、宅基地保障性之认同突出反映农民工的保障性考量;家庭年收入主要体现农民工的保障性考量;打工人数作为激励性考量,其影响权重最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炉明  
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既有个体风险,也有社会风险。基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失败典型案例,利用风险感知、风险传递和风险的社会放大等理论,聚焦风险酝酿期、风险发展期与风险爆发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的相异阶段生成逻辑脉络。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个体风险生成大致遵循“个体层面因素驱动-风险感知直接偏差-风险传递扩散-个体发展损害”脉络;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风险生成大致遵循“社会层面因素推动-风险感知间接偏差-风险的社会放大-社会发展损害”脉络。因而,针对不同类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治理,需强化精准思维和整体性治理导向,应以风险治理共同体为“翘板”,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治理协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霞  丁浩  
本文采用CHIP2002、2007、2008和2013年的流动人口数据,建立了OLG模型,从预防性储蓄动机与持久性收入两个渠道,验证了子女随迁政策对农民工家庭消费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缓解了样本选择偏误问题。研究发现:第一,与子女未随迁农民工家庭相比,子女随迁农民工家庭的消费率高约12%~13%、总消费高约16%~17%、劳均消费高约12%~20%、回寄款占收入比重低约5%~6%。第二,相比子女未随迁农民工家庭,子女随迁政策越宽松,子女随迁农民工家庭的消费率和消费水平越高。第三,采用LOGIt模型分析发现,配偶随迁、户主工作年限越长,农民工子女随迁概率越大,但一线城市的农民工子女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洪连  
为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民工培训的服务效能,增强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必须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为达此目标,应当坚持农民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政策导向,试行"学分银行"存储、互认、兑换有机联动的农民工培训政策认定,推进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的政策协调,为农民工提供"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政策便利,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民工培训配套政策支持,健全农民工培训评估与监控的政策保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田艳平  
本文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家庭化与非家庭化流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化与非家庭化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非家庭化流动相比,家庭化流动有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家庭化农民工在工作强度维度的融入程度最高,其次是身份认同和心理融入维度,在经济整合和社会参与维度的融入程度较低;年龄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具有消极影响,农民工自身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社会网络对其城市融入也具有一定影响,而是否有稳定的住所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史学斌  熊洁  
本文利用2014年重庆市农民工家庭实地调查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外来农民工身份认同的个人和家庭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性别、文化程度、迁出地、居留时间、周工作小时数、工作单位性质、个人月收入等个人因素和住房性质、家庭月收入、本地亲戚数量等家庭因素均是影响农民工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潘泽泉  
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不同利益集团的社会结构地位和话语策略,体现了国家以城市空间保护为策略的理性秩序的建构逻辑,体现了城市化运动中现代城市主义的发展逻辑和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体现了现代化战略的推进策略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利益重新分配和资源的重新控制过程。文章认为,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调整是建立在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础的户籍制度的框架之中的,应该从问题取向、福利取向走向发展取向和社会整合取向,从生存型的社会政策走向发展型的社会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模式,实现从"生存—经济"政策框架向"身份—政治"政策框架的转向,反对社会排斥、消除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石智雷   宁桃丽  
现有理论认为户籍制度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然而即使户籍制度已放宽,依然存在大量留守儿童。文章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出发,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使用1979年和1983年全国各地区获得“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女性比率构建工具变量,实证检验了女性地位对农民工子女留守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女性地位的提升能够显著降低农民工子女留守的概率,该结论在进行重新定义样本和调整核心变量的测度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女性地位的提升显著减少了女孩留守现象,对男孩的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女性地位的提升,增强了家庭对子女成长发展的关注;同时,女性地位提升后家庭生育孩子数量减少,家庭成员的工作时长缩短,可用于照料子女的时间和物质资源更充裕,有效降低了子女的留守概率。文章结论为理解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的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有效减少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明忠  陈江华  
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形成逻辑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伴随农业生产现代化与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社形成具有必然性,但合作收益共赢只是农民合作社生成的前提条件,并不必然促使农民合作社的产生。现实中,小农基于风险规避与技术扩散的考虑,具有加入合作组织的需求与倾向,但其在资源禀赋的约束下,难以自发地内生出农民合作社,而大农或农村精英才是农民合作社生成的逻辑起点,是农民合作社生成的关键。不同类型的农业面临的风险及其技术特性不同,决定其风险规避和技术扩散的方式不一,合作社的股权结构、组织治理及其运作模式必然不同,需要在未来的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永贵  邓江年  
农民工举家外出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年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越接近举家外出,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消费支出越大,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并不强。研究的政策含义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永贵  邓江年  
农民工举家外出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流动模式对农民工年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越接近举家外出,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消费支出越大,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并不强。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要通过释放农民工需求来扩大内需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工持久性迁移特别是家庭持久性迁移问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姚志  刘健  种聪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高质量就业是推进农民市民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新生代农民的就业质量出现了诸多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在梳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历史政策演化的基础上,给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内在理论逻辑,利用CMDS2018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况与特征,选择美国、巴西、日本、印度等典型代表性国家进行国际经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政策演化经历了“完善就业保障→推进职业培训→强化乐业融入”的过程。(2)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内在理论逻辑是实现职业技能、收入水平提升和农民市民化的本质要求。(3)职业技能和受教育水平反映的人力资本质量偏低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内因,就业稳定性差、就业行业面窄和区域性跨度大是新生代农民就业的重要特征。(4)总结出美国措施、巴西方案、日本模式、印度经验等国际经验,各国都注重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保障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几点措施: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新职业新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就业时限;逐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理论素养,增加就业潜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娟  邓晰隆  
当前快节奏的经济结构变迁对农民工原有的务工模式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为减轻这种冲击的负面影响,探究农民工在务工过程中"城市工作时间的投入意愿"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务工时间配置规律,为探究其务工模式的决定因素奠定基础。经过理论推演,结果发现影响农民工城市工作时间投入意愿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工的"收入-消费水平差""城乡消费水平差"和他们的"城市收支不确定性水平",依据这一研究结果,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以降低其在城市务工过程中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样才有助于他们的收入水平得以持续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