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32)
2023(10663)
2022(9296)
2021(8836)
2020(7700)
2019(18063)
2018(18052)
2017(35347)
2016(19098)
2015(21876)
2014(22160)
2013(21812)
2012(20115)
2011(17912)
2010(17893)
2009(16673)
2008(16730)
2007(15025)
2006(12806)
2005(11488)
作者
(54566)
(45961)
(45740)
(43706)
(29095)
(22159)
(21061)
(18136)
(17351)
(16406)
(15606)
(15306)
(14362)
(14331)
(14224)
(14170)
(14146)
(13662)
(13149)
(13143)
(11283)
(11275)
(11114)
(10533)
(10377)
(10302)
(10154)
(10136)
(9350)
(9189)
学科
(81636)
经济(81537)
管理(57135)
(56728)
(47056)
企业(47056)
方法(42051)
数学(36714)
数学方法(36167)
(23397)
(22637)
中国(19509)
业经(16906)
(16793)
农业(15079)
(15076)
(15037)
(15026)
贸易(15023)
财务(14980)
财务管理(14941)
(14583)
理论(14420)
地方(14402)
企业财务(14160)
(12767)
(12164)
银行(12133)
技术(12046)
(11405)
机构
大学(278496)
学院(277567)
(114919)
经济(112541)
管理(110838)
理学(95972)
理学院(94995)
管理学(93253)
管理学院(92741)
研究(86488)
中国(66577)
(57316)
(54014)
科学(52596)
(44333)
财经(43298)
(43245)
中心(41857)
(41163)
业大(40778)
(39197)
研究所(39033)
北京(35694)
经济学(35527)
(35507)
师范(35154)
农业(34733)
(32787)
经济学院(32182)
财经大学(32133)
基金
项目(184346)
科学(145704)
研究(134743)
基金(134495)
(116116)
国家(115156)
科学基金(99718)
社会(85231)
社会科(80785)
社会科学(80761)
(72469)
基金项目(71437)
自然(65229)
自然科(63735)
自然科学(63717)
教育(63478)
自然科学基金(62570)
(60825)
资助(55648)
编号(55431)
成果(44956)
(41656)
重点(41340)
(38765)
(38498)
课题(37448)
教育部(36158)
科研(35988)
创新(35957)
人文(35255)
期刊
(122484)
经济(122484)
研究(77700)
中国(48219)
(44349)
学报(40990)
(39522)
管理(39176)
科学(38030)
大学(31553)
学学(29725)
教育(28297)
农业(26349)
技术(26090)
(23676)
金融(23676)
财经(21793)
业经(20246)
经济研究(18856)
(18679)
问题(17109)
技术经济(14765)
统计(14476)
理论(13836)
(13720)
(13140)
(13134)
(12878)
财会(12871)
图书(12639)
共检索到3985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涛  石艳红  刘建华  
运用可行能力理论对失地移民权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失地移民的真实困境是"可行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在利益表达能力欠缺、经济参与能力短缺、社会机会不足,此三项能力的缺失使失地移民成为潜在的贫困社群。因此,保障失地移民的权益关键在于培育失地移民的"可行能力",而培育失地移民"可行能力"的途径主要是建立健全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建构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完善失地移民就业保障制度与建立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毕芬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缺失严重,源于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包括结构性排斥和功能性排斥两个方面。一方面,户籍制度、社会阶层、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对失地农民进行排斥;另一方面,由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和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导致受到功能性排斥。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必须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方面入手,努力消除失地农民受到的社会排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延玲  
由于土地产权的法律界定不清、现行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观念陈旧和素质较低等因素,致使失地农民权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因此,要从根本上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丽馥  孙莉  
由于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与征地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出现极大的随意性,直接导致失地农民权益的流失。本文讨论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健全农地产权制度的思路,即明确农民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地位;给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健全土地分配收益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征地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杜伟  
传统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制度的综合作用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体制原因,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政府职能错位与行政行为失偏、征地补偿安置标准过低、农民自我保护能力短缺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直接原因。高度重视和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既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农地产权立法,改进征地补偿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形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学浪  戎向东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流失现象十分普遍。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征地博弈中农民所处的弱势地位是导致这一现状的根由。围绕提升农民在征地博弈中的主体性地位,推进农村土地立法的进程,完善现有的征地补偿制度,以及构建"养老、医疗、再就业"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权益流失问题的关键所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浩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本文对失地农民的社会权益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制约失地农民保障权益的内外部因素,最后从制度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努力消除失地农民面临的社会排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九大  
淮河滩区和沿淮行蓄洪区现有大量居民,经常遭受洪水威胁,不能安居乐业。2003年,灾后40万移民迁建为我们解决行蓄洪区人的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从实际出发,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行蓄洪区居民的居住安全,为解决沿淮"三农"问题创造必要条件,是一项必须认真研究而又势在必行的工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燕  祁晓玲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能否切实地保障好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当前我国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特点和规律,日益成为完善我国农民权益保障机制、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黄丽珍  
文章从失地农民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在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补偿机制及其局限性,探讨我国针对失地农民建立起来的安置模式,并提出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亚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统筹兼顾 ,综合考虑 ,既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 ,又要保障农民眼前的生活需要 ,同时要考虑到农民的长远利益 ,确保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劳有所业、失地有补、增收有门”。本文就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万朝林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他们的权益受到侵犯 ,不得不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随时都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维护其合法权益 ,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作者从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社会保险机制、就业保障机制、法律援助机制、农地创新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途径和方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臧俊梅  王万茂  陈茵茵  
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权益尤其是失地农民权益问题。本文认为,过速的农地非农化产生的内在原因即由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缺乏农地发展权这样一种产权制度安排而使得农地用途转变后巨大的土地增值分配混乱,引起土地权利相关主体的无序争夺,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巨大。当前,我国的农地发展权就是为适应土地用途管制、保护耕地和防止征地权被滥用的需要而设立的,是一项可以兼顾国家、农民集体及农民权益的独立支配的财产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