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05)
- 2023(15131)
- 2022(13228)
- 2021(12482)
- 2020(10425)
- 2019(24080)
- 2018(23852)
- 2017(46302)
- 2016(25224)
- 2015(28363)
- 2014(28288)
- 2013(27537)
- 2012(24855)
- 2011(22315)
- 2010(22195)
- 2009(20029)
- 2008(19011)
- 2007(16396)
- 2006(13995)
- 2005(11951)
- 学科
- 济(100648)
- 经济(100547)
- 管理(71966)
- 业(66120)
- 企(54733)
- 企业(54733)
- 方法(49545)
- 数学(43806)
- 数学方法(43049)
- 农(26739)
- 中国(24011)
- 财(23069)
- 地方(22873)
- 学(22299)
- 业经(21771)
- 环境(18487)
- 农业(18069)
- 理论(17259)
- 贸(16945)
- 贸易(16939)
- 和(16540)
- 易(16407)
- 技术(15726)
- 制(15301)
- 务(15069)
- 财务(14986)
- 财务管理(14955)
- 划(14626)
- 企业财务(14134)
- 银(12903)
- 机构
- 学院(349414)
- 大学(347605)
- 管理(141315)
- 济(133320)
- 经济(130320)
- 理学(123999)
- 理学院(122636)
- 管理学(120055)
- 管理学院(119437)
- 研究(111887)
- 中国(81222)
- 科学(73113)
- 京(73046)
- 财(57888)
- 农(55861)
- 所(55509)
- 业大(54437)
- 中心(51606)
- 研究所(51364)
- 江(48786)
- 财经(47807)
- 范(46700)
- 师范(46247)
- 北京(45549)
- 农业(43773)
- 经(43570)
- 院(41694)
- 州(40488)
- 经济学(39363)
- 技术(38020)
- 基金
- 项目(252230)
- 科学(198356)
- 研究(182345)
- 基金(182117)
- 家(159292)
- 国家(158008)
- 科学基金(136332)
- 社会(113172)
- 社会科(107221)
- 社会科学(107193)
- 省(99948)
- 基金项目(97020)
- 自然(90883)
- 自然科(88702)
- 自然科学(88679)
- 自然科学基金(87008)
- 教育(84581)
- 划(83914)
- 资助(75605)
- 编号(75108)
- 成果(58548)
- 重点(56689)
- 部(54755)
- 发(53902)
- 创(52300)
- 课题(51258)
- 创新(48772)
- 科研(48605)
- 大学(46683)
- 教育部(46647)
- 期刊
- 济(137648)
- 经济(137648)
- 研究(93682)
- 中国(59835)
- 学报(56210)
- 科学(51601)
- 农(49573)
- 管理(49347)
- 财(42524)
- 大学(42436)
- 学学(40081)
- 教育(38993)
- 农业(35125)
- 技术(32348)
- 业经(24436)
- 融(23902)
- 金融(23902)
- 财经(21788)
- 经济研究(21699)
- 经(18514)
- 图书(18313)
- 业(18157)
- 资源(17785)
- 问题(17780)
- 科技(17568)
- 技术经济(16614)
- 版(16364)
- 统计(16308)
- 理论(15908)
- 商业(15326)
共检索到481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崔春生 邱闯闯 王娜娜 曹艳丽 臧振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生态保护现状的评价则是帮助评价对象找准改进和提升的方向。本文结合黄河流域的生态特点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从生态资源、环境状况、资源利用和民生状况四个方面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生态保护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和动态可变性,借助可变模糊集评价方法研究黄河流域九省份生态保护的现状。本文定义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区间矩阵、可变范围评价区间矩阵以及M值矩阵,通过计算各指标值对于各级别的综合隶属度来反映各省份生态保护的现状。本文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份中青海、四川和陕西生态保护等级处于一般偏良,宁夏处于较差偏一般等级,其余省份均处于一般等级,这与现实中青海、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其余省份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的情况基本一致。本研究不仅为黄河流域九省份生态保护的方向提供了建议,也从方法层面验证了可变模糊集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生态保护评价 可变模糊集 黄河流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邢旭光 史文娟 赵崭
【目的】基于模糊集分析法对辽河支流浑河流域的汛期分期进行研究,为浑河流域洪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模糊集分析方法,以浑河流域沈阳站为代表站,用其1956-2000年45年的汛期旬径流量实测资料对浑河流域的汛期分期进行研究,并用45年的实测资料对汛期分期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6月上旬-7月上旬是浑河流域的前汛期,7月中旬-8月下旬是其主汛期,9月上旬-9月下旬是其后汛期。基于45年实测资料的分析表明,该汛期划分是合理且可靠的。【结论】将模糊集方法应用于浑河流域汛期分期是可行的。
关键词:
浑河流域 汛期分期 模糊集分析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蔚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如何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文章全面梳理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阻碍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问题,并从开展节水用水、推进生态治理、防控自然灾害、优化产业体系、弘扬黄河文化、保障民生福祉六个方面提出了助力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冀晓东 靳燕国 刘纲 刘杰 周朔
【目的】建立基于可变模糊集的环境生态评价模型,为有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对流域中的合肥市、巢湖市、六安市及巢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排序。【结果】巢湖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属第3等级,即处于及格状态,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劣排序为巢湖流域>巢湖市>合肥市>六安市。【结论】实例表明,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可以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优"与"劣"2方面,使评价结果更具合理性,且简单方便、有效可行,能较好地应用于生产实际。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可变模糊集 巢湖流域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高宇轩 韩芸
实现山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山西践行“两山”理论、加快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也可深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近年来,山西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减污降碳及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生态环境改善难度大、文旅资源利用不充分及要素保障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建议山西走好产业转型道路,切实推动污染防治、低碳产业发展及文旅产业发展等工作走深走实,使山西黄河流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典范。
关键词:
山西 黄河流域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解洪文 师洋霞
<正>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端,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处于黄河由北向南、掉头向东的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在黄河流域总体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运城市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探索借助绿色金融持续加大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十四五”以来,运城市加快发展绿色金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植凤寅 唐志刚
<正>“天下黄河富宁夏。”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流经全国9个省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也正是得益于黄河水的滋养和水渠的修建,宁夏获得了“塞上江南”的美名。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指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近期,记者深入宁夏,就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调研。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灵杰 刘少华 陈苗苗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发展,2019年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在其后多次考察黄河流域。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和规划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如何进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国兴 王涵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物元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郑州、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果;西宁、兰州、银川和西安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着较大变动幅度。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下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牢固的生态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国兴 王涵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物元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郑州、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果;西宁、兰州、银川和西安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着较大变动幅度。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下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牢固的生态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玉娟 王树东 杨胜天 曾红娟 蔡明勇 宋文龙
以黄河流域为例,通过集成RS/GIS技术,利用生态水文评估工具中模块化生态水文综合管理系统(EcoHAT)对研究区植被生态用水过程进行定量模拟,模拟出该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像元尺度上植被生态用水量,得到研究区植被生态用水时空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上,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偏多,而70年代和90年代偏少,2000年生长季植被生态用水量为263.5 mm;年内变化整体与降水变化趋势相一致,最大值集中在6—8月;从植被类型看,最小是草地,其次为灌丛,最大为林地;从水资源分区上看,最小的是兰河干流区间,伊洛河流域最大。其中,兰河干流区间、河龙干流区间、内流区、湟水流域、龙兰干流区间、龙...
关键词:
植被生态用水 EcoHAT 黄河流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建国 王亚杰 张海艳
以沿黄河流域9个省份为样本,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ArcGIS可视化分析、PVAR模型等方法,测评黄河流域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目前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生态经济效率处于较低水平;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上升趋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指数拉动,生态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指数拉动;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差距明显但呈现出缩小态势;科技创新和生态经济存在正向作用关系,生态经济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大于科技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两者的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建国 王亚杰 张海艳
以沿黄河流域9个省份为样本,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ArcGIS可视化分析、PVAR模型等方法,测评黄河流域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并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目前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生态经济效率处于较低水平;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上升趋势,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指数拉动,生态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指数拉动;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和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差距明显但呈现出缩小态势;科技创新和生态经济存在正向作用关系,生态经济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大于科技创新对生态经济的影响,两者的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强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家旗 茹少峰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采用人均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对黄河流域2010—2017年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处于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其原因是黄河流域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加大,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不显著,生态足迹需求不均衡。依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并结合GM(1,1)模型,预测了2020—2025年四种政策情景下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如果不采取政策措施,黄河流域不可持续状态将进一步恶化。未来黄河流域要坚持生态优先,推行绿色发展模式,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荥 孙艳红
生态安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研究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对缓解区域旅游产业与生态安全的矛盾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基于DPSIR框架构建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8省份2009—2018年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同时借助障碍度模型对旅游生态安全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整体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呈缓慢提升趋势,当前安全状态已由较敏感级跃升至临界安全级。(2)黄河流域各省区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响应指数变化波动较大,而压力、影响和状态指数整体上变动趋势较为平缓。(3)旅游生态安全驱动和影响障碍度呈上升趋势,状态和响应障碍度呈现降低趋势,压力障碍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因此,黄河流域旅游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需在不破坏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兼顾当前流域旅游资源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政策与旅游政策的协调性和降低旅游经济密度与旅游资源利用强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发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