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50)
- 2023(17287)
- 2022(14494)
- 2021(13527)
- 2020(10882)
- 2019(24987)
- 2018(24637)
- 2017(46292)
- 2016(24847)
- 2015(27820)
- 2014(27410)
- 2013(26956)
- 2012(24953)
- 2011(22463)
- 2010(22597)
- 2009(20535)
- 2008(19889)
- 2007(17593)
- 2006(15456)
- 2005(13919)
- 学科
- 济(103030)
- 经济(102887)
- 管理(68457)
- 业(67086)
- 企(50808)
- 企业(50808)
- 方法(38055)
- 农(37369)
- 数学(33135)
- 数学方法(32691)
- 中国(30899)
- 地方(27770)
- 业经(25871)
- 财(25670)
- 农业(25093)
- 制(24181)
- 学(21273)
- 银(17361)
- 银行(17339)
- 融(17023)
- 金融(17019)
- 环境(16887)
- 行(16627)
- 贸(16527)
- 贸易(16510)
- 发(16119)
- 理论(16001)
- 易(15922)
- 体(15624)
- 技术(15596)
- 机构
- 学院(342304)
- 大学(341179)
- 济(139275)
- 经济(136041)
- 管理(129321)
- 研究(117776)
- 理学(110112)
- 理学院(108804)
- 管理学(106885)
- 管理学院(106224)
- 中国(89521)
- 京(72908)
- 科学(69474)
- 财(66143)
- 农(57174)
- 所(56862)
- 中心(55716)
- 江(54035)
- 财经(51134)
- 研究所(51070)
- 业大(49045)
- 范(48910)
- 师范(48447)
- 经(46370)
- 北京(45839)
- 农业(43283)
- 州(43241)
- 院(43198)
- 经济学(42779)
- 师范大学(39135)
- 基金
- 项目(229746)
- 科学(181906)
- 研究(173726)
- 基金(165016)
- 家(142024)
- 国家(140713)
- 科学基金(122014)
- 社会(110680)
- 社会科(104634)
- 社会科学(104614)
- 省(91649)
- 基金项目(87510)
- 教育(81068)
- 自然(76433)
- 划(76308)
- 自然科(74598)
- 自然科学(74578)
- 自然科学基金(73193)
- 编号(71748)
- 资助(65387)
- 成果(58463)
- 发(53596)
- 重点(52002)
- 部(50628)
- 课题(50585)
- 创(48592)
- 制(46236)
- 国家社会(45556)
- 创新(45426)
- 教育部(43911)
- 期刊
- 济(165133)
- 经济(165133)
- 研究(105616)
- 中国(78954)
- 农(56205)
- 财(52014)
- 学报(49270)
- 管理(48616)
- 科学(47553)
- 教育(46771)
- 大学(39432)
- 农业(37913)
- 学学(36607)
- 融(35177)
- 金融(35177)
- 技术(32387)
- 业经(29210)
- 财经(25229)
- 经济研究(24071)
- 经(21750)
- 问题(21446)
- 业(18517)
- 图书(17191)
- 版(16808)
- 资源(16168)
- 理论(15475)
- 科技(15418)
- 发(15276)
- 技术经济(15269)
- 现代(14945)
共检索到530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红梅 王刚
掌握传统村落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可为新时代村落保护提供参考。以发生学为视阈,聚焦村落"事"的属性,从实践出发,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168个国家级与市级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实践是驱动村落演变的根源,实践对村落演变具有显著的发生学效应,实践的历史起伏引发村落阶段性发展:起始期(先秦)"自发发展",波动期(秦汉至宋元)"波动增长",转折期(明)"显著提升",成熟期(清至民国)"格局奠定"。(2)农耕实践、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是激发村落演变的主要实践,分别推动生成农耕型、商贸型、军事型村落,并发生转型,其中农耕型位居主导,农耕型转商贸型最为突出。(3)村落随实践的空间演进与累积呈现从长江干流到渝东南山地推进,从"多点分散"局部分布到"一核聚面"全域铺展,最终形成"农东商西军冲要"格局。(4)以实践目的为导向解析了村落时空演变的发生机制,并提炼构建了"实践环境—元实践"逻辑结构,得出村落是在受动与能动的对立统一中展开时空演变。结果启示传统村落保护需要适宜的实践环境、保持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建议维续原生性实践,融入创造性实践,推动伦理性实践,以使村落在延续地方性中保持活力与合理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立国 胡雅丽 吴旭峰 胡佳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伯华 曾灿 窦银娣 刘沛林 陈驰
在快速城市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制,结果如下:(1)从"三生"空间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三生"空间的系统耦合特征。认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空间上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生产功能协调和生态空间优美,这与"三生"空间系统目标和特征非常契合;(2)从"三生"空间演变特征来看,兰溪村生活空间由血缘集聚向外围扩散转换,生产空间由农业功能向旅游功能转型,生态空间由外部整体收缩向内部斑块化发展。"三生"空间演变过程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过程,"三生"空间逐渐由传统的人居空间向新型复合空间转变;(3)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是在旅游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引导、空间行为转变和自组织反应力的内外双重驱动作用下的结果,内力驱动主要集中在农户生活空间结构特征上的延续与转化,外力驱动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的转型与更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成 梁鑫 豆浩健 黄宇航
文章在解析乡村多元价值内涵和理清其与耕地“非粮化”关联逻辑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为研究区,通过空间特征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进一步探讨了2010—2020年重庆市耕地“非粮化”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在乡村价值转型的不同阶段,乡村多元价值实现与耕地“非粮化”存在一定的互馈关系。(2)重庆市耕地“非粮化”率从2010年36.87%上升到2020年42.87%,各区县“非粮化”率空间分布趋于均衡,并呈现“西高东低、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高高集聚区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并在长时间保持稳定。(3)耕地“非粮化”是在乡村多元价值实现进程中各价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要素发挥的多元功能引导下,乡村多元主体对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为响应最终驱动耕地利用的“非粮化”或“趋粮化”行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海荣 张国强 谭园 田甜
重庆市农村财政与金融供给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从较长时期看存在较强的正向均衡关系。农村财政与金融供给对服务"三农"发展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农村财政与金融供给存在体系错位和功能异化、金融机构"啄序选择"和"逆向配置"、治理制度缺失等问题。应深化农村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金融供给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构建多元化综合型的农村金融供给模式;建立健全风险分散、补偿和转移机制,实现农村金融生态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重庆 农村 财政 金融 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竞宇 梁靖茹 张仕超 赵浣玎 熊熙
[目的]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2001-201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面板数据,探究丘陵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时空分异与演变特征,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L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空分异和演变特征展开研究。[结果](1)从时间序列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变化呈现三个增长阶段:2001—2006年低速增长,2007—2010年快速增长,2011—2018年缓慢增长。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由少变多并逐步趋向综合类发展;(2)在空间扩展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先从渝西、渝中地区向渝东北扩展,再扩展至三峡库区带,但不同产业类型各阶段空间分布特征相异且变化明显;(3)在空间格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除渝东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余地区均分布较广,除牲畜、家禽、花木、果蔬产业呈随机分布外,其余产业及合作社整体呈显著聚集分布;(4)不同产业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不同。牲畜、家禽、花木、果蔬、食用菌、粮油六类合作社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集聚强度先增强后减弱;(5)空间集聚分布呈现差异化,各产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形成单个或多个集聚中心,主要聚集中心为奉节县、渝西地区。[结论]自2001年以来,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改变了原本主要以规模分散生产经营的家庭作业模式。因此,今后应依托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不断增强的消费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科学管理办法,培育出更高效、更能凸显当地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也要扎实推进渝东南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工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威风 阎建忠 周洪 李秀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森林转型阶段。系统认识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促进森林面积增长的措施,而已有研究未做深入分析。利用重庆市"两翼"地区的1 015份农户调查数据,论文从农户尺度分析了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农户尺度上,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有薪柴替代、耕地撂荒、牲畜养殖数量减少及林果种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能够加快薪柴替代、林果业发展,同时也能造成耕地撂荒、牲畜养殖数量减少。此外,提高煤炭等替代能源的可获得性及加快政府沼气政策的实施和普及能加快薪柴替代;耕作半径、劣质地及野猪破坏会造成耕地撂荒,而地质灾害隐患和缺少灌溉及其他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等...
关键词:
森林转型 微观机制 非农就业 重庆市山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忍 陆进锋 李薇
伴随城市化和乡村空间消费化转型,大都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经历了多维度的空间重构。文章聚焦于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空间多维演变过程与机理,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认知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乡村的“物质—社会—文化”多维空间系统解释框架,以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传统村落瓜岭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传统村落多维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从物质、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来综合理解乡村的空间系统,能更为立体和全面地认知乡村空间演化的过程与机理。(2)改革开放以来,瓜岭村的物质空间向旅游服务功能转变,社会空间呈现出开放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文化空间历经了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过程。(3)瓜岭村的多维空间演变受外部因素诱导和内部多维空间相互作用驱动,社会环境、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是主要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多维空间系统的相互驱动则以社会关系为核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晓薇 周俭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山西梁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村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地域文化、产权变化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以期对传统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既满足新生活需求,又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忠菊 藏波 杨庆媛
利用2000—2010年重庆市40个区县的建成区面积增加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三、二产业比值的历史数据,对城市扩张速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脱钩研究,判断二者关系在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期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参考。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重庆市城市扩张的增速较快的区域表现为由"一圈"向"两翼"扩散的态势,且扩张速度较快的区县在空间上表现为"集中连片"的形态,城市发展的涓滴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②2000—2010年,重庆市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由"一圈"带动逐渐转变为"两翼地区"带动,城市生产力表现为随主城区距离增加而不断减少,"环主城区"成为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和"两翼地区"人口流动的功能性区域。③根据扩张性复钩或强复钩与城市扩张速度高度关联的研究论断,以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产业的空间布控可以实现人口的有序疏导。④根据扩张性复钩与城市扩张速度的耦合性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增强的研究论断,城市扩张速度越快,其对区域生产力水平的依赖程度越高,适度调低GDP增速,可以控制城市无序扩张、提升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
城市扩张速度 时空演变 脱钩分析 重庆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涛 邬志辉
自2000年起,重庆作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经过十年的探索,初步实现了教育发展由效率驱动型向结构调整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轨。未来十年,重庆教育将坚持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核心抓手,坚持"一体重庆"的教育发展理念,全面建构城乡教育立体多元、协调互动的"点-力-链-网-面-群-体"统筹模式,加快推进重庆教育发展战略从单纯"规模-精英-效率"型向"效率-人本-公平"型的转变,实现重庆教育"西部地区教育高地"与"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现代化战略。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苏莹 郝成磊
以全国首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试点区县——重庆市荣昌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荣昌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巨大的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较弱的信贷支持力度并不匹配,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虽做了不少有益尝试,但仍面临绿色信贷激励机制不完善、农村产权和权益抵押融资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及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市场化运作难等问题。建议政府尽快完善金融支持畜禽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差别化金融支持机制,支持畜禽粪污处理新技术发展,加快农村产权土地改革步伐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芳兵 彭晓东 沈敏
针对国内各省市在构建本省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实践中存在着架构不合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现状,以重庆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为例,对该平台的架构、运行模式、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具体研究,并针对平台的未来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章 王烁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集中连片特困区"久扶不脱"的瓶颈就在于内生成长力的匮乏。"木根模式"通过"政府—村民—市场"三元主体联动机制的良性运转,实现了主体"角色—行动"的转变,在协同合作中激发内生成长力,走出一条造血式的精准脱贫路径,对破解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空间贫困陷阱"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陶慧 麻国庆 冉非小 乔婧
随着工业与科技时代的到来,作为数千年农业社会基本单位的传统村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对于数量众多的乡村遗产来讲,静态的、冻结式的文物资源观不仅会增加财政负担,更会加剧村落的自然衰落,不利于充分发挥遗产的真正价值,因此在保护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展开转型发展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首次关注村落主体(H)、产业(I)以及空间(S)的要素内涵与职能变迁,通过对H-I-S三者动态特征的探索,总结出它们虽存在着地理分异但却都有着多元化、复杂化与结构调整的演化趋势,以及三者在村落变迁过程中呈现出的多元互动关系。基于H-I-S三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文章划分出空心村(H1I1S1)、内卷型(H2I1S1)、融合型(H2I2S2)、外延型(H2I1S2)与绅士化(H1I2S2)5种村落类型,归纳出整合发展、社区营造、生态博物馆、空间联动与文化再造这5类对应的发展模式。文章结合邯郸市的村落调研,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类型、特征与发展路径,推动关注点由传统遗产式的保护向动态的以人为本的活化利用研究转移,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