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24)
- 2023(11147)
- 2022(9430)
- 2021(8955)
- 2020(7475)
- 2019(17111)
- 2018(16785)
- 2017(32804)
- 2016(17636)
- 2015(19195)
- 2014(18883)
- 2013(18535)
- 2012(16817)
- 2011(14918)
- 2010(14734)
- 2009(13299)
- 2008(12604)
- 2007(10776)
- 2006(9387)
- 2005(7759)
- 学科
- 济(74892)
- 经济(74833)
- 业(53682)
- 农(47380)
- 管理(43134)
- 方法(33776)
- 企(32251)
- 企业(32251)
- 农业(31621)
- 数学(30054)
- 数学方法(29580)
- 业经(19720)
- 中国(17120)
- 财(17079)
- 地方(15728)
- 制(13575)
- 学(13570)
- 贸(12394)
- 贸易(12389)
- 易(12017)
- 发(11275)
- 农业经济(10937)
- 环境(10888)
- 体(10533)
- 技术(10391)
- 务(10221)
- 财务(10173)
- 财务管理(10151)
- 策(10097)
- 企业财务(9655)
- 机构
- 学院(241511)
- 大学(233295)
- 济(99339)
- 经济(97455)
- 管理(95560)
- 理学(84065)
- 理学院(83206)
- 管理学(81573)
- 管理学院(81137)
- 研究(77842)
- 农(59512)
- 中国(59073)
- 科学(49771)
- 京(47186)
- 农业(45504)
- 业大(43593)
- 财(41532)
- 所(37860)
- 中心(37753)
- 研究所(34767)
- 江(34562)
- 财经(33839)
- 范(31219)
- 经(31040)
- 师范(30872)
- 经济学(29702)
- 北京(28572)
- 农业大学(28482)
- 经济管理(28424)
- 院(28325)
- 基金
- 项目(173978)
- 科学(138172)
- 基金(127685)
- 研究(125258)
- 家(112004)
- 国家(111051)
- 科学基金(96404)
- 社会(80989)
- 社会科(76553)
- 社会科学(76531)
- 省(70582)
- 基金项目(68790)
- 自然(63448)
- 自然科(61950)
- 自然科学(61937)
- 自然科学基金(60811)
- 划(57745)
- 教育(56256)
- 资助(52183)
- 编号(50292)
- 发(39169)
- 重点(38919)
- 部(38191)
- 成果(37041)
- 创(36069)
- 农(33953)
- 国家社会(33814)
- 科研(33799)
- 创新(33758)
- 课题(33555)
- 期刊
- 济(108038)
- 经济(108038)
- 农(62483)
- 研究(61121)
- 农业(42657)
- 中国(41285)
- 学报(39001)
- 科学(37126)
- 大学(30903)
- 财(30197)
- 管理(30101)
- 学学(30043)
- 业经(25308)
- 技术(21135)
- 业(20327)
- 融(20069)
- 金融(20069)
- 教育(17531)
- 问题(16177)
- 财经(15337)
- 经济研究(14720)
- 农业经济(14098)
- 版(13910)
- 农村(13785)
- 村(13785)
- 资源(13272)
- 经(13147)
- 世界(11866)
- 经济问题(11793)
- 业大(11543)
共检索到336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帆 郭萍 李茉
为优化有限农业水资源量下的种植结构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考虑种植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水文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构建以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的双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在农业水资源量测算时出现了双区间特点,故使用双区间理论对农业水资源量进行表征计算。将构建的模型用于黑河中游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的5种水文年(枯水年、较枯水年、平水年、较丰水年以及丰水年)下的种植结构优化,比较了优化结果与现状水平年种植结构与经济收益。结果表明:通过双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得到的3种种植结构优化方案即保守决策方案、趋于平均决策方案和乐观决策方案产生的经济效益比现状水平年种植结构下的经济效益分别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玉苏普江·艾麦提 买合皮热提·吾拉木 玉苏甫·买买提 阿里木江·卡斯木
在3S技术的支持下全面、快速、客观地监测农作物种植信息,对于正确的把握该区域的农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作物种植空间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渭干河-库车河洲绿洲为研究区,根据农作物的物候规律和季相节律的差异性特点,选取2012年的3景不同时相的HJ卫星CCD遥感数据,ENVI下基于CART算法的决策树规则自动提取主要农作物覆盖信息,然后以野外GPS调查点为依据,对决策树方法预分类结果进行修正,成功提取了研究区的玉米、棉花和小麦的种植面积,总体精度达到了91.73%。结果表明HJ卫星CCD影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农作物提取,而且CART算法的分类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作物的分布状况,可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大燕 朱晶
本文通过建立Nerlove模型,利用1978—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和棉花等六种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结果表明,上期供应和上期自身价格是影响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主要因素,价格变动对农产品供应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品种、地区及时间跨度而异;大部分农作物在主产区的生产短期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不如全国总体显著,粮食作物短期供应弹性小于经济作物。在上期供应、作物自身上期价格等因素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小麦、玉米和油菜籽的长期供给表现出更大的弹性,而稻谷、大豆和棉花的长期供应弹性较低。不同作物的供应弹性差异从供应反应的视角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提供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亚琼 李法虎 杨玉林
以2007年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为参考,将设定的减量施肥目标、灌溉用水总量和土地资源等作为约束条件,对北京市农业种植结构方案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模式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当化肥施用量比现状年(2007年)减少3%~9%时,农作物种植的年净收益最大(37.27×108元);随着施肥减量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年净收益逐渐减少;但在施肥减量比例小于15%的条件下,其年净收益均高于现状年。在测试的施肥减量比例范围内,灌溉需水量随施肥减量比例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当施肥量比现状年减少11%时,灌溉需水量达其最小值8.43×108m3,而年净收益值则达其最大值的99.5%。比现状年施肥量减少9...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灵稚 杨振华 苏维词
从产量特征的视角,在运用C-PAC模型(典型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49—2013年种植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探讨种植结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贵州省60余年来农作物产量整体呈波动上升,其种植类型逐渐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但各类作物产量比重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比重从1949年的58.40%下降至2013年的21.68%,蔬菜比重却提升至51.47%,水果产量占经济作物比重也增长至62.47%。(2)通过C-PCA耦合模型对贵州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的驱动力分析得到,其主要驱动因子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昱杉 刘庆生 刘高焕 黄翀
农业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及时、准确地掌握该地区农作物分布信息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时序植被指数能够反映农作物物候特征,帮助识别农作物类型,在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论文选取2014年MOD09Q1时序遥感数据集,以黄河三角洲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Harmonic Analysis of NDVI Time-Series(Hants)滤波重构NDVI时序曲线,通过对比待分像元NDVI时序曲线与参考时序曲线的相似性,实现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对分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昱杉 刘庆生 刘高焕 黄翀
农业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及时、准确地掌握该地区农作物分布信息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时序植被指数能够反映农作物物候特征,帮助识别农作物类型,在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论文选取2014年MOD09Q1时序遥感数据集,以黄河三角洲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Harmonic Analysis of NDVI Time-Series(Hants)滤波重构NDVI时序曲线,通过对比待分像元NDVI时序曲线与参考时序曲线的相似性,实现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对分类结果进行面积统计和空间分布精度检验:冬小麦、棉花、玉米的面积提取精度分别达到96.8%、95.5%、85.1%,空间匹配总体精度达86.9%。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能够为该地区农业监测提供技术基础。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健 李谷成 李欠男
基于1998—2014年7种主要农作物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成本每上涨1倍,稻谷、小麦播种面积比例分别降低8.1%和8.0%,玉米、蔬菜、油料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提高8.0%、6.3%和2.3%;农机对劳动力的替代提升了玉米和稻谷等易于机械种植品种的播种比例,农机总动力每增加1%,玉米和稻谷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提高0.34%和0.17%;地区非农经济比例通过对农作物的产品替代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对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琼 吴文斌 宋茜 余强毅 杨鹏 唐华俊
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概括了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理论基础,归类了近10年间不同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技术方法,重点评述了不同技术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讨论和展望了未来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研究的发展方向。当前,光谱特征、时相特征和空间特征是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三大理论基础。基于单一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操作简单,但往往难以获取种植结构"最佳识别期"的遥感影像;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农作物季相节律特征,成为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主流方法。在基于多时序影像源的种植结构提取方法中,多特征参量法较单一...
关键词:
农作物种植结构 遥感 分类 方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凌霄 安悦 谭雪兰 米胜渊 熊亚东 谭杰扬
综合运用空间集聚分析、时序变化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从种植结构类型以及种植比例变化两个方面对近30年来长株潭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过程、格局与调控路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出现12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且有22个县市区转变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区域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由单一的双水稻型向多元化的作物种植结构转变。②种植比例变化较大,双季水稻种植比例降幅最大,而蔬菜的种植比例增幅最大。1987年共有3种作物存在显著的HH集聚特征,其中双季水稻、油料出现了高值聚集区的连片分布;而2016年共有4种作物存在HH集聚特征,其中双季水稻、油料、蔬菜出现了高值聚集区的连片分布。文章认为,长株潭地区未来可通过减少单一型增加组合类型,实现组合型内部元素多样化,在保证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升带有地方特色的作物种植比例等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玲 王猛 刘曦 陈阜
利用河北平原区7个地市20年(1994—2013年)的逐日气象数据,结合SIMETAW模型计算了各地市区域作物灌溉需水量,分析了各地市近20年种植结构变化对区域灌溉需水量和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保定、沧州、邯郸、邢台、廊坊5个地市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廊坊下降最为显著;7个地市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相对稳定;蔬果类种植面积在保定、邯郸、石家庄、衡水和廊坊等地市具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所有地市粮食作物的灌溉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邯郸下降最为显著,保定的年均粮食作物灌溉需水量最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春辉
农作物种植技术是历史农业技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清代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区自然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重视土地的休耕、施肥、排碱、浇水的时机以及浇泡冬水、秋水等。由于受社会经济衰微、耕作技术守旧、农民生活贫困等因素的影响,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尚属粗放,并直接影响到该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清代 河西走廊 农作物种植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丽排 张建兵 陆双龙 钟丽雯 刘璐瑶 龚慧芹 巢林 黄太庆 甘磊
【目的】解析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为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2003—2018年粮食作物(稻谷和玉米)、经济与其他作物(蔬菜、甘蔗、油料和木薯)及自然与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地理时空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关键驱动因素。【结果】在时间上,广西2018年的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较2003年减少4.88%,种植结构表现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19.25%,经济与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上升9.83%,粮经比由1.22降至0.88;在空间上,广西农作物种植集中分布于广西东北—西南对角线(桂林、来宾、南宁和崇左市)及其对角线西北部(柳州、河池和百色市)、东南部(贵港和玉林市),种植结构呈现以"粮"为主型(玉林、贵港、钦州、百色和河池市)、以"经"为主型(崇左、南宁、来宾和柳州市)、由"粮"转"经"型(防城港、北海、梧州和贺州市)和波动型(桂林市)4种类型,种植结构组合类型由以稻谷单一组合型转向稻谷—蔬菜—甘蔗组合型。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值比重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种植条件(农村人口比重、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交通通达性水平(等级公路里程)、粮食安全与自给情况(粮食产量和粮食人均占有量)及气候因子(年平均降水量)是影响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关键因子。【结论】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差异明显,其时空演变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种植条件、粮食安全与自给情况及气候因子驱动。因此,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益和农村劳动力收入,改善农作物种植条件,维持足够的农村劳动力,是优化广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重要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泓淯 房艳刚 刘建志
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黑龙江省各县(市)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县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迁。结果表明:2005—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以水稻和玉米更为典型。农作物格局变化明显,各县(市)的种植类型从以大豆及其组合型为主演变为以玉米及其组合型作物为主,形成了以三江平原和松花江流域地区为主的水稻集聚区,以松嫩平原区为主的玉米集聚区和以大小兴安岭地区为主的大豆集聚区。水稻种植还有一定潜力,各县(市)转入区、稳定区明显增加;玉米种植基本达到饱和,大量县(市)从转入区向稳定区过渡,且主要集中在玉米集聚区的松嫩平原地区;大豆生产动力不足,全省82. 7%的县(市)成为大豆转出区。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黑龙江省形成了自北向南分别以大豆、大豆-玉米、玉米、水稻-玉米为主的地域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冰 梁燕华 李丹丹 贺佳 郭燕 王来刚
[目的]及时准确获取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多期GF-1卫星PM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分层分类方法成功提取了朱仙镇一个种植年内秋播蔬菜、冬小麦、春花生、早熟西瓜、夏玉米、夏花生等农作物,并通过叠加分析得到朱仙镇的农作物种植模式。[结果]朱仙镇有10种种植模式,以一年两熟的冬小麦-夏玉米为主要倒茬模式,占比49.7%,其他9种种植模式所占比例之和接近50%;从整体景观的角度对朱仙镇的主要作物种植模式进行衡量,斑块丰富度PR达到9.0,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达到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