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19)
2023(14845)
2022(12653)
2021(11675)
2020(9658)
2019(22167)
2018(21937)
2017(42280)
2016(22303)
2015(24777)
2014(24062)
2013(23610)
2012(21307)
2011(18888)
2010(18396)
2009(16610)
2008(15862)
2007(13636)
2006(11621)
2005(10069)
作者
(58067)
(48864)
(48077)
(45872)
(30814)
(23251)
(21940)
(18823)
(18565)
(16996)
(16516)
(16296)
(15412)
(15039)
(14850)
(14512)
(14479)
(14277)
(13947)
(13773)
(11722)
(11555)
(11532)
(11205)
(10886)
(10737)
(10499)
(10479)
(9583)
(9497)
学科
(90705)
经济(90584)
管理(71439)
(66896)
(57152)
企业(57152)
方法(38414)
数学(33546)
数学方法(33121)
中国(24972)
(23835)
(23826)
业经(22369)
地方(21159)
技术(20359)
(20085)
农业(15766)
(14815)
贸易(14805)
(14678)
财务(14614)
财务管理(14581)
产业(14465)
(14348)
(14343)
环境(14333)
理论(14251)
(13860)
企业财务(13785)
技术管理(13426)
机构
学院(300388)
大学(299194)
(126009)
管理(123933)
经济(123451)
理学(107994)
理学院(106902)
管理学(105287)
管理学院(104675)
研究(92515)
中国(70003)
(61219)
(58135)
科学(53804)
财经(46551)
中心(44845)
(44430)
(42323)
(41945)
业大(41145)
(39740)
经济学(38949)
(38228)
师范(37875)
研究所(37864)
北京(37045)
(35209)
经济学院(35185)
(34982)
财经大学(34778)
基金
项目(212844)
科学(171884)
研究(159474)
基金(156956)
(134387)
国家(133273)
科学基金(118374)
社会(105282)
社会科(100033)
社会科学(100016)
基金项目(84376)
(84361)
自然(75079)
自然科(73411)
教育(73397)
自然科学(73396)
自然科学基金(72086)
(69673)
编号(63706)
资助(61260)
成果(49690)
(49343)
(47204)
重点(47064)
(46404)
创新(45447)
(44541)
国家社会(44066)
课题(43490)
教育部(41726)
期刊
(134287)
经济(134287)
研究(85623)
中国(58802)
管理(47513)
(46223)
科学(39243)
学报(37829)
(35153)
教育(31238)
大学(31159)
学学(29274)
技术(28851)
(24669)
金融(24669)
农业(23862)
业经(23093)
财经(22678)
经济研究(20853)
(19646)
问题(19346)
科技(15670)
技术经济(15090)
现代(14093)
理论(13777)
商业(13343)
图书(13185)
(13100)
(13057)
(12987)
共检索到433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翀  丁青艳  崔颖新  李晓军  孙善美  
基于国家专利数据,依托专利合作与转让网络构建城市群创新超网络模型(UAI-HN),并运用该模型以中原城市群先进材料产业为对象分析揭示创新簇、创新元组、主体创新协同力与空间覆盖度、城市创新协同力与载体支撑力等协同创新机制特征。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关系集中化程度较低,创新主体协同水平不均衡,自发性技术合作较为活跃;企业及所属研究平台协作能力突出,校企协同机制较为成熟,而科研院所创新支撑力不强且协作水平不高;群内城市间的创新协作分工清晰,同群外城市的创新协同度较高;以大学和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中心的创新簇是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太胜  
产业集聚创新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机制,本文试图探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协同创新机制的功能与结构分析,解释创新网络的集体学习机制,以及协同创新机制如何提升创新网络的创新绩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亚光  卢彬彬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志兵  
在国家全面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和产教融合战略的大背景下,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性与产业性相融合的特性。这一特性也使得高职教育成为连接产业端和公共服务供给端的重要领域。PPP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可以成为高职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的范式和机制,并助力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现。PPP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重点要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教育产权机制、私方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翀  丁青艳  
研究建立一套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的构建与结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结构耦合视角,采用系统耦合模型描述创新要素的动态结构匹配作用关系,测度城市创新协同度,直接刻画创新协同启动方与创新协同匹配方的内在二元性关系结构,构建城市群创新协同网络模型(UA-SIN)。UA-SIN为有向网络,包括拓扑与赋边权,内协与外协网络等模型形态。进一步基于UA-SIN的城市中心性、聚集性和相关性等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分别研究城市创新协同能力(包括发起、匹配和中介能力)、城市创新协同集群和城市创新协同模式等网络结构特征。最后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UA-SIN能够在构筑区域经济循环体系、优化城市创新链分工、规划城市群创新平台布局、定位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领域与方向等方面,为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优化提供决策方法支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中  
区域主导产业协同创新过程具有显著的生态特征,如创新主体要素的多样性、创新结构的层级性以及优势创新种的重要性等,本质上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在此分析基础上,把区域主导产业协同创新的内在生态机制界定为:价值链的协同进化动力机制、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运行机制和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林维蔚  石岿然  朱跃钊  
为了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演化并揭示参与者策略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有限理性假设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对单群体和两群体系统的演化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双方进行协同创新的概率与协同超额收益正相关、与投入总成本和背叛收益负相关;存在一个最优的超额收益分配系数,使得产学研双方进行协同创新的可能性最大化;合理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将有效减少双方的背叛行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苏妮娜  朱先奇  高力平  
企业选择协同创新有助于降低创新风险、充分共享创新资源。围绕政府导向下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网络展开研究,引入前景理论的心理感知效用替代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三方演化博弈模型。通过MATLAB对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博弈演化路径和均衡点的位置变化进行数值计算,并仿真分析政府选择"激励"策略的博弈过程,讨论了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协同创新行为及相互影响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政府对企业和高校院所的激励力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博弈参与主体过于依赖政策而止于研发;企业与高校院所在政府合理的监管下更容易达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控制创新成本、提高双方收益、维护协同创新的稳定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尹翀  丁青艳  杨振亚  崔颖新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玉林  谷军健  
本文分析了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作用机制,通过构建高技术产业制度创新指数,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关系,并测算了两者对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政府干预下降、市场发育和产权制度创新具有显著协同关系,通过"技术→制度"和"制度→技术"两条路径对产业生产率升级产生协同效应,其中市场发育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最大,产权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次之,政府干预下降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最小。除政府干预下降与技术创新外,"技术→制度"路径协同效应大于"制度→技术"路径协同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振华  封新宇  吴文清  赵黎明  
从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环境三方面出发,研究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揭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路径和关键环节,并以天津科技孵化网络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孵化器协会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核心领导者,它通过建立协会网站,成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孵化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孵化器运营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核心动力,以此为目标,地方政府、区域孵化器协会、孵化器和相关辅助性主体被统一在协同创新的系统框架内。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罗兴鹏  张向前  
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是国家"2011计划"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梳理有关企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而构建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机制及其具体运作模式,包括外部动力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机制)及其具体运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言虎  罗福周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是有效推动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本研究以"宝鸡·中国钛谷"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协同创新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后,采用案例研究法,基于协同和创新理论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模型,政府作用、知识协同、组织协同和创新服务平台在该机制模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结论:企业是真正的协同创新主体;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协同创新不仅仅是"产学研"的协同,还需要政府、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深度合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正  赵伟民  
高校、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要素。德国激励和支持大学与校外科研机构或企业建立新型的协同合作机制。"ARENA2036"计划创新性强,着眼长远,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