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74)
- 2023(17373)
- 2022(14611)
- 2021(13624)
- 2020(11331)
- 2019(26392)
- 2018(26168)
- 2017(49971)
- 2016(26870)
- 2015(30510)
- 2014(30340)
- 2013(29883)
- 2012(27394)
- 2011(24721)
- 2010(24766)
- 2009(22939)
- 2008(22588)
- 2007(20151)
- 2006(17581)
- 2005(15423)
- 学科
- 济(111561)
- 经济(111419)
- 管理(77149)
- 业(74647)
- 企(58050)
- 企业(58050)
- 方法(46691)
- 数学(41267)
- 数学方法(40738)
- 农(39329)
- 财(29456)
- 中国(28203)
- 地方(27336)
- 农业(26206)
- 业经(26123)
- 制(24658)
- 学(22257)
- 贸(19258)
- 贸易(19246)
- 易(18626)
- 务(17684)
- 财务(17618)
- 财务管理(17568)
- 环境(17168)
- 银(16977)
- 银行(16933)
- 企业财务(16564)
- 融(16371)
- 和(16368)
- 金融(16366)
- 机构
- 学院(380093)
- 大学(377596)
- 济(152532)
- 经济(149100)
- 管理(146645)
- 理学(126234)
- 研究(125689)
- 理学院(124749)
- 管理学(122499)
- 管理学院(121787)
- 中国(96285)
- 京(80944)
- 科学(77755)
- 财(71105)
- 农(66995)
- 所(62626)
- 中心(60383)
- 江(58516)
- 业大(57972)
- 研究所(56825)
- 财经(56029)
- 农业(51690)
- 范(50980)
- 经(50723)
- 北京(50571)
- 师范(50498)
- 经济学(46306)
- 州(46240)
- 院(45782)
- 经济学院(41848)
- 基金
- 项目(258946)
- 科学(204118)
- 研究(190117)
- 基金(187072)
- 家(163072)
- 国家(161679)
- 科学基金(139011)
- 社会(120411)
- 社会科(113928)
- 社会科学(113895)
- 省(102513)
- 基金项目(99845)
- 自然(89711)
- 自然科(87519)
- 自然科学(87497)
- 教育(87379)
- 划(86228)
- 自然科学基金(85885)
- 编号(78413)
- 资助(74792)
- 成果(63230)
- 重点(58570)
- 部(56796)
- 发(56713)
- 课题(54085)
- 创(54082)
- 创新(50670)
- 制(49891)
- 国家社会(49724)
- 科研(49620)
- 期刊
- 济(170181)
- 经济(170181)
- 研究(106299)
- 中国(78078)
- 农(63612)
- 学报(58946)
- 财(56901)
- 科学(55410)
- 管理(51267)
- 大学(45261)
- 农业(42502)
- 学学(42494)
- 教育(40435)
- 融(34753)
- 金融(34753)
- 技术(34204)
- 业经(30315)
- 财经(27048)
- 经济研究(25462)
- 经(23205)
- 问题(23072)
- 业(21638)
- 版(19762)
- 资源(19296)
- 图书(18486)
- 技术经济(17618)
- 理论(17281)
- 科技(17001)
- 统计(16850)
- 贸(16542)
共检索到561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原智远 胡业翠 王介勇 任丽超
基于高分影像及参与式村域用地制图方法,对典型城郊村庄大庄户村进行微观尺度长时序土地利用变化定量研究,反演其40年用地格局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71—2010年大庄户村用地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且1981—1990年变化速度最快;地类转换主要表现为耕地流失与建设用地扩展,公路两侧及公路与居民点之间是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宏观政策、大城市辐射、村域发展及交通引力是用地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保障城郊村域土地可持续利用需在耕地保护、土地征收、集约节约用地、生态构建、产业用地协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强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高程、坡度信息,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平谷区1993—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探讨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①1993—2008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大幅度增加;②坡度、高程及地形位对平谷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有着重要影响。③耕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低地形位区间,草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地形位区间,林地、未利用地分布的优势区间集中于中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的增加而不断下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洪峰 许月卿 吴艳芳
为探讨平谷区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借助DEM提取地形信息,对平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在各地形因子分级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平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和林地为主,1993—2008年的15年间,平谷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和交通用地面积明显增加;2)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分级差异明显。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转化主要发生在0~300m高程带和小于15°的坡度带,林地与草地的互转主要发生在高程300~800m、坡度大于8°的阳坡与半阳坡;园地与草地的转化主要...
关键词:
土地利用 DEM 高程 坡度 坡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芳 许月卿 田媛 郭洪峰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1993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从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类型转换三个角度对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5年来,平谷区耕地面积锐减,园地面积大幅增加,城乡建设用地逐年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和方向在不同地貌分区存在明显差异,山区、半山区受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影响,耕地流失最严重,主要转为园地和林地,而在平原区,主要是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从山区、半山区到平原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依次增大;③在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上,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园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林地转为园地,以及草地转为林地;园地的增加主要来自农业结构调整,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月卿 崔丽 孟繁盈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新 姜广辉 张瑞娟 马雯秋 周涛
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以网格作为评价单元,评价了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MoRan指数测度了全局和局部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且相对稳定,1993、2011年平原区健康状况平均值分别为0.53和0.51,而丘陵山区则为0.62和0.65,丘陵山区显著优于平原地区。健康状况空间集聚程度增强,1993—2011年间平原区和丘陵山区的MoRan指数分别由0.49和0.41升为0.61和0.46,表明平原病态区域集聚程度增加,而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北京市的应急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当前平谷区...
关键词: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 PSR模型 平谷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秋月 姜广辉 张瑞娟
[目的]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和深化,以补充耕地面积为核心的单目标土地整治已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地域功能在土地整治中的引导作用愈发重要。[方法]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结合平谷区乡村地域特色,拟从经济生产、生活消费、生态保育、社会保障四大功能角度出发,构建土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275个乡村地域单元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根据乡村地域功能和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经济生产型综合整治区、生活消费型土地整治区、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区和社会保障型综合整治区。[结论]在明确各区域主导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体系探索了乡村土地整治方向和发展路径:经济生产型综合整治区应按照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打造全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都市型农业产业基地;生活消费型土地整治区应适度开发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发展以山水游览、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区应以水源保护和生态养护为前提,扩展林果业生产规模,促进经济、生态共同发展;社会保障型综合整治区应大力开展村内旧宅基地、闲散地、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和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乡村地域功能处在变化的动态之中,各评价指标也随之变化,因此各乡村的发展路径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芳 郝小斐
良好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能够发挥多重功能:延长乡村旅游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为其塑造良好的旅游地形象,同时,促使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得到提升和改善。因此,良好的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乡雕窝村为例,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将社区参与复杂的内涵进行逐层分析,发挥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优点,对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从社区参与的角度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社区参与 乡村旅游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郝利 周连第 刘志国 钟春艳
本文对北京市平谷区西柏店村现有沼气站进行了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并对扩建改造后的沼气生产进行了财务盈利能力预测。当现有沼气站满负荷生产(日产气220m3)情况下,在项目投资期内不能收回投资成本;当日产气达到1100m3时,投资者可有利润。因此建议:进行沼气的规模化生产,拓宽融资渠道,发展以沼气为依托的产业链,进行多产业组合;并在制定村、镇规划时,选好沼气站的位置,缩短沼气的运输距离。
关键词:
沼气 成本与收益 规模经济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郝利 李淑英 姚砚武 王尚德 何文华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大兴庄镇西柏店村为例,系统分析了该村农业发展路径。认为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可建立三条循环路径:一是围绕沼气处理的"猪+沼+菜(果、鱼)"循环路径;二是围绕堆肥、有机肥的"植株残体+有机肥+农田"循环路径;三是采用生态猪场的"猪+垫料+肥"、"猪+菌+猪"循环路径。并在对西柏店村农业循环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发展循环农业的建议:首先是加强对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尤其是要降低资源循环利用成本技术,突破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其次是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加大循环农业关键设施的财政支持;第三是加强对循环农业的产业组织创新,采用现代大农业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农民...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实证分析 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师江澜 史纪安 杨改河 王得祥
为了给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3期(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结果,分阶段分析了玛多县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玛多县土地覆被系统变化具有稳定微动的特征,但其在1985~1995年和1995~2000年两个研究时段的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尤其是中、低覆盖草地的变化具有数量巨大且反复多变的特点。1985~1995年,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疏林地与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与未利用地之间以及草地内部的转化,其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93.03%,其中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占总转移面积的26.14%和18.9...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齐永华 张凤荣 吕昌河
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和强度不仅反映了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3年的116个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大城市郊区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预期收益不同,农户在各产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质量、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具有很大差异。在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投入方面,根据建立的劳动力质量投入模型进行计算,平谷区农户劳动力质量投入水平非农产业要高于农业产业,经济作物要高于大田作物,具体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非农产业、其他经济作物、畜牧业、菜地、果园、大田作物,同时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在农业内部从大田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的趋势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占录 赵茜宇 李蒴
采用综合分析法从土地规划干预的视角对土地发展权进行了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进行土地发展权的定量配置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在政府有效干预下,土地用途转换所带来在农业用途基础上的价值增值即为土地发展权价值;(2)平谷区土地发展权初始配置为每公顷非基本农田土地发展权数量为0.35个,每公顷基本农田土地发展权数量则为1个,二者均有10%属于国家所有;(3)政府对土地利用干预是土地发展权存在的前提,显现了土地发展权的价值,土地发展权制度的设立又是政府干预的补充;(4)土地发展权在土地所有者和国家之间分配,国家的份额比例相对较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庄至凤 姜广辉 何新 曲衍波 张翠玉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对二者的综合分析可更好地考察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特点。基于分形理论,在总体与部分两个层次上对2004—2012年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空间结构合理优化及空间形态稳定性提高相关对策。研究表明,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全区尺度上,聚集维数、关联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形态维数值持续增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呈聚集发展态势,空间结构自组织不断优化,但形状特征日趋复杂,稳定性降低;分乡镇尺度上,部分乡镇存在空间结构松散、关联性较弱等问题。未来需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居...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伟 周婕 许峰
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复杂而迅速,采用定量模型对此地域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在土地规划领域有重大意义。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首先采用DPSIR模型对大城市边缘区的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设施用地、绿地等进行驱动力机制的定性分析,得出每种用地相应的驱动力、压力和状态;进而采用CLUE-S模型,通过用地变化驱动力因子作用权重系数的求解,模拟时段内各类用地的需求分析与用地变化的动态分配过程,对边缘区的用地演变进行模拟;最后通过用地现状图对模拟用地进行验证,模拟结果基本拟合。在模拟的基础之上,设定了两种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情景模式,即不作任何空间约束的用地演变和进行可持续发展约束的用地演变,有针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