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30)
2023(18517)
2022(16057)
2021(14898)
2020(12556)
2019(28625)
2018(28123)
2017(54387)
2016(29344)
2015(32760)
2014(32801)
2013(32385)
2012(29639)
2011(26810)
2010(26606)
2009(24408)
2008(23230)
2007(20192)
2006(17630)
2005(15381)
作者
(84057)
(70414)
(69691)
(66774)
(44713)
(33882)
(31739)
(27443)
(26670)
(24834)
(23902)
(23857)
(22417)
(22034)
(21680)
(21542)
(20780)
(20707)
(20091)
(19993)
(17309)
(17244)
(16902)
(16162)
(15844)
(15573)
(15397)
(15274)
(14206)
(13842)
学科
(131394)
经济(131239)
管理(82309)
(75990)
(61846)
企业(61846)
方法(54524)
数学(47849)
数学方法(47229)
(33008)
地方(31012)
中国(30905)
(29932)
(28661)
业经(26973)
农业(22581)
(22348)
(19388)
贸易(19376)
环境(19230)
理论(19031)
(18680)
(18618)
(18058)
财务(17980)
财务管理(17945)
技术(17380)
(17314)
金融(17310)
(17047)
机构
大学(412720)
学院(411687)
(168973)
经济(165375)
管理(159832)
研究(141318)
理学(138882)
理学院(137242)
管理学(134663)
管理学院(133907)
中国(103299)
科学(88576)
(86721)
(76349)
(70848)
(67566)
研究所(64798)
中心(64150)
业大(62247)
财经(61117)
(60334)
(55574)
(55202)
师范(54670)
北京(54045)
农业(52716)
(51905)
经济学(51862)
(48451)
经济学院(46466)
基金
项目(287273)
科学(226045)
基金(208904)
研究(207339)
(182820)
国家(181379)
科学基金(155747)
社会(131571)
社会科(124560)
社会科学(124526)
(112686)
基金项目(111369)
自然(102073)
自然科(99652)
自然科学(99625)
自然科学基金(97806)
教育(94891)
(94540)
资助(85535)
编号(83508)
成果(66775)
重点(64605)
(62865)
(61707)
(59027)
课题(57554)
创新(55204)
科研(55029)
国家社会(54280)
教育部(53815)
期刊
(187183)
经济(187183)
研究(120994)
中国(76860)
学报(67059)
科学(61598)
(60907)
(58744)
管理(57813)
大学(50800)
学学(48070)
教育(41898)
农业(41870)
技术(36290)
(33492)
金融(33492)
经济研究(30143)
财经(30000)
业经(29180)
(25767)
问题(24299)
(21131)
技术经济(20429)
图书(19941)
资源(19891)
(19486)
科技(19340)
统计(18820)
理论(18686)
现代(17898)
共检索到600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基于近来发展比较成熟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揭示河南省1980-2000年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西、豫北地区,但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并且处于这种扩散效应的地区数量和面积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减少。增长极扩散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临域扩散,而是存在方向差别。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姗姗  
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前期,二者间相互促进的作用有限,产业集群未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有效方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晶晶  苗长虹  叶信岳  
随着郑汴一体化、郑洛工业走廊等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扩大趋势。运用核心—边缘结构多尺度演化分析框架和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多层次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县、市和区尺度,研究了1999—2014年河南省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由多核心—边缘嵌套结构逐步演化为单核心—边缘结构。2区域经济差异程度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尺度越小经济差异越大;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之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不同。3河南省经济差异对核心—边缘结构和时间较为敏感;分权化、市场化和区域发展战略是河南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乡差异的存在亦不可忽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竟竟  郭志富  
城市和乡村这两类异质地域单元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取决于二者在特定区域背景下的协调度。从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两个方面构建河南省县域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10年的城乡协调发展程度及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城乡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郑州、焦作、安阳部分县市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核心区,东部的商丘、周口、驻马店部分县市是塌陷区;县域城乡协调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县域单元的城乡协调度评价更合理地反映了区域城乡关系的实际状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旭峰  袁红姗  吴水荣  王邦磊  安静  郭占胜  
研究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按照"资产—生产"评估框架开展森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评估,并从自然财富、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价值分配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峡县森林资产总价值为140.16亿元,其中立木资产价值>林地资产价值>生态资产价值;生产总价值为192.04亿元,其中生态服务价值>产品价值>社会服务价值,而在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中,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涵养水源价值>固碳释氧价值>调节气温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净化环境价值>农业防护价值>景观游憩价值。综合分析,西峡县人均拥有森林自然财富31 655.80元;森林年生产价值相当于当年GDP的103.25%;森林年生产中34.38%为林业部门受益,65.62%为非林业领域受益;森林年生产价值中35.07%为当地受益,32.17%为省内受益,32.77%为全球受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旭峰  袁红姗  吴水荣  王邦磊  安静  郭占胜  
研究以河南省西峡县为例,按照"资产—生产"评估框架开展森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评估,并从自然财富、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价值分配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峡县森林资产总价值为140.16亿元,其中立木资产价值>林地资产价值>生态资产价值;生产总价值为192.04亿元,其中生态服务价值>产品价值>社会服务价值,而在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中,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涵养水源价值>固碳释氧价值>调节气温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净化环境价值>农业防护价值>景观游憩价值。综合分析,西峡县人均拥有森林自然财富31 655.80元;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晓楠  运迎霞  任利剑  
在对城市密度进行定量评分的基础上,借助ArcGIS、GeoDA、SPSS软件,分析2002-2012年河南省城市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2012年,河南省高、中、低密度城市由省域中部向外围圈层式分布,城市综合密度、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经济密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十年间,城市综合密度逐年升高,省域中部及边缘城市密度等级基本稳定,夹层城市密度等级略变,综合密度热点城市波动变化,冷点城市增加,城市密度可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参考指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冉  
基于河南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情况,采用指标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河南省的对外开放度与GD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度系数与GDP高度关联,即对外开放促进了河南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了河南的对外开放。进而提出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河南经济的对外开放步伐等对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小素  乔旭宁  
文章基于GIS,以河南省为例,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通过对IDW方法和Kriging方法的比较,认为利用IDW方法对一个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更为合适。并且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经济数据与图形数据之间的关联,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图形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强了其可视性,更利于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玉刚  李俊峰  
基于县域尺度,从理论层面概括了不同类型省际边缘区空间经济向心整合、邻域整合和离心整合三种一般模式。借助实地深度访谈、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模型,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空间经济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不同发展阶段,主动的空间经济整合取向,是县(市)域内部向心整合模式、县(市)际邻域整合模式和县(市)域跨界离心整合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验证了强弱非均衡型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离心整合模式的客观存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闵敏  苗长虹  胡志强  钟佳慧  
构建加权地形修正系数的交通优势度模型,对河南省126个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进行测算。在县域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交通优势度呈现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类圈层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大体表现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2)河南省交通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修正后西部山区交通环境被高估的情况有所改善,基于修正后的交通优势度模型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结果更为符合客观事实;(3)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中低度协调耦合型为主,绝大多数县市交通发展超前,交通对经济的正反馈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荣朝  苗长虹  
优化县域城镇空间结构是科学决策、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河南省镇平县1990~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ETM数据,利用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经济增长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和优化趋势。研究发现:河南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具有廊道效应明显、复合通道地带城镇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城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镇生态环境效益较差等现状特征,其形成机理为边缘效应作用、交通道路促动、产业簇群支撑等,具有"廊道效应"进一步强化、"交通节点作用"更加突出、以镇平县城为副角的南阳都市区雏形显现、重点小城镇建设日益凸现等发展趋势,今后的优化重组必须科学规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更和  李小建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金萍  秦耀辰  
在当前耕地总量很难增加的总体形势下,粮食单产及其生产投入因素的关系研究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Moran’s I指数及散点图显示,粮食单产及其OLS(Ordinary Least Squares)估计的残差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因而不满足经典线性回归分析的建模条件,而GWR(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模型能够克服这一缺陷,并能进行参数的局部估计。河南省108个县的实践表明,GWR模型有效地降低了残差的空间自相关,各项检验指标均好于OLS估计。4个生产投入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规律存在显著差异。灌溉因素在OLS和GWR模型中均为正效应,单位播种面积机...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王庆丰  党耀国  王丽敏  
建立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18个县(市)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提取出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农业发展实力因子、生活质量因子、投资因子和第三产业发展因子5个主因子,并基于主因子得分矩阵对18个县(市)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工业生产规模的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处于主导地位,同时农业发展实力因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论文认为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县域经济,所得结论客观、可信,能够较好地反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