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50)
2023(14860)
2022(12444)
2021(11550)
2020(9738)
2019(22336)
2018(21852)
2017(42180)
2016(22280)
2015(25242)
2014(24933)
2013(24355)
2012(22313)
2011(20181)
2010(20107)
2009(18263)
2008(17163)
2007(14763)
2006(13025)
2005(11430)
作者
(61807)
(52033)
(51467)
(49266)
(33016)
(24819)
(23398)
(20164)
(19818)
(18162)
(17734)
(17692)
(16576)
(16172)
(16122)
(15575)
(15284)
(14827)
(14806)
(14785)
(12779)
(12432)
(12431)
(12133)
(11696)
(11646)
(11106)
(10983)
(10313)
(10010)
学科
(112985)
经济(112867)
管理(61701)
(55087)
方法(44805)
(44139)
企业(44139)
数学(40395)
数学方法(39725)
地方(30037)
(26541)
中国(24720)
业经(21815)
(21078)
(20167)
农业(18102)
(17660)
地方经济(16651)
环境(15771)
(15122)
贸易(15110)
理论(14506)
(14481)
(14457)
(13535)
金融(13532)
(13031)
技术(13001)
(12508)
(12474)
机构
学院(312244)
大学(310445)
(135426)
经济(132681)
管理(122163)
理学(105822)
理学院(104583)
研究(104269)
管理学(102530)
管理学院(101929)
中国(78117)
(64307)
科学(62658)
(58682)
(50349)
中心(49372)
财经(47023)
(46726)
研究所(45812)
(45462)
业大(43707)
(42706)
经济学(42496)
(41852)
师范(41516)
北京(39945)
(38648)
经济学院(37963)
(36942)
农业(34949)
基金
项目(217351)
科学(173016)
研究(159326)
基金(158756)
(137450)
国家(136386)
科学基金(118920)
社会(103452)
社会科(98065)
社会科学(98039)
(85766)
基金项目(84398)
自然(76449)
自然科(74618)
自然科学(74601)
自然科学基金(73188)
教育(73136)
(71396)
资助(64480)
编号(63893)
成果(49925)
重点(48980)
(48053)
(47513)
(45110)
课题(44103)
国家社会(43137)
创新(42291)
教育部(41284)
科研(41252)
期刊
(152936)
经济(152936)
研究(91000)
中国(59906)
管理(45251)
(44992)
学报(42820)
科学(42818)
(40471)
大学(33913)
学学(32136)
技术(30826)
教育(29825)
农业(27618)
(26224)
金融(26224)
经济研究(24759)
业经(23645)
财经(23348)
(20157)
问题(19767)
统计(17298)
资源(16984)
技术经济(16879)
(15835)
(14795)
决策(14171)
现代(13861)
商业(13632)
(13526)
共检索到459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玉刚  李俊峰  
基于县域尺度,从理论层面概括了不同类型省际边缘区空间经济向心整合、邻域整合和离心整合三种一般模式。借助实地深度访谈、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隶属度模型,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空间经济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不同发展阶段,主动的空间经济整合取向,是县(市)域内部向心整合模式、县(市)际邻域整合模式和县(市)域跨界离心整合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验证了强弱非均衡型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离心整合模式的客观存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玉刚  焦华富  韩会然  
根据区域城镇化内涵和省际边缘区特点,从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运用熵值法,分析了2000—2009年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变化趋势,发现近10年来宁国市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以经济和基础设施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传导和波及效应的反映,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表现为对前期滞后状态的一种补偿性异速增长,人口城镇化不明显,是其边缘区位对人口集聚引力弱的反映。进一步分析得出:边界效应作用力是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独有的基础动力;主导动力中的政府行政力是最重要的内生动力;周边中心城市和毗邻城市强烈的相互作用是辅助动力;最后构建了省际边缘区城镇化的动力系统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玉刚  焦华富  郇恒飞  
基于对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现象的观察和反思,结合企业实地访谈,认为省际边缘区双向联系的过渡型区位条件,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传统制造业具有较强的集聚引力。通过对皖浙省际边缘区宁国市耐磨铸件产业集聚过程的分析,发现文化因素、种子企业、主体行为分别主导了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的萌芽过程、成长过程和扩张过程,提出了省际边缘区传统制造业集聚的动因,是边界效应由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条件下,多要素时空耦合和系统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构建了耦合的机制模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艳  刘传龙  
城市边缘区处于城乡之间,区域内的廊道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并能够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景观空间。基于这个主题,以滁州市城市边缘区为例,分析了廊道的形态,探讨了廊道的网络结构,阐述了廊道的形成因素,指出了廊道连通作用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廊道的三种规划与发展模式:绿色生态模式、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和有机生长模式。欲使城市边缘区廊道成为连接城市建成区与乡村的桥梁,让城市融入广阔的乡村自然环境之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俊峰  朱可馨  洪苏琴  
乡村振兴背景下,都市边缘区乡村生产空间产生重大变革。选取安徽省合肥市边缘区庐江县的魏荡村、鲍店村、西城村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分析都市影响下3种不同类型乡村生产空间转型的典型模式,揭示其形成机制,为乡村生产空间合理化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都市对周边乡村生产空间转型产生重大影响,形成工业主导下的园区化集中发展模式、旅游导向下的农旅融合模式和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农业模式;(2)不同类型乡村生产空间转型具有较大差异,工业主导模式受都市产业转移影响由分散的产业布局形态向园区化方向发展,农旅融合模式在旅游市场驱动下由环境整治逐步向农旅混合空间转型,现代农业模式受技术影响由传统分散经营空间向现代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空间转型;(3)乡村生产空间转型受多种因素影响,乡村自身条件如区位、资源禀赋是乡村空间转型的基础条件,都市的产业转移、旅游市场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对乡村生产空间转型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促进乡村生产空间由单一的农业空间向三产空间融合的多元化方向转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基于近来发展比较成熟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揭示河南省1980-2000年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西、豫北地区,但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并且处于这种扩散效应的地区数量和面积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减少。增长极扩散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临域扩散,而是存在方向差别。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云虹  王美昌  
以赣州市为例,选取14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赣州市县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赣州市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以章贡区为中心向四周县域降低的环带状地域联系与分异规律,可划分为发达型、次发达型、中等型和滞后型4个层次区。同时,基于对其县域经济差异形成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健全城市规模体系、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等促进其协调发展的途径。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胡志强  
论文在分析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金融与城镇化发展两个综合评价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匹配度。实证结果显示:近年来,安徽宣城市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呈现帕累托改进态势,但两者之间存在功能与时间上的不协调,显现出"城镇化滞后-金融滞后-城镇化滞后"态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余兆旺  沈宏婷  
根据点轴理论,在前人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基础上构建了疏点模式、散块模式、条带模式、团块模式、板块模式五阶段区域旅游演化模式,继而基于区域经济影响力的扩散动力机制构建了旅游经济影响力的场扩散效应模型,运用现代GIS技术模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五阶段模式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个年度为例分析了旅游经济影响力扩散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得出安徽省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带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皖北旅游模式要落后于皖南和皖中,通过旅游发展轴线的建设和合理规划,2020年皖南和皖中旅游将进入板块模式时代,而皖北也将发展为团块模式阶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晶晶  苗长虹  叶信岳  
随着郑汴一体化、郑洛工业走廊等中原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扩大趋势。运用核心—边缘结构多尺度演化分析框架和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多层次回归模型等方法,从县、市和区尺度,研究了1999—2014年河南省经济差异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由多核心—边缘嵌套结构逐步演化为单核心—边缘结构。2区域经济差异程度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尺度越小经济差异越大;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之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程度不同。3河南省经济差异对核心—边缘结构和时间较为敏感;分权化、市场化和区域发展战略是河南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乡差异的存在亦不可忽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玉春  贾璐璐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规模的大小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承载作用。旌德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因此留下了一片青山绿水。在经济新常态下,旌德县正处在探寻生态发展的新模式。全域旅游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恰好为县域经济发展打开突破口。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旌德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针对"全域旅游助力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蓝图,提出相应的建设路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乐勤  荣慧芳  
针对小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补偿交易成本高,补偿标准、补偿主体、范围难以确定,补偿方式单一等弊端,以安徽境内秋浦河为例,采用系统研究、模型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系统理论,构建了其生态补偿实施体系。结果表明:秋浦河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框架,由驱动力、法规保障、管理与运行、监督等子系统构成。政策与社会基础、流域上下游对水质、水流调节的供求关系是生态补偿的驱动力;制定生态补偿法规、成立生态补偿委员会是实施补偿的基础;构建多元融资与支付机制、多元补偿方式机制、协商、调解为主的补偿途经机制、监督机制、科学确定补偿标准等是实施补偿的关键。基于秋浦河流域上游提供的生态服务及保护生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学波  杨成凤  宋金平  李伟  
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基于中国835个省际边缘县域1992—2012年多年份人均GDP数据,从全国、地带和省区三个尺度探讨了中国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全国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经济水平在1992、2002和2012年3个时间节点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有所增强,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集聚特征明显,空间自关联类型的格局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扩散与经济梯度的空间转移;东、中、西三大地带尺度方面,地带内部省际边缘县域的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且发展趋势一致,地带间的省际边缘县域经济差异和演化趋势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地带间省际边缘县域的经济差异大于省区间的差异,三大地带省际边缘县域经济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中、西部地带有扩大趋势;省区尺度上,省际边缘县域与省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异显著增大,绝对差异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可分为四种类型。在经济差异的形成机理方面,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资源环境、历史基础、人文要素、区域政策等一般因子和空间近邻效应、省际边缘区位等特殊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王亚华  
分析了安徽省埇桥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邻接特征和数量结构关系,通过"均等"和"耕聚比"的方法分别求算耕作半径并构造缓冲区,得出两种耕作压力系数的分布,对其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耕地是皖北平原地区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因子,基于各乡(镇)统计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基于"耕聚比"的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规模因素对耕作半径计算造成的影响;基于"耕聚比"的方法计算的耕作压力分布在评价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合理性上更为实用;耕作压力系数分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布局调整中应将压力系数高的地区的拆旧和压力系数低的地区的建新相挂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妮  张艳芳  位贺杰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