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90)
- 2023(15836)
- 2022(13028)
- 2021(11875)
- 2020(10129)
- 2019(22716)
- 2018(22212)
- 2017(42888)
- 2016(22862)
- 2015(25195)
- 2014(24772)
- 2013(24528)
- 2012(22203)
- 2011(19716)
- 2010(19659)
- 2009(18257)
- 2008(17787)
- 2007(15815)
- 2006(13961)
- 2005(12273)
- 学科
- 济(102742)
- 经济(102607)
- 业(94879)
- 企(76863)
- 企业(76863)
- 管理(75849)
- 农(48080)
- 方法(43666)
- 数学(35601)
- 数学方法(35198)
- 业经(32094)
- 农业(32035)
- 财(29917)
- 中国(24052)
- 地方(23749)
- 制(20752)
- 务(20573)
- 财务(20535)
- 财务管理(20508)
- 企业财务(19418)
- 技术(18932)
- 贸(16808)
- 贸易(16800)
- 和(16734)
- 策(16575)
- 易(16324)
- 划(16286)
- 学(15983)
- 体(15910)
- 理论(15118)
- 机构
- 学院(323596)
- 大学(314582)
- 济(137985)
- 经济(135504)
- 管理(133383)
- 理学(115879)
- 理学院(114712)
- 管理学(112965)
- 管理学院(112362)
- 研究(101004)
- 中国(80771)
- 京(63886)
- 农(62978)
- 财(62279)
- 科学(61147)
- 江(53280)
- 业大(49979)
- 财经(49631)
- 中心(49309)
- 所(48979)
- 农业(48087)
- 经(45177)
- 研究所(44412)
- 经济学(41286)
- 范(39375)
- 师范(38990)
- 州(38387)
- 北京(37978)
- 经济管理(37843)
- 经济学院(37502)
- 基金
- 项目(224275)
- 科学(180971)
- 基金(166340)
- 研究(165217)
- 家(143790)
- 国家(142493)
- 科学基金(125669)
- 社会(109315)
- 社会科(103439)
- 社会科学(103416)
- 省(89869)
- 基金项目(89110)
- 自然(80741)
- 自然科(78897)
- 自然科学(78882)
- 自然科学基金(77510)
- 教育(73664)
- 划(73425)
- 编号(66384)
- 资助(65350)
- 重点(50500)
- 成果(50476)
- 发(50017)
- 部(49693)
- 创(49308)
- 国家社会(45601)
- 创新(45561)
- 业(44388)
- 课题(44291)
- 制(44173)
- 期刊
- 济(156783)
- 经济(156783)
- 研究(87441)
- 农(63073)
- 中国(59902)
- 管理(49990)
- 财(49718)
- 科学(45704)
- 学报(44303)
- 农业(42678)
- 大学(35491)
- 学学(34346)
- 业经(32585)
- 融(30545)
- 金融(30545)
- 技术(29617)
- 财经(24187)
- 教育(23994)
- 业(22488)
- 经济研究(22190)
- 问题(21464)
- 经(20763)
- 技术经济(17642)
- 资源(17049)
- 版(15736)
- 现代(15584)
- 世界(15450)
- 商业(15396)
- 农村(14997)
- 村(14997)
共检索到471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荣天 陈明
[目的]深入系统揭示江苏县域农业多功能权衡/协同时空关系,是统筹不同农业功能特征地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方法]在解读农业多功能内涵基础上,从“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生态涵养”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ESDA模型及Spearman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1978年以来江苏农业多功能时空分异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①1978-2019年县域尺度江苏农业粮食生产功能空间格局呈现“北移”态势,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功能高值集聚在苏南,而生态涵养功能空间上表现“依山傍水”分布格局。②粮食生产功能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先协同后权衡”变化趋势,与生态涵养功能表现出较强的权衡关系;经济发展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协同关系,而与生态涵养功能表现出较强权衡关系。③县域尺度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功能协同HH型从苏锡常逐渐向苏北演化;苏南地区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功能由协同HH型演化为权衡LH型;粮食生产-生态涵养功能协同HH型主要集聚在连宿地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协同HH型主要集聚在苏南县域;经济发展-生态涵养功能协同HH型主要分布在宁镇扬及苏北部分县域。[结论]结合不同农业地域功能权衡/协同特征,凸显不同农业地域主导优势功能,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农业地域功能优化的差异化路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欣 方斌 殷如梦 荣慧芳
揭示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协同/权衡关系,可为县域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识别体系,以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1996年、2005年、2015年三个时期的"三生"功能时间效应及协同/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江苏省"三生"功能生态位宽度变化各异,空间分布各具特色,具体表现为:1996-2015年生产功能生态位宽度时序上总体呈增长状态,变化过程具阶段性;空间上呈"南高北低"格局特征,长江南岸条带状集中分布,长江北岸则呈多集聚斑块状。1996-2015年生活功能生态位宽度不断压缩,空间上具以市辖区为中心向外同心圆衰减规律。1996-2015年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不断增大,空间上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具依山傍水呈高值特征。(2)江苏省1996-2015年间,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均有随时间变化正相关类型(高高、低低)集聚明显,"组团"式分布;负相关类型(高低、低高)集聚性低,"离散"状分布规律。(3)生产与生活功能存在空间协同关系,生产与生态功能呈协同/权衡波动变化态势,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变化趋势类似于生产与生态功能,交叉变化更明显,不同年份协同/权衡关系在不同单元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以上特征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吻合性,未来应逐步改变以生产功能过速扩张压缩生活、生态功能的现象,应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实现"三生"更加协同。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远玲 王金龙 杨伶
[目的]全球各行业碳排放中,农业碳排放占比很大,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农业碳排放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分析从农地利用过程碳排放、水稻种植过程甲烷排放、农地氧化亚氮排放和禽畜养殖过程碳排放4个方面碳源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测算清单,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测算出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结果]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74.59%的县域单元的农业碳排放总量为负增长,94.26%的县域单元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湖南省各县(市、区)农业碳排放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显著同质性,11年间各县(市、区)空间均质性呈增强之势,空间异质性呈减弱之势。[结论] 对湖南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不同维度时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依此总结出湖南省碳排放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农业碳排放走向,对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布局研究有助于各地因地制宜,推行有差别的农业碳减排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黄利华 邹芳 赵丹丹 唐艳丽
以湖南省8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县域尺度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和居住生活等四个功效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功能间交互作用,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从省域视角出发,乡村地区的功能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差别以及空间集聚特征;(2)从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关系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出各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冲突、兼容、协调);(3)根据乡村区域功能与实际功能作用的相关性,将湖南省85个县(市、区)划分为9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域功能,并据此提出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提供参考;(4)乡村区域功能类型与乡村空间聚落布局形态相互影响,因此不同乡村地域功能应与村落布局和形态相协调,以此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和促进地域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揭懋汕 雪燕 薛领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份额为58.5%;前沿技术进步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配置效率也有正向贡献,而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则有负向影响。第二,中国多数地区农业TFP保持一定水平的正增长,农业发达地区的增速较快;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与中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这与省级尺度研究得出的东高西低特征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揭懋汕 雪燕 薛领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份额为58.5%;前沿技术进步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配置效率也有正向贡献,而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则有负向影响。第二,中国多数地区农业TFP保持一定水平的正增长,农业发达地区的增速较快;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与中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这与省级尺度研究得出的东高西低特征不同,同时低技术效率的地区一直占主导地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杰 唐根年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依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核心—外围分析方法和条件logit模型,将浙江省90个区县分为核心区、次核心区、次边缘区和边缘区,研究1998—2013年制造业企业在省内迁移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迁移企业数量的增加,迁移活动涉及区县数量增多,促进全省企业迁移网络密度增加。但是三大核心城市仍为企业迁移活动的高发区域,其他外围城市仍为低发区域,依托核心城市形成的三大迁移板块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迁移活动仍具有较强的区域性。②来自四类区域的企业区位再选择偏好存在时空上的差异性。目前,次边缘区已取代核心区,成为核心区与次核心区企业再区位的首选区域。③企业迁移受多重因素的驱动和制约,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迁移与一般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出企业迁移区位再选择的特殊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曹明霞 徐元明
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反映一定区域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本文利用构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以江苏51个县(市)为基本单元,分析了2007-2012年江苏省县域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时间和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发达地区由于规模化、集约化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加速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提高较快。经验表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培育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业,是提高县域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因素。
关键词:
农业综合竞争力 时空演化特征 提升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庆莹 胡伟艳 赵志尚
以湖北省为例,利用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社会经济、土壤和气象等数据,运用Spearman秩相关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揭示耕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的时空格局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物质产出、净固碳、景观美学功能一直处于增加态势,其中物质产出功能增长较快,景观美学功能增长较慢;水源涵养功能变化平稳,劳动力承载功能不断减弱。(2)耕地功能之间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随时间推移,部分功能之间由协同转为权衡,并且协同程度逐渐减弱而权衡程度逐步增强。(3)空间尺度上,相同耕地功能的协同类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较强,权衡类型无明显聚集区域,大多零星分布在协同类型的周围,水源涵养和景观美学功能的权衡与协同格局比较稳定,剩余三种功能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不同耕地功能之间的协同类型既有明显的"组团区",又有零星分布区,权衡类型也有类似特点,其中,净固碳与水源涵养、物质产出与景观美学、物质产出与水源涵养、景观美学与水源涵养的权衡与协同格局随时间推移较稳定,其余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格局发生不同程度变化。研究认为,在改善耕地本底质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向和发展观光农业的同时,应加强县域内各部门之间以及县际之间的合作,科学划定耕地保护与利用区;共同促进耕地多功能的协同利用,增强耕地多功能的总体效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睿 黄震方 靳诚 徐菁
国内旅游是释放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载体。加强国内旅游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对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助推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例,分析县域尺度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分异和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总体格局呈现出以南京市区、苏州市区为核心的空间结构,并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两阶段增长率较快的县域主要存在于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江苏省县域单元国内旅游人数保持着稳定的冷热点格局,热点区域主要聚集在苏南地区,冷点区域则主要存在于苏北地区,南北方向的空间差异最为明显;GDP是江苏省国内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而公路里程影响较小,人口数、A级景点影响显著性在不断提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朱传耿,孔令平,单勇兵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了差异成因,提出了调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差异 县域 江苏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青林 赵荣钦 赵涛 胡月明 张益平 朱瑞明
[目的]探讨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规律与演变机制,对于差别化的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文章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理论框架,分析了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并探讨了其时空特征。[结果]主要结论:① 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整体上增长态势明显,近几年增速有所降低。从农业碳排放结构来看,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是粮食生产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空间特征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分布格局,农业碳排放主要集中于低值区;②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粮食主产县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大多数区县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有较大提升;③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总体处于安全级别,各主产县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总体较为稳定。从时间维度来看,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各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级别经历了“下降—上升”的过程。④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正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各区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出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南北递增的分布趋势。[结论]四川省多数区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呈优质协调状态,但仍有部分区县处于“中级协调”以下。因此,未来应推进农业绿色生产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减排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全面绿色转型,以期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雨青 李玉凤 徐薇 贾悦 张玥 刘红玉
正确认识旅游生态承载力是指导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出“多尺度融合”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引入“载体—载荷”视角创建新的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江苏省沿海县域为例,对所建立的评价单元划分和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利用多尺度融合的方法将江苏省沿海区域划分为4.9×105个评价单元,共跨越七个空间尺度;(2)多尺度融合评价单元的划分结果揭示了旅游生态载体和旅游载荷评价指标在不同尺度评价单元内表现差异显著;(3)江苏省沿海县域旅游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从海向陆逐渐减弱的特征,同时大部分地区存在“超载”风险。本文突破了传统的评价单元尺度单一和旅游生态承载力“阈值”限制的问题,以期为区域评价单元划分和旅游生态承载力评估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泽玄 韩会然 杨成凤
文章基于2010和2020年分县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老龄化指数增长模式等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空间集聚说”分析非老年人与老年人的动态迁移来把握老龄化地区的整体变化,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厘清人口老龄化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老龄化程度加深,形成4个重度老龄化阶段县域集聚区,“区—县逆二元结构”凸显;苏皖半环形老龄化增速带和浙皖团块状老龄化增速带共同推动城市群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密度空间集聚趋势加强且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市辖区。(2)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迁移配置总体使区域老龄化程度加深,且除替代集聚外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高度老龄化区域是特定迁移配置主导的结果。(3)从区域经济水平、社会保障、自然因素、定居成本4个方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通过影响区域人口净迁移率、青壮年人口净迁移率、老年人口净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对区域人口老龄化进程施加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慧 付光辉 刘友兆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比例很大,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以江苏省62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测算了2001—2014年各县域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动、时空差异演变,进而开展了各县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承载系数和农业经济贡献系数差异分析,根据矩阵聚类分析进行了空间区域划分,全面揭示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性、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①全省排放量年际变化波动较大,2007年以后快速增加,年均增长4.37%,而排放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均降幅4.26%。②排放量空间分布逐步集聚,而排放强度则逐步均衡化,到2014年已经相对离散。③排放量、排放强度及ESC基尼系数较为合理,而ECC(经济水平-温室气体排放)基尼系数超过了"0.4"警戒线,仍有上涨趋势,应引起特别注意。④为凸显排放对农业发展承载贡献的区域差异性,将62个县域单元划分为四类:"高承载力-高经济贡献"型、"高承载力-低经济贡献"型、"低承载力-高经济贡献"型、"低承载力-低经济贡献"型,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区的农业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策略。本文对县域水平进行时空差异分析评价与聚类,不仅为江苏省及各县市制定农业节能减排政策、实现低碳农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从微观县域层面在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深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