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24)
- 2023(19687)
- 2022(16596)
- 2021(15486)
- 2020(12975)
- 2019(29648)
- 2018(29108)
- 2017(56033)
- 2016(29963)
- 2015(33652)
- 2014(33212)
- 2013(33068)
- 2012(30187)
- 2011(27287)
- 2010(27047)
- 2009(25243)
- 2008(24676)
- 2007(21758)
- 2006(19255)
- 2005(16953)
- 学科
- 济(131179)
- 经济(131039)
- 业(106534)
- 管理(93813)
- 企(87334)
- 企业(87334)
- 方法(58349)
- 农(50462)
- 数学(48654)
- 数学方法(48089)
- 业经(36239)
- 财(35251)
- 中国(34460)
- 农业(33585)
- 地方(25916)
- 制(24536)
- 务(23891)
- 财务(23822)
- 财务管理(23787)
- 学(23551)
- 贸(23508)
- 贸易(23497)
- 易(22867)
- 企业财务(22480)
- 技术(22004)
- 和(21454)
- 理论(20595)
- 策(19573)
- 划(19433)
- 环境(19225)
- 机构
- 学院(432124)
- 大学(428397)
- 济(181590)
- 经济(178134)
- 管理(174421)
- 理学(151394)
- 理学院(149814)
- 管理学(147316)
- 管理学院(146529)
- 研究(142808)
- 中国(111271)
- 京(90534)
- 科学(86986)
- 财(80011)
- 农(78334)
- 所(70538)
- 业大(65684)
- 中心(65524)
- 财经(64900)
- 研究所(64219)
- 江(62764)
- 农业(60162)
- 经(59336)
- 北京(56768)
- 经济学(54698)
- 范(54532)
- 师范(54075)
- 院(51924)
- 州(50180)
- 经济学院(49457)
- 基金
- 项目(296192)
- 科学(235334)
- 基金(217940)
- 研究(217461)
- 家(189528)
- 国家(187889)
- 科学基金(162906)
- 社会(140556)
- 社会科(133130)
- 社会科学(133096)
- 基金项目(115380)
- 省(114174)
- 自然(104956)
- 自然科(102570)
- 自然科学(102547)
- 自然科学基金(100731)
- 教育(97956)
- 划(95384)
- 资助(88983)
- 编号(87977)
- 成果(69489)
- 部(65836)
- 重点(65665)
- 发(63740)
- 创(62405)
- 课题(59176)
- 国家社会(58740)
- 创新(57899)
- 教育部(56490)
- 科研(56218)
- 期刊
- 济(201700)
- 经济(201700)
- 研究(124754)
- 中国(78484)
- 农(76090)
- 学报(64909)
- 管理(64734)
- 科学(62932)
- 财(61447)
- 农业(52081)
- 大学(50636)
- 学学(48193)
- 教育(39642)
- 技术(38280)
- 融(38199)
- 金融(38199)
- 业经(37298)
- 财经(31527)
- 经济研究(31039)
- 业(27190)
- 经(27111)
- 问题(27012)
- 技术经济(22775)
- 版(20777)
- 世界(20497)
- 科技(20354)
- 资源(20188)
- 现代(20130)
- 统计(19710)
- 贸(19467)
共检索到630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阳 张红旗
基于全国2014个县域农业统计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中国农业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299个,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胶东半岛与冀鲁豫低洼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淮平原东部、福建西部,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低值县(市)数201个,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大部地区、川滇高原、黔桂岩溶地区、秦巴山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西部、桂南滇西地区,以及藏南部分地区。土地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197个,集中分布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低值县(市)数277个,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
关键词:
县域 农业生产率 GIS 空间差异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石慧 吴方卫
文章使用非参数的双边相对Malmqutist生产率指数(Bilateral Relative MalmquistProductivity Index-BRMPI)的方法测算了中国28个省级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在控制地区空间因素的基础上研究生产率地区差异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各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存在局部空间相关性。在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估计的收敛方程中,我们发现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能够显著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样本时期有差别,这可能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有关,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科研投入的作用不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甘天琦 杜建国 李波
基于2000—2019年中国2098个县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检验模型变量与无效率项来确定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的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十一五”规划以来呈现出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的态势;(2)虽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但增长速度与变化幅度体现出不同地区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3)全要素生产率的四重分解结果显示,技术变化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空间巨大。据此提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在引导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激励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田云 周晓时
科学测度农业碳生产率并探究其空间关联状况是构建兼具差异化和协调性的碳减排政策的基石。本文对2001-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生产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相关性指数对其空间相关性、聚类状况进行考察,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碳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001-2012年中国各省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提升趋势,除个别省域外,省域农业碳生产率与其所属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基本一致;与此同时,农业碳生产率区域间"异质化"与区域内"均质化"的趋势显现,且以地区间农业碳生产率的"分化"与"极化"的现象较为严重;2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着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晓燕 翟印礼
在比较我国各省农业生产率的前提下,运用巴罗回归等方法,检验了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和形成β收敛的条件。分析结果显示,1985—1991年中国各省的农业生产率呈发散态势,1992—2002年存在条件收敛,其中市场化程度、农村教育、耕地灌溉率对缩小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显著的影响;长期来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短期内改善农村教育、提高耕地灌溉率可能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地区差异 条件收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俊 陈怡
考虑环境因素,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1999-2008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以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变动对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东部的农业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的差别很小,中部略低于西部;1999-2008年间各年的ML指数均值都大于1,表明中国农业每年的生产率都在增长;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改进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为0.997,农业技术效率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骞 王珏 李超 刘鑫鹏
研究目标:考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程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利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程度及来源,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空间分异特征;(2)超变密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地区内分异,地区间分异的贡献率最低;(3)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是不同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交互强度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强度。研究创新: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价值:对于推进农业区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静 孟令杰
本文使用非参数的HMB生产率指数方法,考察了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并把TFP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应和投入产出混合效应四个部分。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技术效率的下降对TFP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而规模效应和混合效应影响较弱。文章还指出中国农业的育种能力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决定力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海红 刘新民
研究目标:解析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时空分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采用全局GML指数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分析空间相关性,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及动态空间收敛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绿色集约增长的动力不足,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平衡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是绿色技术进步。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具有绝对σ收敛态势。动态空间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表明,区域差异与区域的禀赋条件并不完全相关,区域农业绿色生产呈非均衡态势。研究创新:从时空维度动态视角对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收敛性进行全景式揭示和解释。研究价值:为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提供实证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明 李文秀
在对2004—2016年中国各省份生产服务业开放和农业生产率进行估算的基础上,采用SYSGMM方法探讨了生产服务业开放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服务技术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服务业开放对农业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显著;从细分生产服务业看,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开放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位居前三位,其后是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从生产服务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系数看,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和货物运输仓储服务走出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相对大于其引进来所带来的影响,而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走出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对小于其引进来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柯文前 陆玉麒 俞肇元 王晗
针对县域尺度生产率空间演化和影响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的缺乏,综合ESDA和GWR模型研究江苏县域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联和分异演化格局,结论如下:①ESDA探测分析表明,所有变量局部空间上存在高低集聚的南北分异格局,全局空间上具有自相关效应且除政府干预与劳动生产率为负相关外,其他变量均为正向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变化趋势仍有差异;②劳动生产率不同类型区与变量可能的要素关系结构不同导致空间位置上的对应程度不同,基于GWR揭示了不同分布位置样本参数估计值存在方向性和数值大小差异,且随年份演进波动趋势与ESDA探测结果相同,由此验证了要素关系中潜在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异质性;③各变量回归估计参数的演变特征揭示出,除信息化水平外,经济密度、政府干预、人均国内投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劳动生产率边际效应的影响均有往北部转移的态势,隐含着在空间关联效应下,欠发达的苏北和沿海等地劳动生产率或有追赶较发达苏南地区的趋势。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揭懋汕 雪燕 薛领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份额为58.5%;前沿技术进步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配置效率也有正向贡献,而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则有负向影响。第二,中国多数地区农业TFP保持一定水平的正增长,农业发达地区的增速较快;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与中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这与省级尺度研究得出的东高西低特征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揭懋汕 雪燕 薛领
基于2 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项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变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TFP年平均增长3.18%,但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份额为58.5%;前沿技术进步是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配置效率也有正向贡献,而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则有负向影响。第二,中国多数地区农业TFP保持一定水平的正增长,农业发达地区的增速较快;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与中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这与省级尺度研究得出的东高西低特征不同,同时低技术效率的地区一直占主导地位。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石慧 孟令杰 王怀明
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1985-2005年中国地区农业生产绩效的动态表现。结果显示:(1)样本期间八大地区平均的TFP和技术进步率都为正增长,与此同时技术效率的改进不明显且为负增长,规模效率则表现出更明显的负增长,只有少数地区的配置效率改进有正增长;(2)从地区差距和波动来看,八大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有所缩小,其技术效率变化趋势相同,并且两者波动性不大,而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波动都较大;(3)通过进一步检验发现:配置效率的波动是农业TFP的波动的首要推动力,即近20年来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农业TFP增长波动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淑霞 张川 张耿杰 廖丽君 曾维军 余建新
[目的]通过研究耕地自然质量及空间分异规律,以期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进行指导。[方法]文章以喀斯特岩溶区域典型县石林县为例,在分等数据库与二调数据库衔接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表征耕地自然质量的因子自然质量等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不同行政区域内自然质量等集中程度差异显著,分异规律明显;各行政区域内分布规律高度相似,以中心城镇为最优,呈同心圆向外围辐射发散趋劣。平均自然质量等由优趋劣依次为长湖、鹿阜、圭山、西街口、大可。(2)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自然质量等分布差异不大;各耕地利用类型等别集中差异显著:水田、水浇地等别较高,多集中连片分布在坝区、河谷沿岸,旱地等别较低,多为零星分散的缓坡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水浇地略优于水田,旱地最差。(3)受大尺度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影响,自然质量等在不同海拔梯度间耕地等别分布差异不大,且等别集中程度高度相似。从整体看,耕地等别随海拔梯度升高呈现降低趋势,部分区域小幅反弹。[结论]耕地自然质量作为耕地的本底质量,在县域尺度具有独特的分异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