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1)
- 2023(13079)
- 2022(10955)
- 2021(10314)
- 2020(8593)
- 2019(19449)
- 2018(19314)
- 2017(35858)
- 2016(19285)
- 2015(21620)
- 2014(20840)
- 2013(19417)
- 2012(17328)
- 2011(15261)
- 2010(14894)
- 2009(13115)
- 2008(12513)
- 2007(11196)
- 2006(9242)
- 2005(7364)
- 学科
- 济(68451)
- 经济(68391)
- 管理(58960)
- 业(53269)
- 企(45815)
- 企业(45815)
- 方法(31082)
- 数学(26987)
- 数学方法(26582)
- 中国(20612)
- 农(18851)
- 技术(18289)
- 财(18186)
- 业经(16729)
- 地方(16488)
- 理论(13277)
- 农业(12657)
- 技术管理(12655)
- 制(12154)
- 贸(11815)
- 贸易(11805)
- 务(11602)
- 财务(11551)
- 财务管理(11518)
- 易(11424)
- 和(11072)
- 环境(11072)
- 学(10964)
- 企业财务(10881)
- 银(10537)
- 机构
- 学院(242694)
- 大学(241326)
- 管理(98387)
- 济(94555)
- 经济(92454)
- 理学(84973)
- 理学院(84092)
- 管理学(82544)
- 管理学院(82070)
- 研究(70507)
- 中国(54167)
- 京(48840)
- 财(44176)
- 科学(41553)
- 江(37439)
- 中心(35504)
- 财经(34982)
- 范(33766)
- 师范(33474)
- 业大(32477)
- 经(31893)
- 所(30991)
- 农(30257)
- 州(30113)
- 北京(29594)
- 经济学(28755)
- 研究所(27796)
- 技术(27497)
- 院(27201)
- 师范大学(26355)
- 基金
- 项目(170203)
- 科学(136878)
- 研究(131368)
- 基金(122308)
- 家(103951)
- 国家(103034)
- 科学基金(92150)
- 社会(83858)
- 社会科(79508)
- 社会科学(79493)
- 省(69771)
- 基金项目(65881)
- 教育(63193)
- 自然(58160)
- 自然科(56931)
- 自然科学(56922)
- 划(56847)
- 自然科学基金(55894)
- 编号(54609)
- 资助(47129)
- 成果(43341)
- 创(41058)
- 课题(38014)
- 重点(37911)
- 创新(37461)
- 部(37018)
- 发(36731)
- 国家社会(34316)
- 项目编号(33945)
- 大学(33487)
- 期刊
- 济(100953)
- 经济(100953)
- 研究(68870)
- 中国(53893)
- 教育(38831)
- 管理(38229)
- 财(36054)
- 学报(30075)
- 科学(29380)
- 农(26425)
- 技术(26273)
- 大学(25207)
- 学学(22271)
- 融(19192)
- 金融(19192)
- 农业(18286)
- 业经(18013)
- 图书(17665)
- 财经(16395)
- 经济研究(15311)
- 经(14213)
- 科技(13197)
- 问题(12879)
- 书馆(12827)
- 图书馆(12827)
- 技术经济(12347)
- 职业(11973)
- 坛(11730)
- 论坛(11730)
- 财会(11580)
共检索到357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初汉芳 张可 孟佳
众创空间的发展顺应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开展众创空间的建设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需要。众创空间作为一个生态体,需要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协同共生,只有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高校众创空间才能使其可持续发展。以河北地质大学创业生态公园为例,详细介绍了众创空间的服务内容和运行模式,提出了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资源协同创新的生态体。
关键词:
协同创新 众创空间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道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创新教育教学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产学研融合教育在人们不断寻求更为科学且能持续促进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起着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一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从产学研协同创新角度出发,概括了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政府引导、大学与企业协同研发,以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游士兵 惠源 崔娅雯
协同创新思想的提出,为交叉学科发展打开了思路,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体制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交叉学科之间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相互借鉴是转变学术研究方向、提高学术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但是,高校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仍然存在理念、形式和制度等方面的缺陷,严重制约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交叉学科互动借鉴组织模式为交叉学科研究的借鉴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载体。交叉学科发展的所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得到解决,基本路径和研究范式包括:厘清诉求学科的现有理论和方法的现状;寻找被诉学科类似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研究被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的排异性;...
关键词:
高校 协同创新 交叉学科研究 学科排异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宁 华炜
当前,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提升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组织模式。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应紧紧抓住这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探索高校协同创新的路径和外部支持。南京工业大学立足校内协同,强化校内系统与资源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拓展发展外围,合理推进校外协同创新,服务行业区域经济升级转型。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骆秋琴
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推动下,学校乃至学科边际日渐淡化,而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的功能作用日益突出。基于此,文章针对现实中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分离的问题,试通过"系所"协同、"师生"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多元创新构建和完善教学与科研协同创新的相关体制机制,以确保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与科研 协同创新 实践模式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陈端吕 彭保发 王亚力 熊建新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协同理论适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结构耦合体系的有效手段。针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需求分析,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架构,提出目标定位是协同创新模式构建的核心,专业设置是协同创新模式结构的骨架,课程设计是协同创新模式内容的优化,支持保障系统是协同创新模式实现的保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新革 牛东育 徐芳
文章结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提出创新体制机制构建"222"协同育人平台、搭建政校行企二层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实施的系列规范制度、面向专业及合作企业开展遴选等机制建设,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长效运行机制,为促进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运行机制 现代学徒制 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建西 黄守刚 王扬
高校专业课程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文章首先对专业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明确课程内容的特点,然后针对专业课程内容更新慢、学生操作少、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师生"二维"协同与"三维"具体实施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
专业课程 协同创新 改革 人才培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范新灿 孙湧 徐人凤 李斌
基于协同创新的办学理念,创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着眼于"岗位、应用、工程",以"产业主流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搭建"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平台",引进国际水准的计算机产业技术和知识。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田颖,田增瑞,赵袁军
众创空间作为承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业态载体,其建设和发展成为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要的发力点。智力资本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其价值创造实现以知识转移和吸收为主要形式,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知识共享和交互平台为依托。据此,基于智力资本“H-S-R”三维视角,采用单案例研究,以飞马旅空间5i center为例,从知识资源匹配、知识资源吸收、转移和交互、知识增值三阶段动态解读协同创新环境—智力资本—知识—创客绩效四重互动模式及其动态效应。最后,构建众创空间智力资本协同创新影响创客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以期优化众创空间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薛玉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升级转型期,需要协同创新的科研成果的智力支持。作为协同创新的主力军,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取得了诸多科研成绩,但也存在缺乏协同创新的问题,包括长远规划欠缺、忽视科学分工、缺乏科研交流等。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有助于实现科研团队由个体自闭到互动创新的转变。
关键词:
高校 科研团队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园 张宁 陈伟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举措,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深化产学研合作体系改革面临创新要素汇聚不足、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人才和成果转移机制建设尚未完善、配套政策仍未到位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产学研合作内涵、瓶颈等基础上,提出以实施协同创新计划为契机,依托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推进管理创新,构建新格局等途径,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
高校 产学研合作 协同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申晓伟
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瓶颈所在。协同创新是当前我国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要紧跟现代产业发展的步伐,构建人才、技术、文化需求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强协同创新管理,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强化协同创新评价,构建协同创新文化,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协同 创新 模式 构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黄芳 郭扬
文章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关系及其发展脉络与特征的分析,归纳出德国在统筹这三类教育协调发展方面的优势与经验,包括基于法律制度体系和组织协调方式的动力机制、基于多级融通体系和融合调节方式的运行机制、基于质量监控体系和统筹管理模式的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在统筹三类教育协同创新中借鉴的基本思路:制度体系建设、注重价值认同、高质量改革发展、注重协调发展、立足国情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技能型社会等。
关键词:
德国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统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兴华 吴伟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是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提升创新水平和行业领域地位,解决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仍然存在考核评价单一、创新主体孤立、链条式创新特征不明显、创新资源集聚不够等问题。"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有效破解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障碍方面取得了成效,本文通过分析其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探讨解决高校面向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困境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