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79)
2023(14572)
2022(12305)
2021(11247)
2020(9379)
2019(21242)
2018(20922)
2017(39740)
2016(20997)
2015(23261)
2014(22623)
2013(21995)
2012(20283)
2011(18220)
2010(18138)
2009(16275)
2008(15584)
2007(13523)
2006(11667)
2005(10187)
作者
(56681)
(47469)
(47198)
(44404)
(30024)
(22552)
(21296)
(18521)
(18035)
(16768)
(16011)
(15937)
(15068)
(14759)
(14653)
(14279)
(14082)
(13544)
(13529)
(13442)
(11653)
(11479)
(11448)
(10938)
(10716)
(10579)
(10339)
(10275)
(9475)
(9331)
学科
(95468)
经济(95399)
(63080)
管理(62597)
(52338)
企业(52338)
方法(39776)
数学(34830)
数学方法(34277)
中国(26890)
地方(25284)
(24895)
业经(22913)
技术(21428)
(19241)
农业(17058)
(15541)
贸易(15527)
(15162)
(14992)
(14806)
产业(14567)
(14438)
银行(14421)
理论(14320)
(14264)
金融(14263)
地方经济(14228)
环境(14222)
(13940)
机构
学院(287389)
大学(282870)
(122891)
经济(120688)
管理(117084)
理学(101665)
理学院(100638)
管理学(98782)
管理学院(98227)
研究(94058)
中国(71134)
(58489)
科学(55207)
(53190)
(44751)
中心(44083)
(42807)
(42503)
财经(42440)
研究所(40529)
业大(40216)
(38651)
经济学(37280)
(37248)
师范(36883)
北京(36440)
(34770)
(34534)
经济学院(33543)
农业(32767)
基金
项目(199268)
科学(160656)
研究(148423)
基金(145232)
(125109)
国家(124058)
科学基金(109485)
社会(96870)
社会科(92176)
社会科学(92159)
(80919)
基金项目(76585)
自然(69439)
教育(68732)
自然科(67971)
自然科学(67960)
自然科学基金(66754)
(66559)
编号(59266)
资助(58306)
(48157)
(47006)
成果(45872)
重点(44782)
(43397)
创新(43149)
课题(41438)
国家社会(40324)
发展(38826)
(38183)
期刊
(134032)
经济(134032)
研究(82699)
中国(59850)
管理(46858)
(39826)
(39140)
科学(38399)
学报(37559)
教育(33473)
大学(30275)
技术(29908)
学学(28480)
农业(27329)
(26267)
金融(26267)
业经(24260)
经济研究(21936)
财经(20268)
(17605)
问题(17461)
技术经济(16320)
科技(15781)
(15109)
统计(15083)
(15082)
商业(14132)
现代(12936)
(12764)
决策(12565)
共检索到425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巧玲  
产业集群是一个由分步创新逐步走向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内各创新主体进行合理分工,通过创新要素有机配合,经过网络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能产生整体协同效应。创新网络的协同效应更需要合作竞争机制、沟通协作机制、创新运行机制等协同创新机制。但是,原生型产业集群还存在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带动效应不强、中小企业相互间的技术模仿以及集群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缺失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原生型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通过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原生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与相关主体进行合作创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可有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集群的协同创新,促使原生型产业集群走向创新集群。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影秋  
随着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日益进步,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是产业整合和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创新研发资源的基础力量倍受关注。以调查数据作为分析依据,在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组织体系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创新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指标研究,从伙伴选择、机制建立、知识融合、利益分配四个方面探究二者协同与创新的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提高二者协同与创新发展提出优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敏  
从沟通、协调、合作、协同四个步骤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明确其具备"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力、共同的认知体系和基本行为准则、共建的创新服务平台、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发展、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相互促进等特征,是各区域深入实施协同创新发展重要保障。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秀玲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是重点、关键和核心,京津冀三地已就科技协同创新开展合作。京津冀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具有创新资源富集、创新成果丰硕、创新载体增多、产业基础雄厚的良好基础。应从把握方向、统筹推进、科技资源共享、优化政策环境等方面促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尹喆  周密  
区域协同创新是以创新型企业为引领和主体,以载体平台、创新部门和结构调整为主要方式,实现区域创新发展的过程。以这一过程的内在机理为指引,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存在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和核心引领作用不突出、创新载体整合力度不足、创新部门分割、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不足等制约问题。未来应该通过培育明星企业和企业家、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创新资源、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方式,从企业、载体、部门、结构等对协同创新路径进行优化。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丹平  
当前,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掀起了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热潮。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主体,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利用协同创新环境的良好机遇,进行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改革,让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高校,而是充分利用所有创新主体的有利资源。更进一步,从其他创新主体的角度来说,协同创新需要其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提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士运  曹倩  申红艳  张红  
在中微观层面,从区域协同角度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依据协同论和创新网络等理论,基于基础、主体、要素、载体、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分析框架,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基础,从主体合作、要素流动、载体共建、产业协同等方面系统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展与成效;在此基础上,探讨京津冀协同创新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包括创新基础有待改善、主体合作仍需加强、要素流动与共享程度不够、载体共建能力还需提升、产业协同水平亟待提升等;最后,提出“夯实创新基础—强化协同合作—加快共享互通—加大共建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的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永辉  
集群创新文化因素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集群间创新能力差异的重要根源。本文从产业集群视角分析了集群创新文化的内涵,提出集群创新文化包括价值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集群创新文化对集群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产业集群创新对创新文化的作用机制,探讨了集群创新文化与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发展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徐晓静  王丹  张敬文  
职业教育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职业院校层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红  孙艳艳  苗润莲  毛卫南  曹倩  
基于产业协同和创新网络等理论,以主体、载体、要素、环境等资源分布和互动关系为重点构建资源视角下的产业协同创新分析框架,结合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环节,研究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资源基础,从主体培育、载体共建、要素共享等方面分析协同进展与成效。基于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以链布局—强核引领—平台支撑—服务配套”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为提升京津冀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乃全  杨晓章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琼瑜  李武武  
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内涵入手,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简称CAS)理论对产业集群创新活动进行特征分析,基于CAS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构建了集群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并从动力因素的角度以及企业、集群和政府三个层面对促进产业集群创新提出了改进策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振  沈馨怡  吴松强  
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中,尽管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但研究的焦点从成员个体绩效转向团队整体绩效,对传统个体绩效考核提出严峻挑战。本研究立论的基点是团队整体和团队内部成员,因而对团队绩效考核机制的优化从团队绩效考核和团队成员绩效考核两方面入手,通过构建可复制、操作性较强的研发团队绩效考核机制,为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中科研团队绩效考核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照,对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和综合国力,和各地发展协同创新工作具有普遍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卫东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从创新经济基础、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对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基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主要有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和科技资源共享缺乏长效机制,因此,需要从基础架构、重点领域、关键载体、保障机制和对策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郑永进  
职教集团既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职教集团“集而不团”“两张皮”问题明显,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缺乏共同的价值体系。因此,基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研究新时代背景下推进职教集团协同创新发展,建议做好环境适应,构建资源获得体系;保证目标达成,构建共赢目标体系;实现系统整合,构建内部治理体系;维系潜在模式,构建共同价值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