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66)
- 2023(12694)
- 2022(10620)
- 2021(9520)
- 2020(8045)
- 2019(18011)
- 2018(17224)
- 2017(34044)
- 2016(17528)
- 2015(19199)
- 2014(18844)
- 2013(18501)
- 2012(16774)
- 2011(15081)
- 2010(14694)
- 2009(13297)
- 2008(12322)
- 2007(10386)
- 2006(8918)
- 2005(7676)
- 学科
- 济(100147)
- 经济(100082)
- 管理(50351)
- 业(46251)
- 方法(38487)
- 企(38093)
- 企业(38093)
- 数学(34600)
- 数学方法(34187)
- 地方(24453)
- 农(20498)
- 中国(20337)
- 业经(19569)
- 财(18002)
- 地方经济(16096)
- 学(15917)
- 农业(13887)
- 产业(13833)
- 制(13359)
- 环境(13235)
- 贸(12610)
- 贸易(12605)
- 易(12131)
- 技术(11907)
- 和(11880)
- 体(11248)
- 融(11154)
- 金融(11152)
- 务(10958)
- 财务(10912)
- 机构
- 学院(249260)
- 大学(246629)
- 济(118656)
- 经济(116762)
- 管理(100478)
- 理学(88205)
- 理学院(87307)
- 管理学(85974)
- 管理学院(85497)
- 研究(82116)
- 中国(60056)
- 财(48760)
- 京(48757)
- 科学(46942)
- 财经(40287)
- 经济学(38469)
- 所(38232)
- 中心(37983)
- 经(36755)
- 研究所(34938)
- 江(34665)
- 经济学院(34504)
- 业大(32940)
- 农(32670)
- 范(30839)
- 师范(30546)
- 院(30215)
- 财经大学(30127)
- 北京(29559)
- 经济管理(27958)
- 基金
- 项目(176169)
- 科学(142419)
- 基金(131383)
- 研究(130041)
- 家(112989)
- 国家(112147)
- 科学基金(99002)
- 社会(88099)
- 社会科(83933)
- 社会科学(83915)
- 基金项目(69743)
- 省(68778)
- 自然(61838)
- 自然科(60444)
- 自然科学(60434)
- 自然科学基金(59350)
- 教育(58664)
- 划(56839)
- 资助(52432)
- 编号(50495)
- 发(40487)
- 重点(39829)
- 部(39419)
- 成果(38426)
- 国家社会(37846)
- 创(37519)
- 创新(35175)
- 教育部(34778)
- 人文(34621)
- 课题(33933)
- 期刊
- 济(128901)
- 经济(128901)
- 研究(71595)
- 中国(38992)
- 管理(37949)
- 财(36763)
- 科学(32319)
- 学报(31703)
- 农(28637)
- 大学(25727)
- 学学(24868)
- 技术(24030)
- 经济研究(22475)
- 财经(20516)
- 业经(20104)
- 农业(19768)
- 融(19178)
- 金融(19178)
- 经(17915)
- 教育(17473)
- 问题(16709)
- 技术经济(14603)
- 统计(13625)
- 策(12601)
- 商业(12390)
- 贸(11660)
- 决策(11158)
- 资源(11154)
- 现代(11123)
- 世界(11029)
共检索到350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渠立权 骆华松 陈建波
文章提出了区域职能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方法,讨论了综合型、内敛型、外向型和松散型等四种区域职能和产业结构的对应关系。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利用2012年的经济数据,计算了区域职能及其它相关指标,发现该地区区域职能较小,区域职能系数仅为19.02%,判定区域经济类型为松散型。据此设定了"松散型—内敛型—综合型"转变的发展目标,并基于区域产业结构问题分析,提出区域优势引导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接受产业转移、壮大地方主导产业、发现培育新型产业等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徐方
文章认为,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从根本上转变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首要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推动现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以区域协作、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和产业转移为优化思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生态文明 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同全 高建丽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相互开放、有效配置。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差异,就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决定了三大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成为必然。研究表明,珠三角的技术工人可向长三角、环渤海流动;环渤海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高新技术人才可向长三角流动;长三角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实现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除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外,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鹤 刘洋 许旭
优化、高效的产业结构及布局是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借用区位商的指标设计理念,尝试性地提出了产业环境商和区域环境商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对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进行了优化,为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竞争力等经济社会指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传统范式加入了新视角和新方法,也为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从缓解酸雨问题入手,基于各行业SO2排放的区域环境商和产业环境商测算结果,对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以造纸业为例,基于各地市SO2排放的区域环境商的测算结果,结合各地市SO2的可增排量和造纸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成渝经济区造纸业的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蕾 周瑞琴
空港地区产业演变研究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依据,对长三角六大主要空港经济区产业发育现状以及1999—2013年各区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分析表明:总体上,制造业比重持续最高,但已逐步下降,运输业对制造业挤占效应明显。服务业比重稳定在20%左右,商务服务业普遍较弱。行业上,一是零售业、设备制造业快速增长,制造业临空指向有所增强;二是物流业明显受制于机场规模;三是各区大部分行业相同,亦存在区域特色。在归纳世界知名空港经济区模式的基础上,将实证空港经济区与之进行相似度分析,选择各区适宜的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曹华 张茜
由于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忽视了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导致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也使得相应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低层次性、非生态性等特点。当循环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之后,必然要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使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优化及调整。主要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构建,对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果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并提出未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产业结构优化 评价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营周
中原经济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其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要求,也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同步协调和发展成果共享等要求,并将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需要创新思维,探寻新路。一、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涂妍
南贵昆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该经济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西部滇黔桂三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南贵昆经济区产业结构的的实证研究表明,南贵昆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不合理,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不协调状况;经济区产业结构质量较低,表现在产业非农化程度低、工业化程度低且资本密集型产业弱。“十一五”期间,南贵昆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应着力在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上。
关键词:
南贵昆经济区 产业结构 调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车冰清 朱传耿 杜艳 沈正平
淮海经济区为典型的欠发达省际边界区,研究其产业合作潜力,对推动跨省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区位熵灰色关联和产业合作潜力模型,得出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板块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各城市不同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和徐州与其他19个城市产业合作潜力系数等结果。通过以上结果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性、产业分工、产业合作潜力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三次产业结构趋同、行业分工逐渐深化、产业合作开始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合作潜力最大等问题和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何雄浪 朱旭光
利用1991~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形成前后的产业结构对川渝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就成渝经济区对川渝经济的影响而言,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第一产业的影响呈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影响有上升的趋势,川渝经济正向工业型经济转型。成渝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大发展,大赶超。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隋广军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工业化中高级阶段,城市建设、工业技术、产业配套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已经到达重化工业的后期阶段,正在向发达经济转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靳卫东 周光锋
产业结构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化正处于不同阶段,这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作用。长期以来,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制约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使我国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具有了独立的特征。不过,这种状况正在逐步减弱,产业结构转化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泓,顾朝林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在此基础上,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区域背景和旅游竞合条件,对跨行政区域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建林 徐君
以呼包银榆经济区为例,采用2000—2012年呼包银榆经济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典型相关法、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法,在分析呼包银榆经济区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和分析了经济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生态环境相关性较高,且二者和固体环境、大气环境相关性最大。2经济区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其中,第二、三产业与水环境质量呈正协整关系,第一产业与其呈负协整关系;第一、三产业与大气环境呈负协整关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固体环境质量呈正协整关系,第一产业与其存在负协整关系。3经济区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动态效应。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增加会引起生态环境较小幅度污染,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步减弱;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引起生态环境较大幅度污染,其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影响最大,工业废气排放量次之,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小,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对稳定态势;第三产业比重增加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生态环境 呼包银榆经济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