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62)
- 2023(18152)
- 2022(14794)
- 2021(13601)
- 2020(11614)
- 2019(26294)
- 2018(25887)
- 2017(50058)
- 2016(27323)
- 2015(30473)
- 2014(30565)
- 2013(30009)
- 2012(27336)
- 2011(24381)
- 2010(24219)
- 2009(22821)
- 2008(22694)
- 2007(20468)
- 2006(17873)
- 2005(16407)
- 学科
- 济(120135)
- 经济(120001)
- 业(99804)
- 管理(90856)
- 企(88947)
- 企业(88947)
- 方法(53974)
- 数学(44221)
- 数学方法(43699)
- 财(35681)
- 农(35205)
- 业经(34411)
- 中国(30300)
- 务(25562)
- 财务(25503)
- 财务管理(25458)
- 农业(24443)
- 企业财务(24187)
- 地方(23868)
- 制(23387)
- 学(22565)
- 技术(21075)
- 理论(20427)
- 和(20088)
- 贸(19570)
- 贸易(19559)
- 易(18953)
- 划(18690)
- 策(17928)
- 体(17811)
- 机构
- 学院(395944)
- 大学(391710)
- 济(162346)
- 经济(159106)
- 管理(155006)
- 理学(133473)
- 理学院(132080)
- 研究(129783)
- 管理学(129770)
- 管理学院(129065)
- 中国(100126)
- 京(82598)
- 科学(81186)
- 财(74969)
- 农(70906)
- 所(66132)
- 江(61075)
- 业大(60566)
- 中心(60392)
- 研究所(60049)
- 财经(59835)
- 农业(56101)
- 经(54312)
- 北京(51160)
- 经济学(49582)
- 范(48911)
- 师范(48287)
- 州(47973)
- 院(47188)
- 经济学院(44907)
- 基金
- 项目(265391)
- 科学(210278)
- 基金(193928)
- 研究(190356)
- 家(170214)
- 国家(168777)
- 科学基金(145578)
- 社会(121894)
- 社会科(115578)
- 社会科学(115545)
- 省(105270)
- 基金项目(102335)
- 自然(95591)
- 自然科(93398)
- 自然科学(93369)
- 自然科学基金(91729)
- 划(88049)
- 教育(87778)
- 资助(78859)
- 编号(76113)
- 重点(60544)
- 成果(60425)
- 部(58238)
- 发(57782)
- 创(57211)
- 创新(53002)
- 课题(52646)
- 科研(51367)
- 国家社会(50808)
- 业(50738)
- 期刊
- 济(180093)
- 经济(180093)
- 研究(109696)
- 中国(73907)
- 农(64792)
- 学报(63342)
- 财(62220)
- 管理(61330)
- 科学(59000)
- 大学(48202)
- 学学(45827)
- 农业(44218)
- 技术(37784)
- 教育(37213)
- 融(34253)
- 金融(34253)
- 业经(31099)
- 财经(30112)
- 经济研究(28367)
- 经(26000)
- 业(25803)
- 问题(24050)
- 技术经济(21701)
- 版(19807)
- 统计(19026)
- 现代(18504)
- 商业(18417)
- 财会(18285)
- 科技(17992)
- 策(17939)
共检索到580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郝云宏 曲亮
本文试图在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微观治理结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区域治理结构和企业成长系统演进这两个全新概念,构建一个旨在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内企业、政府和产业结构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机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我们提出了企业在现实环境中的适应性生命周期假说,指出企业与区域中的政府和产业结构存在着双向的适应性,企业的成长系统呈现出演化的特征,并以此分析区域现代化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区域治理结构 成长系统 演进 区域现代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剑虹
民营企业家的代际传承是一大民生问题。浙商大多选择"子承父业"的继承模式。从已有经验看,企业接班人培养的前期计划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教育路径是:国内大学本科毕业——出国留学完成研究生教育或在国内研究生毕业后出国作短期研究——回国进企业。他们对子女教育的观念与计划,给区域教育现代化提出了策略调整的要求,即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为旨归,部分调整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民办教育,提高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
民营企业家 浙商 继任者 区域教育现代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玉梅 胡允银
文章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区域知识产权形象形成过程中区域政府和核心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在对模型求解和参数分析的基础之上,指出一个区域的知识产权形象,既与两者之间的初始状态有关,更受演化路径的影响。建设积极健康的区域知识产权形象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各个要素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区域政府的激励、保护与服务的社会综合效益及区域内核心企业的创新发展的正收益之间正好构成一个互动的正反馈过程。文章的论述为建设和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文化经济 知识创新 产权规范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黄洁
企业跨区域成长并不是企业完全迁移到另一地区,而是表现为跨区域的网络化成长模式,即在进入地成立子公司或将企业活动的一部分从企业原生地迁移到进入地,可以加快区域之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因此,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是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以企业的跨区域网络化成长为动力,以产业网络构建为手段,建立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将促进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钱佰慧 郭翔宇 张翔玮 逯一哲 姚江南
评价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对于促进省域农村现代化均衡、充分发展意义重大。综合运用综合评价、K-means均值聚类分析、差异指数和指标优劣势分析等方法,在测度2010—2020年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的基础上,剖析其发展规律并划分地区类型,从总体、子系统和地区类型3个维度量化分析其区域差异,并对各类型地区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标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和福建5个省份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后期,天津、广东、山东等11个省份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期,西藏、广西、甘肃等15个省份处于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的前期。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经济区域、粮食功能区域分布特征的高度关联性;2010—2020年各省农村现代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省域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类型区域间的差异,各类型区域内差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同类型地区间的优劣势指标具有异质性。因此,为推进省域农村现代化快速、均衡发展,应坚持“扬长补短、分类施策”原则,以低水平发展地区为发力点,以狭义农村现代化水平子系统为主要抓手,瞄准不同等级发展水平地区、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粮食功能区域的共性优劣势指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蒋伏心
现代化的过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工业化构成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希望通过城市化拉动现代化,是对现代化规律认识上的偏差。江苏省苏南地区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和市场才是区域现代化的基础。今后苏南区域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积极加入到国际竞争中去。
关键词:
现代化基础 城市化 区域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银兴
经济学对现代化的研究关注其进程和发展战略。现代化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人民幸福、经济结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全面小康的基本目标达到以后的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也有必要提出现代化的任务。就国内某个区域来说,能够率先推进的只能是基本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区域基本现代化的标志性指标需要区分出必要指标和可选择指标。作为进程来研究现代化,需要明确与推动现代化相关的发展方式、动力和相应的制度和战略。推动起飞和起飞后的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是不一样的,前者靠投资大推动,后者则靠创新驱动。推进现代化实际上把政府作用推到了前台。既需要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也需要改革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
关键词:
现代化 经济结构 创新驱动 政府作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辛岭 刘衡 胡志全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构建指标体系测算近15年(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展现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障碍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剖析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结构差异和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化推进和协调发展提供借鉴。结果表明:2005—2019年我国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水平逐年递增,由四大区域内部差异主导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域差异呈缩减态势,但农业生产、经营和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有明显发散迹象;我国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存在低质同构化与正向空间相关性的现象。城乡多维差距、农业面源污染、乡村治理失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薄弱是导致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结构差异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城镇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产品对外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省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差异有显著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其中农产品对外开放度的溢出效应尚未显现。所以,应明确结构差异地区的突出优势,着力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突出短板,发挥好区域协调效应和要素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姗 张哲
文章基于工业产业链流通、盈利、数字化、创新、协同以及绿色化六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核密度估计及马尔可夫链的方法分析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指数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对较高,而区域差异则主要表现在各区域之间,但是长期来看高水平地区将会辐射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进而促进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整体水平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华明忠 周晓唯 余力
文章从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与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5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QAP方法分析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虽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表现出攀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分布状态;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差异,并表现出减小趋势;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子维度差异是引起中国式产业现代化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子维度差异。应完善中国式产业现代化顶层设计、实施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加速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推动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杨超 祝合良
流通现代化主要与流通总量和基础设施、流通组织化程度、流通效率、流通效益4个公共因子相关。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流通现代化水平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主要有物质、技术、制度三个方面的原因。实现流通现代化,要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促进流通业态多样化发展,加强流通人才培养,加快流通信息化和流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导流通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流通业 现代化 评价指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阳超 祝合良
流通现代化主要与流通总量和基础设施、流通组织化程度、流通效率、流通效益4个公共因子相关。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流通现代化水平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主要有物质、技术、制度三个方面的原因。实现流通现代化,要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促进流通业态多样化发展,加强流通人才培养,加快流通信息化和流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导流通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流通业 现代化 评价指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平 王蕊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的方法 ,构建两维指标体系 ,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会经济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初步揭示了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不同特征 ,在此基础上 ,提出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策略 ,为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发展战略 区域聚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蒲祖生
文章以温州市2000~2008年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工业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企业成长的相关性问题。文章首先探寻了温州市区域智力资本各要素的构成及其对区域企业成长的贡献度,运用相关性分析,定量地研究了温州市区域智力资本各要素与区域企业成长性的相关性强弱及定量关系。根据研究发现,本文最后给出了一些推动区域企业成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智力资本 企业成长 相关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小银
在构建农村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核密度估算函数和空间Markov链方法揭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重点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区域间差异呈逐步扩大态势;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即相邻高水平地区会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中、低水平地区快速发展。据此,提出完善网格化基础管理机制、打造多功能现代农村治理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的分级治理系统等举措,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专业理论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