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1)
- 2023(14131)
- 2022(11986)
- 2021(10802)
- 2020(9361)
- 2019(21138)
- 2018(20662)
- 2017(39371)
- 2016(21649)
- 2015(24008)
- 2014(23853)
- 2013(23372)
- 2012(21263)
- 2011(19099)
- 2010(18552)
- 2009(17058)
- 2008(16586)
- 2007(14623)
- 2006(12171)
- 2005(10316)
- 学科
- 济(90015)
- 经济(89927)
- 管理(61544)
- 业(58322)
- 企(47515)
- 企业(47515)
- 方法(45619)
- 数学(41222)
- 数学方法(40742)
- 农(22940)
- 财(22736)
- 中国(20505)
- 地方(18901)
- 学(18901)
- 业经(18141)
- 贸(17221)
- 贸易(17220)
- 易(16750)
- 农业(15547)
- 务(14926)
- 财务(14885)
- 财务管理(14852)
- 环境(14143)
- 企业财务(14095)
- 制(13648)
- 技术(13518)
- 和(12821)
- 理论(12306)
- 银(11743)
- 划(11680)
- 机构
- 学院(308553)
- 大学(308262)
- 济(124376)
- 经济(122026)
- 管理(120455)
- 理学(106452)
- 理学院(105247)
- 管理学(103246)
- 管理学院(102696)
- 研究(100609)
- 中国(72892)
- 科学(66759)
- 京(62741)
- 农(60114)
- 业大(53303)
- 财(52943)
- 所(51286)
- 农业(48305)
- 研究所(47674)
- 中心(47604)
- 财经(44168)
- 江(44016)
- 经(40289)
- 范(38572)
- 经济学(38444)
- 师范(38006)
- 北京(37676)
- 院(36373)
- 经济学院(35194)
- 州(34667)
- 基金
- 项目(223621)
- 科学(175926)
- 基金(164203)
- 研究(153112)
- 家(146806)
- 国家(145670)
- 科学基金(124455)
- 社会(98420)
- 社会科(93491)
- 社会科学(93461)
- 省(88602)
- 基金项目(88117)
- 自然(84486)
- 自然科(82601)
- 自然科学(82573)
- 自然科学基金(81107)
- 划(75364)
- 教育(71197)
- 资助(66293)
- 编号(59646)
- 重点(51115)
- 部(48893)
- 发(47982)
- 创(47011)
- 成果(45655)
- 科研(44624)
- 计划(44159)
- 创新(44105)
- 国家社会(41363)
- 教育部(41302)
- 期刊
- 济(121105)
- 经济(121105)
- 研究(76025)
- 学报(57300)
- 农(52072)
- 科学(49878)
- 中国(49714)
- 大学(41895)
- 财(41339)
- 学学(40245)
- 管理(40126)
- 农业(35412)
- 技术(26133)
- 教育(25175)
- 融(21667)
- 金融(21667)
- 财经(21074)
- 业经(20577)
- 经济研究(20254)
- 业(19192)
- 经(18043)
- 问题(16698)
- 版(16542)
- 统计(15613)
- 科技(15305)
- 技术经济(15254)
- 业大(15099)
- 策(14694)
- 资源(14656)
- 商业(14434)
共检索到4160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芸
降低单位GDP能耗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性,地区间能源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首先对各地区能源强度进行分析;然后选取2010年30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作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降低能源强度、缩小区域差异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屈小娥 袁晓玲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能源消耗强度 地区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海涛
本文通过对2000-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公司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具有其内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涓 王玲 孙平
本文选取中国部分省际1997年~2005年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划分成高增长高能耗(Ⅰ)、低增长高能耗(Ⅱ)、低增长低能耗(Ⅲ)和高增长低能耗(Ⅳ)4个区域,然后运用PanelData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长、短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期来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提高将会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重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虽然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但对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差异较大;②短期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短期波动将提高区域Ⅰ、Ⅱ、Ⅳ的能源消费强度;虽然重工业比重的短期波动对Ⅱ、Ⅳ区域的能源消...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使用指数分解分析进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是研究能源变动的主要研究方法。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法各自都有其自身缺陷,费雪指数法则能折衷这两种指数方法,并能很好地克服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法的缺点,因此其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进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将影响区域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技术进步效应、结构变动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并利用1995-2005年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对区域能源强度变动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发现区域结构因素是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解释因素,其次是区域技术进步,而区域经济规模的解释力较弱。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
能源消费强度 LMDI分解法 完全分解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琦 孙根年 韩亚芬
节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施有赖于能源消费水平的准确度量。能源足迹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准确测算能源消费水平的计量手段。文章着眼于能源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截面数据,测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能源消费足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出能源足迹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关键词:
能源足迹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琦 张竞娴 梁松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SLM)测算了我国2004—2016年30个省份的能源强度和城镇化水平,并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构建了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分析了城镇化对我国不同区域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我国四个区域中,城镇化水平与能源强度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强,西部和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
关键词:
城镇化 能源强度 空间滞后模型 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向前 毛显强
在明确能源强度的四个影响因素,即产业结构、各产业能源强度、人均生活用能和常住人口数量的基础上,给出了区域节能策略的量化分析思路:对于已有节能策略,可按照明确策略、分析影响途径和效果、总结得失三个步骤进行;对于未来节能策略,可按照确定节能目标、明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可调控性、选定目标情景和提出节能策略五个步骤进行。最后利用提出的思路,对大兴区节能策略展开案例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