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41)
- 2023(15223)
- 2022(12896)
- 2021(11764)
- 2020(9738)
- 2019(22109)
- 2018(21586)
- 2017(41038)
- 2016(21575)
- 2015(23797)
- 2014(23541)
- 2013(23149)
- 2012(21433)
- 2011(19496)
- 2010(19498)
- 2009(17810)
- 2008(16959)
- 2007(14706)
- 2006(13255)
- 2005(11958)
- 学科
- 济(112866)
- 经济(112783)
- 管理(59223)
- 业(56468)
- 企(44844)
- 企业(44844)
- 方法(40411)
- 数学(34822)
- 数学方法(34407)
- 地方(30722)
- 中国(29074)
- 农(26518)
- 业经(23440)
- 财(19449)
- 学(19181)
- 农业(18565)
- 地方经济(17676)
- 贸(17115)
- 贸易(17104)
- 易(16463)
- 环境(16431)
- 制(16120)
- 融(15329)
- 金融(15327)
- 银(14863)
- 银行(14848)
- 发(14842)
- 技术(14433)
- 行(14416)
- 和(14410)
- 机构
- 学院(305327)
- 大学(301137)
- 济(135277)
- 经济(132729)
- 管理(118242)
- 研究(107258)
- 理学(101342)
- 理学院(100164)
- 管理学(98571)
- 管理学院(97957)
- 中国(81205)
- 京(63571)
- 科学(62911)
- 财(58111)
- 所(52447)
- 江(49708)
- 中心(48893)
- 研究所(47525)
- 财经(46370)
- 农(44552)
- 范(42299)
- 经(41997)
- 师范(41886)
- 经济学(41651)
- 业大(40310)
- 北京(39424)
- 院(39387)
- 经济学院(37108)
- 州(36997)
- 财经大学(34274)
- 基金
- 项目(204924)
- 科学(163890)
- 研究(152273)
- 基金(149407)
- 家(129106)
- 国家(128066)
- 科学基金(111437)
- 社会(99805)
- 社会科(94827)
- 社会科学(94805)
- 省(81424)
- 基金项目(78849)
- 自然(70080)
- 教育(69321)
- 自然科(68423)
- 自然科学(68411)
- 划(67513)
- 自然科学基金(67171)
- 编号(60948)
- 资助(60644)
- 发(50131)
- 成果(47628)
- 重点(46625)
- 部(44991)
- 创(42944)
- 课题(42679)
- 国家社会(41575)
- 发展(40513)
- 创新(40181)
- 展(39874)
- 期刊
- 济(157642)
- 经济(157642)
- 研究(91114)
- 中国(61566)
- 管理(46283)
- 财(42954)
- 科学(41192)
- 农(40401)
- 学报(40143)
- 大学(31490)
- 教育(31271)
- 学学(29775)
- 技术(29426)
- 融(29185)
- 金融(29185)
- 农业(27952)
- 业经(25788)
- 经济研究(25476)
- 财经(22981)
- 问题(20287)
- 经(19947)
- 技术经济(16347)
- 贸(15836)
- 资源(15527)
- 商业(14948)
- 业(14822)
- 统计(14625)
- 世界(14504)
- 国际(14257)
- 现代(13861)
共检索到465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王崇举 张益伟 张宏丽 熊萍
长江上游经济带肩负着引领西部广大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取向应为:对内实施地区联合发展模式,对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与长江中下游的良好对接;其发展定位应是:注重特色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以成渝经济区为增长极。以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并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兴述 田代贵
培育长江上游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对长江上游经济带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五大特点,提出了战略目标及空间发展战略构架。
关键词:
长江上游 经济带 战略目标 空间发展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俊 张曦予 代薪宇 杨忻语
文章基于2013—2022年长江上游经济带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碳减排-高质量发展双系统的指标体系;测算长江上游经济带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详细分析了双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经济带整体碳减排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城市碳减排发展水平普遍高于高质量发展水平;(2)长江上游经济带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呈现“W”型增长的良好态势,整体耦合协调等级得到了跃迁式提升,逐渐形成以重庆市、昆明市为核心城市,以成都市、贵阳市、绵阳市、宜宾市和德阳市为次核心城市的碳减排-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3)影响碳减排-高质量发展双系统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科技竞争力、社会促进力、可持续发展力、外部竞争力和政府调控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西琴 季妍 高吉喜 张远
文章对长江上游地区1991~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转变,目前维持在"二、三、一"型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演进基本与工业化进程保持一致,且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超过全国乃至东部地区,具有比东部地区更为强大的产业结构演变动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表现出地区差异,38%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60%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2%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
长江上游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协调
[期刊] 改革
[作者]
易小光 丁瑶 余贵玲 尹虹潘
《改革》2005年第1期发表"长江上游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思路及政策选择》一文,从战略目标、思路重点及政策措施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论述。笔者拟就长江上游经济带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战略取向作进一步阐述。区域经济带(区)和都市圈(群)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且各大经济带(区)和都市圈(群)的"多极并进"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区域经
[期刊] 求索
[作者]
靖学青
运用2000-2014年样本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沪苏浙三省市向长江经济带其他八省市进行了大规模产业转移,到2011年达到峰值,此后产业转移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未发生变化;在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异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飞 孙攀
FDI是利用高质量外资的重要抓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出其具体数值;基于1990~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域莫兰指数对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效应值可分解的空间联立方程模型,探究FDI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1)FDI与区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2)FDI与区域协调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利用高质量外资,以及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彭劲松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区域互惠互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可有效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可持续发展贯通,形成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存在的障碍长江经济带作为典型的流域经济形态,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尊文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听取11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后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沿江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条心,在实际行动中形成一盘棋,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推动经济与生态、干流与支流以及上中下流之间的协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启斐 巫强
针对当前中国面临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本文利用上海作为基准点,将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投入产出表和统计年鉴进行匹配,测度了长江经济带省级细分行业的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双重外包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第一,离岸外包具有效率性特征,每增加1%会导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拉大0.074%;在岸外包具有公平性特征,每增加1%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提升0.0726%。第二,服务外包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离岸服务外包还是在岸服务外包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具有典型的梯度特征,随着样本向内陆地区延伸,双重外包的作用强度在不断减弱。稳健性检验表明,实证结论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变化。本文的研究表明,逆全球化格局下构建国内价值链、发展在岸外包和服务外包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冬梅
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针对当前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增长方式粗放化、产业分布不均衡、发展环境不健全与专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沿江物流发展、构建物流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强物流产业标准化建设以及培养专业化等,实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专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
物流产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小琪
长江上游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且开发利用程度低。在长江上游地区已具有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成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发和保护的有力支撑和保证。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和保护,对于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沿海与内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等,都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杜宾 郑光辉 刘玉凤
文章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及协调度发展模型,对2004-2013年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及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综合协调发展度呈"U"型特征,先下降,后上升;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度整体呈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东部的上海、浙江、江苏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的云南、贵州的综合协调发展度最低,且各城市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缩小。此外,还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等进行时空分析,指出了在上述因素的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与环境 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玉芳 张超 张之超
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区域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关系和含义的探讨,对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调发展的潜力与有利条件,以此探索实现上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方式和有效途径。认为,尽管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限制因素,但两地具有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诸多潜力与有利条件:(1)两地具有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的强大政策优势;2)长江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富集,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3)产业互补性强,有深远的合...
关键词:
上海 长江中上游 地区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成 冯学钢 唐睿
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看成一个内涵广泛、结构复杂且具耦合特征的开放性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者间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体系,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为例,运用加权TOPSIS法对该区各省市三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演化关系给予分析;最后,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区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系统具较高关联性,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并不具有显著冲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空间上大致呈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且耦合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东中西部各有不同;未来几年内该区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除个别省份外,总体呈小幅上升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