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52)
2023(16570)
2022(14345)
2021(13185)
2020(11063)
2019(25537)
2018(24979)
2017(48689)
2016(25608)
2015(28920)
2014(28685)
2013(28158)
2012(25670)
2011(23140)
2010(23274)
2009(21563)
2008(19826)
2007(17126)
2006(15089)
2005(13164)
作者
(72159)
(60161)
(59518)
(56886)
(38097)
(28723)
(27339)
(23615)
(23002)
(21145)
(20376)
(20269)
(18836)
(18830)
(18791)
(18185)
(17849)
(17461)
(17123)
(16969)
(14826)
(14521)
(14405)
(13764)
(13641)
(13354)
(13078)
(12913)
(12151)
(11659)
学科
(120465)
经济(120355)
管理(74091)
(70153)
(58952)
企业(58952)
方法(50606)
数学(44621)
数学方法(44050)
中国(32245)
地方(28138)
(27852)
金融(27850)
(27263)
(27186)
(26096)
银行(26061)
(25096)
业经(24979)
(22861)
(21411)
农业(18740)
(18018)
(18003)
贸易(17989)
财务(17943)
财务管理(17908)
理论(17867)
(17379)
企业财务(17071)
机构
大学(362155)
学院(361126)
(154749)
经济(151650)
管理(145086)
理学(126196)
理学院(124867)
管理学(122646)
管理学院(122002)
研究(119605)
中国(93424)
(77225)
科学(71446)
(68665)
(58160)
财经(55957)
中心(55769)
研究所(53108)
(52978)
业大(51816)
(50899)
(50224)
北京(48901)
经济学(47993)
(45526)
师范(45116)
(43617)
经济学院(43052)
财经大学(41901)
(41279)
基金
项目(249747)
科学(197182)
研究(183111)
基金(182358)
(157539)
国家(156244)
科学基金(135863)
社会(117363)
社会科(111444)
社会科学(111414)
基金项目(96939)
(96636)
自然(87631)
自然科(85596)
自然科学(85578)
自然科学基金(84018)
教育(83758)
(81022)
资助(75473)
编号(74046)
成果(58720)
重点(55504)
(55065)
(53700)
(51855)
课题(50357)
国家社会(48472)
创新(48427)
教育部(47970)
科研(47468)
期刊
(167201)
经济(167201)
研究(108166)
中国(63287)
管理(53415)
学报(53188)
(51938)
科学(49877)
(47223)
大学(41576)
(41411)
金融(41411)
学学(39381)
教育(34366)
技术(32992)
农业(32168)
经济研究(27850)
财经(27798)
业经(25545)
(23840)
问题(21488)
技术经济(18892)
理论(17932)
统计(16983)
图书(16287)
现代(16203)
科技(16139)
实践(16116)
(16116)
商业(15946)
共检索到525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金燕  
京津经济将成为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的主导因素。通过两地的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的调整,可以实现京津的经济融合与互补。从经济发展状况和工业发展规模等方面看,两地存在良好的合作基础。根据区位选择理论,可以借助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分布差异引起的成本和收益变化,在共同拥有优势的产业中,一方面保留地方优先发展地位,另一方面加强两地企业或个人之间在生产和经营中的合作与融合;在两地存在差异的产业,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在不同层面的沟通,达到一定的分工与互补。两地经济的融合与互补并不是无条件的,资源瓶颈有可能形成资源流动的障碍。因此,必须客观分析不同产业在两地选择和调整的前提,保证京津经济的持续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晓蓉  刘艳红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亟待厘清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准确定位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式和途径,以促进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学敏  
"环渤海"概念提出近20年,一直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体,原因在于存在一个"地理上的错觉"。为此,应该更多地关注京津冀与晋陕蒙的经济和生态联系,因为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经济腹地、能源保障和生态屏障,京津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晋陕蒙。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晓哲  
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融合成为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协同发展创新型教育成为加速产业融合的基础,对京津冀产业升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京津冀创新型教育协同发展网络系统,在产业融合视角下建立京津冀创新型教育协同发展评价指标,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天津创新型教育协同发展较好,河北较差,京津冀创新型教育协同发展在资源共享、网络协同、教育改革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世洪  
认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极大地促进该都市圈内生产要素的大范围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廊坊置身于京津冀都市圈,与京津山水相连,具有对接京津产业的良好基础。廊坊市应深度融合京津资源,积极搭建开放平台,规划廊坊市与京津产业对接的思路,确定与京津产业对接的领域,以此促进廊坊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明浩  翟毅   刘玉娜  
本文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分析 ,重点研究了京津冀经济区的发展 ,指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京津冀地区概况、经济发展基础以及联合发展内容等方面入手 ,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 6项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立军  刘义臣  
科技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京津冀13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耦合协调路径模型,测算京津冀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探明京津冀科技金融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逐步优化态势,天津2015—2016年耦合协调度等级提升后又出现回落现象,考察期内实现耦合协调度等级提升的仅有6市,内部呈现显著分异特征,协同水平有待提升;路径研究显示,京津冀科技金融投入通过效益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路径显著促进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对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敏  王雷  
本文针对京津冀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构建了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13~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对两个系统开展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在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上领先于天津和河北,京津冀三地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均呈现出逐渐提升的状态。在耦合度方面,北京和天津处于高耦合阶段,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进入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阶段,河北一直处于良性耦合阶段。在耦合协调度方面,北京进入了中度协调阶段,天津和河北处于基本协调阶段。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科  杨亚芹  吴振华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其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促进起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产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现代服务业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基于京津冀产业融合视角深入探究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服务业和其它产业融合的潜力很大;产业结构升级受现代服务业和其它产业融合的影响;现代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以内部融合为主;京津冀在创新方面有较大的合作潜力。同时,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京津冀三地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玉香  赵秋红  齐二石  黄毅敏  
制造企业两化融合战略实施对企业成本管控的对接能力和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采用灰色优势模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两化融合达到一定水平,两化融合为管理理念、系统集成、企业发展战略、成本管控、经济效益等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两化融合是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江  马姣玥  吉喆  
首先对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机理和政策建议进行回顾,继而以京津冀都市圈为范围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为自变量,解释高端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济指标,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的观点。最后,根据计量模型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高端制造业的积极作用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京津冀都市圈,但在这一地带,生产性服务业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提高高端制造业的收益率水平,而不是实现高端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金融业,必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王明利  秦莎  
国内关于FDI、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颇多,但都只是研究单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时关于两者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和效应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故本文以京津冀1994—2015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通径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FDI、金融发展对京津冀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FDI、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两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较小,间接影响效应较大,其中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间接影响最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文哲  
京津冀作为中国第三大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其经济的一体化离不开区域金融合作。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的突破口是银行结算服务,核心内容是资金的跨地域市场化流动,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为探索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道路提供了条件,共同构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庞晓庆  
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建设是城市群发展壮大的首要任务,在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过程中,其经济中心如何选择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本文从经济中心的理论基础和区域意义入手,通过梳理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形成特点,基于城市间联系度和城市中心职能强度模型评价,确定了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为支撑的"一主两副"经济发展中心,在明确各级中心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培育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希  
在"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城市群经济联系正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引擎。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构成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引力模型,从城市规模划分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京津主导的"双核"式城镇体系一直是支撑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格局,同时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日趋紧密,空间联系强度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中心—外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